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內心中充滿了驚慌,雍闓奔逃的速度十分之快。
不久之後雍闓及他的幾名親隨便躍過了幽深密林,來到了一處廣袤的空地之上。
在這處空地上,正停留著數千枕戈待旦的精兵。
這數千精兵正是雍闓的嫡系部隊,而雍闓之所以將嫡系部隊放置在此處,為的本來是在漢軍大營產生營嘯後,他好趁機率軍將漢軍大營一舉拿下。
可原本在雍闓看來天衣無縫的計劃,現在在得知漢軍早有準備之後,一切都變得是那麼可笑。
見雍闓的身影顯現,率領這數千叛軍的雍闓族人馬上迎了上來。
雍闓族人本來還以為雍闓是親自來向他下達進攻命令的,只是他的詢問話語還未說出口,便得到了雍闓嚴厲的眼神。
在嚴厲眼神的震懾下,雍闓族人自然不敢再擅自詢問。
而在回到己方大軍的陣列中後,雍闓動盪不安的內心稍微平復了一些。
雍闓並未對他的族人解釋些什麼,他馬上發出撤軍的命令。
孟獲已經沒救了,現在雍闓想的是要如何保全他在當世的安身立命之本。
誰知道那個未卜先知的諸葛亮,會不會乘勝追擊他。
在高掛當空的明月的照耀下,只見有數千叛軍在一位將領的帶領下,如他一般慌不擇路地朝著後方不斷退卻。
那狼狽無序的模樣,直引得人發笑。
這便是那瞧不起諸葛亮的雍大將軍呢。
...
在雍闓率領著己方叛軍返回大營的時候,被五花大綁的孟獲正被漢軍押著跪倒在諸葛亮的身前。
這一幕,讓諸葛亮周圍的漢將感覺有種似曾相識之感。
諸葛亮看著跪在他身前的孟獲,一時之間並未有所話語。
而在諸葛亮沉默的時候,孟獲更是不敢發出一點聲響——他知道現在自己的小命,就在諸葛亮的手中拿捏著。
可是長久的沉默,讓孟獲心中的忐忑情緒愈發濃厚。
最後養氣功夫不行的他實在忍耐不住,他微微抬起頭看向高坐身前的諸葛亮,口中甕聲甕氣的試探道:
“獲今為友人所害,不幸被丞相所擒,要殺要剮,任憑丞相決斷。
只是獲有一所求,希望丞相能放過我那三千兒郎。”
聽到孟獲的話語後,在列的一眾漢將覺得頗為好笑。
孟獲第一次被擒時,說是為了親情。
今次被擒後,又說是被友人所誤。
反正無論怎麼樣,他被擒都不是因為他技不如人咯。
不過孟獲的話也體現了他愛護士卒的性格特徵。
而孟獲展現出的這點性格特徵,也讓在列的一些漢將對他這個蠻王改觀了不少。
相比於諸位漢將心中的各有想法,諸葛亮在聽完孟獲的話後,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決斷。
諸葛亮開口朗聲對孟獲問道:“從你的話語中,你貌似對吾的二次擒拿並不服氣?”
見諸葛亮詢問起這點,孟獲直接點頭承認。
“獲今夜失手被擒,非戰之罪。”
孟獲說這句話時那一副理所當然的神色,又讓一眾漢將覺得十分可笑。
可諸葛亮並未發笑,他只是緊盯著孟獲,對著他接著問道:“若吾再將你放歸,你當如何?”
當諸葛亮的這句話說出來後,不止孟獲詫異的瞪大了他銅鈴般的雙眼,就是一眾漢將臉上也紛紛浮現不解之色。
有好幾位漢將已經想著出身勸阻諸葛亮。
可是他們的舉動,卻被諸葛亮輕輕擺手所阻止。
在阻止諸將想要勸阻的舉動後,諸葛亮淡淡看著孟獲,想著從他的口中得到他的回答。
在諸葛亮的注視之下,性情豪爽的孟獲在巨大的驚詫之後,很快就給出了他的回答:“當整兵與丞相再戰。”
以孟獲的智慧,他真的很難明白諸葛亮為何再次想放過他。
不過以他的性格,他也不會想著刻意去欺瞞諸葛亮。
孟獲不知道的是,儘管他兩次被諸葛亮所擒,但在他的心中已漸漸對諸葛亮產生敬意。
聽到孟獲情理之中的回答,諸葛亮的臉上方才流露出笑容。
“你倒實誠。”
在說完這句話後,諸葛亮揮手示意一旁計程車卒為孟獲解綁。
從他的這副舉動可以看出,他說要再次釋放孟獲,絕不是信口開河。
當漢軍為孟獲解綁之後,諸位漢將眼中的不解之色幾乎要溢位眼眶,而孟獲也沒好到哪裡去。
在身體重新獲得自由後,他整個人的腦袋都是懵懵的。
二擒二縱,這樣的仗別說他沒打過,聽都沒聽過。
在讓士卒為孟獲解綁之後,諸葛亮似乎覺得這還不足以展現他的仁義,於是他便對著一旁的楊儀下令道:
“待送孟獲出營後,也將他的三千兒郎放離吧。”
諸葛亮的這個命令,更讓楊儀及一眾漢將心中的勸阻之心大盛。
就算諸葛亮釋放孟獲有著深層不為人知的考量,但他現在釋放那三千彝軍又是何用意?
一個孟獲或許不足為懼,但三千彝軍可是一股足夠令漢軍感到頭疼的軍事力量呀。
在心中的濃厚不解之下,諸將紛紛將目光看向趙雲。
目前在南征大軍中,趙雲是除諸葛亮、于禁之外地位最高的大將。
而於禁地位雖高,身份卻頗為敏感,所以這時候只有趙雲有可能勸的動諸葛亮。
可面對諸將投來的求請目光,年逾五十的趙雲好似沒看到一般。
這倒不是趙雲老眼昏花了,只是趙雲本能的不想搭理那些目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諸將想勸阻諸葛亮,無非是看不明白諸葛亮的舉動,說實話趙雲也看不懂。
可趙雲與諸將不同的是,作為劉備元從大將的他,可是很早以前就見過諸葛亮的神奇之處。
就例如現在為世人所知的《隆中對》。
當年當諸葛亮第一次向劉備闡述《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時,除了劉備,幾乎所有人都以為諸葛亮是在痴心妄想,誇誇其談。
但後面劉備的發展,卻讓一眾當年嘲諷諸葛亮的人,臉上齊齊捱了一巴掌。
有著這種經歷的趙雲懂得一個道理,那便是他不需要看的懂諸葛亮的佈置,只需要聽從就好。
畢竟年紀越大,臉面越重要,他可不想再被打臉了。
而在趙雲不出身勸阻的情況下,饒是有許多漢將心中十分不解諸葛亮二放孟獲的打算,但面對著已經在漢軍中建立起威望的諸葛亮,諸位漢將還是沒有一人膽敢出來勸阻。
諸葛亮在對楊儀下達完命令之後,又對著孟獲言道:“事不過三,今我對你二擒二縱已經是仁至義盡。
若你下次再被我擒拿還是不降的話,你斷然再難以活著離開我軍大營。”
諸葛亮的話語中透露出慎重的語氣。
孟獲在聽到諸葛亮的這番話後,臉上浮現不服氣的神色。
這丞相品德猶如山嶽般沉重,可是也太過小瞧他了。
二擒二縱已經是奇恥大辱,哪能再被他擒第三次?
若自己真能被諸葛亮再擒第三次,不用諸葛亮說,他自己就會對諸葛亮叩頭臣服,絕不再叛。
由於感覺自己被諸葛亮看輕了,心中有些不平的孟獲在對著諸葛亮拱手後,口中並未說什麼感謝的話語,便大步邁出了大帳之外。
待孟獲離開大帳之後,諸葛亮看著帳內一眾不解他深意的將領,大笑著問道:
“諸卿可是以為我太過託大?”
在諸葛亮的這句問話出來後,並沒有將領回答諸葛亮。
只是有時沉默,已然是一種最好的回答。
面對著諸將的不解,諸葛亮不再隱瞞他心中的謀劃,開口對著諸將說道:
“在我軍南征之前,我曾寫信詢問過樑州牧,他有何計略可敗南中叛軍。
梁州牧對我獻上了“分而化之”的計策。
剛才在我軍擒獲三千彝軍後,我已尋一二彝軍詢問今夜彼等夜襲的大致由來。
從那些彝軍的口中可知,今夜夜襲之策乃是由雍闓所獻,然如今諸將可見雍闓此人在何方?
既獻夜襲之策,卻在友軍陷入重圍之時,果斷臨陣脫逃,由此足可見叛軍諸部並非是一條心。
我料那雍闓在逃離之時,心中斷定孟獲必無活路。
當此時,若我將孟獲放歸為敵營,雍闓與高定將會如何看待孟獲?
他們是會認為我愚不可及縱虎歸山,還是會認為孟獲已經變節,成為我軍內應了呢?”
當諸葛亮的這兩句問話落入在場漢將的耳中後,在場漢將的臉上皆浮現了思索之色。
有些反應快的漢將,臉上則是出現了喜色。
那兩句看似是有兩個可能的疑問句,但實際上卻是陳述句。
陳述著一個只要是常人,都會認為的事實。
二擒二縱,古往今來從未有過。
更何況從常理上來說,諸葛亮是平叛的漢軍主帥,而孟獲是在地方上造反的叛軍首領。
從身份上來說,諸葛亮與孟獲是天然對立,甚至於應該是不死不休的。
可就是在這樣不可調和的身份之間,卻發現了二擒二縱這令人匪夷所思的事,高定與雍闓又怎麼不會對孟獲起疑呢?
要知道他們之間本就是以利益結合在一起的盟友關係,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穩固。
而既然是身為叛軍一方,那肯定是小心謹慎的。
只要高定與雍闓一旦對孟獲起疑,那麼他們勢必會對孟獲做出相應的防備舉動。
甚至他們之間直接有可能發生火拼。
而一旦敵軍之間發生規模大的火拼,那麼漢軍的機會不就來了嗎?
現在諸將才明白,為何諸葛亮也要將孟獲的三千彝軍放回。
既然諸葛亮是抱著讓敵軍火拼的打算,那麼當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孟獲的軍事力量。
不然要是將孟獲孤身一人放回邛都縣,高定與雍闓輕易就可除去孟獲,那樣還怎麼讓敵軍發生火拼呢?
二擒二縱,乃是一個陽謀。
雍闓與高定不難看出這可能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但就算他們看出來了,他們敢去冒這個險嗎?
最重要的是,從表面上看二擒二縱都是諸葛亮仁義無雙的表現,也是大漢身為華夏正朔展現在世人眼前的一種氣度。
我想對敵人施行仁義,可敵人自己要火拼,關我天朝正兵什麼事?
從始至終,我大漢天兵都是代表正義的一方。
世人常言實利與虛名,二者不可兼得,例如當年的曹操便是不幕虛名只取實利的代表人物。
可在諸葛亮這裡,好似這一點常識卻不再是常識。
實利與虛名,諸葛亮都可以用他的智慧得到。
在明白諸葛亮的全盤謀劃後,諸將心中紛紛對諸葛亮浮現佩服至極的想法。
諸將在楊儀的帶領下,盡皆臉露佩服的對著諸葛亮一拜,口中臣服地讚歎道:“丞相英明。”
而面對諸將的拜服,諸葛亮臉上卻沒有浮現自得之色,他對著帳內的諸將言道:
“諸卿下去好好整訓士卒,不出三日,越嶲叛亂可定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諸葛亮的話語中,透露出強大的自信。
...
諸葛亮沒有食言,當孟獲走出漢軍大營後不久,他便見到他的三千兒郎,正在從漢軍大營中被陸續放出。
漢軍不僅沒有傷害三千彝軍的性命,甚至連他們的武器都未收繳。
這倒是讓孟獲心中對諸葛亮又高看了一層。
不過作為被二擒二縱的一方,孟獲心中卻有著難以掩飾的失落與羞恥感。
不止他有這種感受,就是他的三千兒郎在被放出漢軍大營之後,也一個個垂頭喪氣的。
昨夜他們的情緒有多高漲,他們現在心中的失落與羞恥感就有多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