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王令很快就抵達西城之中。
而為劉備充當使者宣達王令的人,是侍郎董允。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
董允之父董和,字幼宰,董氏一族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因為這層淵源,所以天下大亂時,董和率領家族西遷。
在董和入蜀後,因為名聲他先後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為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
當時蜀地物產豐富,風氣盛行奢侈。
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
董和以自身的節儉行為,來為眾人做出表率。
他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於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縣裡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於是鼓動劉璋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
但沒想到成都縣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璋只好讓董和留任兩年,再轉升為蜀郡太守。
董和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
而且董和善於與南中異族打交道,很得南中異族的愛戴。
後來劉備平定益州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
董和與諸葛亮一起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
正因為董和的關係,所以諸葛亮對董和之子董允亦另眼相看。
董允身為董和之子,出身名門之後,年輕時就有名聲在蜀中流傳。
時人經常將董允將另一位蜀中俊傑費禕作比較。
董允在不久前被劉備徵召為侍郎,侍郎是一種侍從官,多承擔的是為君主傳達命令的職責。
糜暘見是董允前來傳達王令,他在擺出香案恭敬的接過劉備的王令之後,便將董允迎至別室,問起成都的近況來。
雖然董允的祖上是益州人士,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現在董氏一族已經算是地道的南郡士族。
所以若要將董允分門別派,那麼董和與董允父子,算是荊州系的一員。
糜暘身份特殊,除了與蜀中士人不太對付外,因為諸葛亮的關係,他與荊州系計程車人關係一直不錯。
更何況糜暘的嫂嫂,按照關係算是董和的族姐,所以糜暘與董和之間算半個親戚。
董允為人性格正直,是非分明,這樣性格的人,他對於品格優良的人是有著偏愛的。
糜暘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但他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對於同輩亦或是長輩,一直很是謙遜。
更重要的是,董允曾多次從董和口中聽過,諸葛亮誇讚糜暘仁孝聰慧之語,對於諸葛亮的眼光董允是信任的。
所以儘管往日中董允與糜暘交情不深,但他對糜暘的感官不錯。
在糜暘問起董允成都城中的近況之後,董允亦知無不言,主要告知了糜暘兩件事。
一件事就是之前,糜暘擅自捉拿列侯申耽引起非議一事。
不過這件事在糜暘有著堅定盟友的情況下,雖然輿論上沸沸揚揚,但實際上對糜暘並沒有造成太壞的影響。
當時董允亦是為糜暘辯解的一員。
第二件事就是之前成都城中的群臣勸進一事。
在董允的敘說中,糜暘大致瞭解了那日在廣德殿中發生的事。
而這一切都不出糜暘所料。
雖然糜暘在成都城中亦有著很多訊息渠道,但是兼聽則明,從不同人口中瞭解成都城中的近況,有利於糜暘分析局勢。
現在的糜暘雖然如之前在公安一般,乃是一地的主將。
但是當初公安被十萬吳軍團團圍困,像是孤懸海外的一個島嶼。
漢興郡與公安不同,漢興郡的鄰側、後方俱是己方陣營所在地,交通順暢。
而糜暘現在亦正式進入世人的眼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時刻了解成都朝中大事就是很重要的事。
在古代,政治大於一切。
在回答糜暘的詢問之後,董允已經有離去之意。
糜暘見天色不早本有意留下董允,但董允雖對糜暘感官不錯,還是以公事為重的人。
劉備拒絕群臣勸進的那句話,早已經傳遍成都城中。
而關於糜暘是否收到,劉備讓他認真探查劉協安危一事,成都中的各位大臣亦十分關注。
在這樣的情況下,董允想著早日回成都回稟此事。
糜暘知道董允著急離去的原因是什麼,所以他也沒有多加挽留。
糜暘親自將董允送到船上,在船艙內,糜暘取出一封懷中的上書,讓董允轉交給劉備。
並特地言明這封是密奏。
密奏不是後世某些朝代的獨創,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
而之所以被稱為密奏,乃是這些奏表大多不發往尚書檯,而是透過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給君主。
其中一個特殊渠道便是交給君主身旁的侍郎,讓他們轉呈。
本來糜暘想的是將這封密奏發往成都,讓他的伯父糜竺轉交給劉備。
但現在董允到來,董允的品德還是信得過的。
凡臣下有密奏上陳君主,無一不是要緊的事,所以董允很認真的收下糜暘給他的上書。
隨後在糜暘的禮送下,載著董允的船隻緩緩離開了西城。
在船隻漸漸遠離西城的同時,董允走出船艙。
他看著城頭上那早已風乾的上百顆頭顱,及西城外忙碌的一眾修建房屋的民眾士卒,他的眼中浮現若有所思之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希望下次來西城時,他能看到不一樣的風貌。
...
在董允離去之後,糜暘回到了西城之中。
從方才董允的敘說中,他大概瞭解瞭如今成都中的勸進態勢。
在自己的上書中,他不僅言明曹丕篡漢的事實,他還點出北方正在流傳著劉協被害的訊息。
其實在呂乂一開始寫給他的奏報中,並沒有體現這一點,這一點是糜暘自己加上的。
糜暘這麼做的目的,在於他要促進劉備提早稱帝。
糜暘是穿越者,他了解歷史上劉備稱帝的過程。
在歷史上曹丕於今年十月篡漢自立後,劉備於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稱帝。
蜀中與外界的交流在諸葛亮主政益州後,已經改善許多。
曹丕篡漢稱帝的確切訊息,最多不過一個月就會傳到劉備耳中,但是他為何要將近半年之後才稱帝呢?
因為在那將近半年的時間裡,劉備可能一直在派人探查一個流言的真實性。
歷史上在曹丕篡位之後,劉協被曹丕所害的流言就已經開始在北方流傳。
這個流言有多真呢?
《魏略》記載:“初,則(蘇則)在金城,聞漢帝禪位,以為崩也,乃發喪;後聞其在,自以不審,意頗默然。”
《三國志·蘇則傳》記載:“初,則(蘇則)及臨菑侯植(曹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
真到連當時曹丕倚重的方面大臣蘇則及親弟弟曹植,都以為劉協駕崩了。
這還是記載在史書之上的,不被記載的還不知道有多少。
有些後世人以為曹植之所以“發服悲哭”乃是哭漢朝亡了,並不是哭劉協之死,但這與史實不符。
因為曹植在曹丕稱帝前後,曾特地寫過《慶受禪表》《魏德論》兩篇文章,來為曹丕造勢。
這說明曹植是贊成曹丕篡漢自立之舉的,所以他的發服悲哭就是與蘇則一般,乃是以為劉協駕崩了。
這足以見當時劉協駕崩的謠言傳的有多廣,有多真。
而這種流言後來亦傳到蜀中,令劉備等君臣生疑。
所以為了探查這個訊息的真實性,劉備才延遲到第二年正式稱帝。
而歷史上劉備探查的結果,應該就是知道了蘇則與曹植二人的舉動。
現在糜暘提前一步將這種流言釋放給劉備君臣,那麼按照常理,劉備當然會令糜暘探查這個訊息的真實性。
而早在糜暘的奏報發往成都之時,他就已經派出兩隊探子,分別前往西北與中原探查蘇則與曹植的舉動。
一旦得到回報,糜暘就可以立馬將這樣的訊息回報給劉備。
這樣的話,劉備稱帝的日子就會大大提前。
至於會不會探查到訊息,糜暘並不擔心。
這二人的行為都能被數十上百年後的史學家記載,不可能在當世會無聲無息的。
現在事情的一切發展,都在隨著糜暘的設想發展著。
糜暘雖不在成都之中,但利用著部分先知先覺的優勢,正在暗中推動著劉備稱帝事件的發展。
見成都中的局勢沒有意料之外的變化時,糜暘便召來孟達。
他需要了解下,孟達現在與夏侯尚“友好溝通”到哪一步了。
真是個忙碌命!
...
數日後,董允這一行前往漢興郡中的使者,便回到成都之中。
在回到成都中之後,董允一行人的蹤跡很快就被成都城中的各家探子所探知。
成都中的大臣在得知董允歸來後,陸續派人前來問詢董允他這一行的情況。
諸多大臣派來的人名為關心董允,實則是在探究糜暘是否已經收集到證明劉協已死的證據。
能派人問詢董允的,大多都是與董氏一門交好的大臣。
那些蜀中籍大臣倒是也想派人詢問董允,但之前他們剛因為糜暘一事與董允爭論過,實在拉不下這個臉。
但儘管是面對這些交好的大臣,董允依舊笑著婉拒眾位來人,始終未透露半分口風。
不久後董允來到王宮中向劉備覆命,當見董允進入王宮的大門後,多家大臣派來的人只能望著董允的背影徒自嘆息,而後頓足而返。
董允是劉備的侍郎,他的政務使命乃是劉備直接委派,並不經過尚書檯。
在王宮中的一處偏殿中,董允見到了劉備。
見董允歸來,劉備只是對他點點頭,並未有太多矚目。
但董允在行完禮之後便不起身,董允的這個表現令劉備有些奇怪。
隨後他察覺到董允應該是有要事稟報,於是他屏退了偏殿中的閒雜人等。
在偏殿中只剩下劉備與董允之後,董允方才從懷中取出一封蠟封完整的上書,而後恭敬地放在劉備書案上。
完成這個舉動之後,董允朝著劉備一拜主動告退離開偏廳之中。
整個過程,董允沒有一句多餘的話,他的目光亦沒有在糜暘的密奏上有半分注視。
在董允離開之後,劉備看著書案上的糜暘密奏,他眼神一凝,隨後解開蠟封,將糜暘的密奏從信封中取出。
只見在密奏中,糜暘這樣寫道:
“臣暘頓首以拜:方北有逋寇,固阻河洛,阻王師北伐,曹賊自篡帝位,耀武北方,每念及此,臣憂心如搗,假寐忘寢。
為人臣者,應吐納良策,討賊自效。漢室煌煌,育臣成長,臣卻無為,愧對漢恩。
大王命臣鎮守北疆,然為人臣者,豈可知鎮不知徵?
今臣下設計,令孟達假意投效於夏侯尚,暗通款曲,以誘敵來。
今初有成效,臣伏思惟,喜怖交集。臣竊恐此人不可卒得,假使得之,懼不可信,應緩緩圖之,於時為便。
臣自幼蒙大王恩養長大,常思報效,前番公安有力,實乃天助。
今北賊駐兵武當,臣欲再獻微薄之力,立討賊之功,此乃臣經年之冀願,逢值千載之一會。
臣自督竭,竭盡微智,臣知無古人驚天之智,加之倉促施行計略,惶恐狼狽,懼以輕愚,忝負王恩。
臣聞唐堯行事先問上天,然上天從未違之。大王神謨,恩威必眷顧臣身,靈贊聖規,尚必自送。
尚一自送,則臣必使六軍囊括,虜無孑遺,威風電邁,天下側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