凡是喜愛三國曆史的人,大多都聽過諸葛連弩的威名。
顧名思義,諸葛連弩乃是諸葛亮製作的一種連弩,諸葛連弩原名為元戎弩。
由於史料的缺失,後世人不知道諸葛連弩大概是在什麼時候被諸葛亮製作出來的。
但像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哪怕諸葛亮學貫天人,製作它的週期也絕不會短。
在穿越到當世後,糜暘因為心中的好奇,曾多番旁敲側擊過在這個時間段,諸葛連弩是否已經被製造出來。
對旁人來說探查這個訊息,是不容易的,但以糜暘的身份,他想知道這件事卻是輕而易舉的。
他可是諸葛亮的愛徒,直接寫信詢問就好。
幸運的是,諸葛連弩在當下這個時間段,是存在於漢軍中的。
諸葛連弩的草圖設計,其實在諸葛亮年輕時,就與他的妻子黃月英一同完成,那一年他還未出隆中。
後來他雖然出仕,可惜跟隨劉備的早期,劉備的根據地弱小且不穩定,當然沒有國力支援諸葛亮去將草圖中的諸葛連弩變成現實。
但在漢中之戰後,佔據荊益兩州的大漢,有了初步的國力為諸葛亮鍛造出諸葛連弩。
可由於諸葛連弩的鍛造工藝十分複雜,所以哪怕諸葛亮傾盡國力,數年來也才堪堪打造出上千架諸葛連弩。
並且不如後世人所想的那般,諸葛連弩可以讓士卒隨身攜帶。
諸葛連弩的體積、重量都偏大,單兵無法使用,所以在鍛造出諸葛連弩之後,諸葛亮便將上千架諸葛連弩都放置在陽平關中,用來守衛陽平關。
以上皆是諸葛連弩的種種不便之處。
但諸葛連弩有著這麼多不便,諸葛亮卻還是執意要將它鍛造出來,當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發明欲。
諸葛連弩的各種不便,造就了它極強的威力。
日前糜暘曾親自試驗過諸葛連弩的威力。
在之前的實驗中糜暘發現,諸葛連弩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連續發出十支箭矢,這造就了諸葛連弩擁有很強的火力。
這一點足以讓糜暘欣喜,更讓糜暘感到欣喜的是,諸葛連弩就連箭矢都是特製的。
在當世大多數箭矢還是木製的時候,諸葛連弩的箭矢卻全都是鐵打造的。
“以鐵為矢,矢長八寸。”
後世人讀到這八個字,可能無法體會這八個字帶來的震懾。
但這八個字落在當世人的眼中,卻足以令任何人感到驚訝無比。
有這八個字在,足以保證諸葛連弩的箭矢,擁有極強的破甲能力!
甚至以後世的知識來講,全身以鐵製成的箭矢,一旦射入敵人的身體中,就算沒擊中要害,但被擊中的敵人,也很難在後來的救治中存活下來。
有種疾病,名為破傷風。
上千架諸葛連弩,是糜暘此戰的最大底氣。
當曹真率領的上萬魏軍都進入陽平關內後,他發現關內並不是沒有漢軍。
關內尚有近千漢軍,正憑藉著關內的險峻地勢,不斷阻擊著大量魏軍的入侵。
看到這一幕,曹真的嘴角流露出冷笑。
他今日賭對了,糜暘果真將大部分軍士,全都調往關前伏擊曹洪去了。
否則他現在面對的絕對不止這些漢軍。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曹真不斷揮舞著手中的令旗,讓周圍的魏軍不顧一切的繼續朝關內壓去。
曹真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當下曹洪可能正在面臨著糜暘大軍的猛攻,因此他在後方攻擊的越猛烈,那麼曹洪遭遇到的危險就會越少。
況且現在他的大軍已經衝進陽平關內,縱算糜暘現在得知關後的軍情,想著緊急調配軍士來援,可正在與曹洪激戰的他,又有調來多少大軍?
陽平關,自他駕馬踏入的那一刻,就已經屬於他大魏的了。
這一刻的曹真,臉上俱是得意之色。
甚至曹真這時候都在想著,他一會擒下糜暘之後,要不要殺他。
曹真還真的有些不忍心將糜暘誅殺。
曹真不知道的是,在他滿臉雀躍的時候,周圍密林中有著一雙沉靜如水的眼睛,正在不斷注視他。
哪怕身旁的法邈不斷催促糜暘催動諸葛連弩,但糜暘那平靜的目光卻一點都未發生變化。
魏軍還不夠深入!
名將的生死對決,往往可以在一瞬間得出結果。
當下正是那一瞬間的時候,越是這時候,糜暘越要沉得住氣。
就在糜暘靜心等待半個時辰之後,他注視到關外已經不再進來魏軍,而關內魏軍的前鋒步步逼近,離他這處山頭已經十分接近。
在察覺到這一點後,糜暘不再等待。
一位年輕的將軍果斷於密林中拔出腰間長劍,隨著一聲清喝聲在密林中響起,那支閃著寒光的劍尖也指向了下方的上萬魏軍處。
隨著糜暘劍指上萬敵人,早就做好準備的數千漢軍,立即就毫不遲疑地發動起手中的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單兵難以使用,要想成功操縱一架諸葛連弩,至少需要三名士卒互相配合。
當數千名漢軍整齊劃一的在諸葛連弩中填放上箭矢之後,幾乎是下一秒,便有上千支勢不可擋的精鐵箭矢朝著下方的上萬魏軍激射而去。
為了快速清理擋在前方的參與漢軍,曹真下令數百騎兵直接在大軍前方開路。
高大的騎兵威風凜凜地走在上萬魏軍的最前方,於是乎這數百騎兵,也是最先遭受那上千支鐵矢的攻擊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還未等那數百名魏軍騎兵反應過來,上千支來勢極快的鐵矢便直接飛射到他們的身前。
隨著一聲聲令人生寒的噗嗤聲響起,一片片血沫宛如漫天飛舞的花瓣一般,在數百名魏軍騎兵的身前半空處炸開。
不久之後,這數百名魏軍騎兵的身上,都出現了一個個不斷流淌著血水的深洞。
上千支鐵矢,直接貫穿了這數百名魏軍的身體,讓他們死的不能再死。
當這數百名魏軍騎兵死去之後,他們原本挺立的屍體,宛如一隻只斷線的風箏一般,從高大的駿馬上齊齊重重的倒在了地上。
與此同時,失去主人的數百匹駿馬,亦大部分為射來的鐵矢所貫穿擊殺,一時間一聲聲馬匹悲涼的嘶鳴聲此起彼伏的響徹在陽平關內。
當悲涼的嘶鳴聲落下之際,數百匹高大的駿馬屍體,也不可抑制的朝著後方倒去。
猶如剛剛那扇被魏軍以強力撞開的陽平關城門一般。
一射百馬倒!
數百魏軍騎兵及戰馬屍體的齊齊倒地,在上萬魏軍的眼前掀起了一片濃厚的塵埃。
一切都發生的太快了。
後方的魏軍步軍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見到方才他們一直倚為屏障,倚為刀刃的騎軍瞬間在他們的眼中化為烏有,留在眼中的只有一片濃厚的塵埃。
這一幕是極具衝擊力的,同時亦讓許多魏軍的心中不禁浮現起恐懼。
可還未等眾多魏軍心中的恐懼情緒醞釀,眼尖的魏軍就赫然發現,在那一片濃厚的塵埃中,像是有著上千支流星正在朝他們急射而來。
那不是流星,那是諸葛連弩第二輪放出的鐵矢。
諸葛連弩並非指的是,能在同一時間釋放出十支鐵矢,它指的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源源不斷的連續射出十發箭矢。
因為諸葛連弩的先進性,還未等大多數魏軍反應過來,第二輪的上千支鐵矢就朝著他們密集的軍陣疾馳而來。
加上陽平關內狹窄的地勢,導致魏軍在衝鋒時,軍陣是很密集的。
而這種現狀,更無疑在無形中讓諸葛連弩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當上千支鐵矢從上空落下激射進上萬魏軍的密集陣型中後,頃刻間至少又有數百名魏軍直接死在了漢軍的鐵矢攻擊下。
可就在魏軍還未反應過來,設立盾牌牆進行防禦的時候,諸葛連弩的第三輪鐵矢攻擊又以極快的速度衝射進魏軍的密集陣容中。
這讓數百名魏軍又慘叫著,噴湧著鮮血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
僅僅兩輪鐵矢攻擊,在魏軍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就奪去了他們將近上千人的性命。
如此恐怖的一幕,不用慘叫聲的渲染,就能瞬間將一種恐懼感瀰漫至全軍的身上。
就連曹真也感受到了,一種寒意正以極快的速度,從他的尾椎骨位置由下及上,遍佈他的全身。
這種寒意,讓往日縱橫沙場,從不知何為怕的曹真,第一次感受到了恐懼。
可曹真畢竟身經百戰,哪怕恐懼已經快佔據他的全部心理,但他最後還是保留著一絲清明,發出了一聲淒厲的命令:
“盾陣!盾陣!”
在曹真的命令傳開之際,很快就有手持盾牌的衛士不斷上前,想著趕到陣前樹立起盾陣,守衛著身後的同袍。
但可惜的是,曹真的命令雖及時,魏軍中的盾牌手也皆是悍勇之士,可魏軍的陣型太過密集了。
這密集的陣型,大大延誤了盾牌手的舉動。
甚至由於盾牌手的突然上前,這讓本就不穩的魏軍陣型,更是產生了極大的騷動。
在心中的畏懼之下,前排的魏軍立即作鳥獸散一般,朝著四周的山道逃散而去。
前排魏軍一散,後排的魏軍哪裡肯充當活靶子?
於是乎就在山上鐵矢不斷射下的同時,僅剩的數千魏軍的陣型,也徹底的崩亂開來。
數千魏軍組成的圓陣,在這一刻猶如不斷變大的泡泡一般,在達到某個臨界點後,突然地在糜暘的眼中炸開。
絢爛至極!
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
這句古詩最能形容當下的戰場局勢。
看到這一幕後,糜暘不禁于山林中暢快的大笑起來。
步軍最忌陣型散亂,陣型散亂的步軍,無論人數有多少,那都是待宰的羔羊而已!
在察覺到魏軍的陣型散亂之後,糜暘下令停止了諸葛連弩的射擊。
從剛剛諸葛連弩的表現看來,它的威力與史書記載的無半分出入。
但可惜的是,以當世的科技發展程度,若一件武器威力太大,那麼它的精準度就勢必不會太好。
這一點從剛剛的射擊中也能看的出來。
諸葛連弩的射程,威力絕對是當世的第一流水準,但它每一輪射出的上千支箭矢,卻往往只有數百支能射中敵人,這還是在敵人密集聚集的情況下。
當下魏軍的陣型已經散亂,這讓糜暘找到了擊敗魏軍良機的同時,也讓諸葛連弩的效用在無形中大大減少著。
況且剛剛多輪的射擊,其實早就將諸葛連弩的鐵矢消耗的差不多了。
當那些特別定製的鐵矢被消耗殆盡之後,諸葛連弩已然不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發揮出威力。
這讓糜暘有些遺憾,但這其實也正常。
若不是諸葛連弩有著這種種弊端,歷史上諸葛亮早就憑藉這種大殺器,一路橫推到長安了。
沒有缺點的諸葛連弩不叫弩,那可以直接稱之為機關槍!
儘管心中有著遺憾,但糜暘看著下方魏軍那“死者層積,敵踐而散”的場面,心中卻已經十分滿足。
接下來就是梁州虎賁出場的時候了。
在獨屬於漢軍的激昂鼓聲響起之後,在數千魏軍的眼中,突然出現了令他們駭然不已的一幕。
只見無數漢軍于山林中現身,他們正在一名老將的帶領下,以極快的速度朝著他們衝殺而來。
除此之外,在鼓聲的指引下,於關內的方向也突然之間跑出一隊隊排列整齊的漢軍。
漢軍的方陣形成一面麵人牆,正穩步朝著他們這數千魏軍步步推進。
看著那從山林沖下,隱隱斷絕掉他們退路的那眾多漢軍,在看著前方那一層層宛如刀牆般推進的漢軍方陣,曹真這一刻什麼都明白了。
兩方漢軍的人數加起來,足有大幾千。
若是糜暘真的是在今日率軍伏擊曹洪的話,他哪裡還能提前佈置好如此多的兵馬?
一切都是假的!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