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糜暘歸來的時間之中,在劉備王命之下,上萬漢軍在城外臨時搭建起一個大帳。
在大帳搭起之後,在各自將校的指揮之下,上萬士卒分佈大帳周圍守衛。
而在城外的百餘公卿大臣,亦被劉備迎入了大帳之中安坐。
雖已經到春季,但成都城外的天氣依舊寒冷,劉備並不想讓他的大臣們,繼續站在寒風之中。
只是在讓諸位大臣進入避寒的大帳之中後,劉備自己卻帶領著諸葛亮來到了大帳外的田野邊上,看著田畝中的百姓勞作。
許多在田畝中的百姓注意到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到來,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兩人的身份是什麼,只知道不遠處被眾多護衛守衛的這兩人,身份一定很不同尋常。
在意識到這點後,許多百姓紛紛不敢直視劉備與諸葛亮,他們將所有的目光都注視在腳下,專心著忙著自己的事。
眾多百姓一俯一仰之間,汗水從額頭低落在腳下的田間,這辛勞的一幕落在劉備的眼中,令其的心情變得很好。
劉備手指下方的百姓對著諸葛亮言道:“中平以來,天下喪亂,孤一直以為,天下之所以會發生動亂,乃是因為民心亂了。”
“而那些便是民心!”
劉備的手指指向百姓手中的稻苗,對著諸葛亮言道。
對於劉備此語,諸葛亮的臉上浮現笑容。
諸葛亮對著劉備一拜道,“若非有大王,益州今日不會有這番場景。”
諸葛亮的話讓劉備放聲大笑起來,劉備眼中流露笑意對諸葛亮言道:
“孔明,縱使孤有匡濟天下之心,但若是沒有孔明的經世之才襄助,孤亦無法取得如今這番功業。”
在笑完之後,劉備看著眼前勞作的百姓,他好像回想起他的小時候。
他對著諸葛亮繼續言道:“孤自幼早孤,那時涿郡時常有異族擄掠,母親不敢帶孤外出勞作。
因此孤從小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十分艱苦。”
“那時候,孤就想著,要是有田地可以耕作自給自足,那孤就心滿意足了。”
“後來世事變遷,孤應國家相召,從軍為國家效力,及至今日。”
“當年的一懵懂孩童,成為了今日的漢中王。”
說到此,劉備的語氣中充滿了不可置信的語氣。
哪怕是在說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他也沒想到自己今日會取得這樣的成就。
在天下三大諸侯中,唯有劉備才算得上少時窮苦之輩。
曹操雖出身閹豎家庭,但曹家在曹騰開始便是鉅富之家,從小衣食不愁。
孫權雖年幼喪父,但他有個好兄長孫策,在孫策的照顧下,他從小亦沒吃過什麼苦。
或者說在當初割據天下的十八路諸侯中,誰的出身會比劉備更窮苦呢?
“但孤雖然如今貴為漢中王,孩童時的夢想卻依舊沒有忘。”
“當年之劉備,猶如今日之眼前百姓,所求者不過薄田幾畝而已。”
“有此,心足安定。民心安定,天下就安定了。”
“只不過讓孤不明白的是,如此淺顯的道理,為何有些人就不懂呢?”
說到此的時候,劉備的笑意已經消失不見,他的臉上已經掛上冷意。
“當初季玉治益州,妄施德政,以小恩小惠拉攏人心,用美好高位尊寵臣下,導致益州諸豪族紛紛僭越法度,積重難返。
“孤自入主益州以來,訓章明法、勸善黜惡、儒法並用,多次宣明己心,想的便是益州士族豪族能與孤一起同舟共濟,共同興復漢室。”
“但人心難測,無論孤如何作為,依然還是有些國之蛀蟲,仰仗名望,做出殘民自肥之事。”
“荊益兩州雖廣,但國力卻遠遠不如中原、河北二地。”
“在此情況下,若是再有人損公肥私,耗費國力為己用,那孤是無法與曹操匹敵的。”
“孔明,你說這些人,該不該殺呢?”
說到最後,劉備看向諸葛亮。
面對著劉備的詢問,諸葛亮給出了他明確的態度。
“亂法害民,自然當殺。”
諸葛亮並不是酷吏,他一向反對擅殺,亂殺,但如果對方真的觸犯法律,諸葛亮亦不是心軟之輩。
見諸葛亮這麼說之後,劉備從懷中取出一份奏表,交到諸葛亮手中察看。
諸葛亮在取過劉備手中的奏表後,細細看了起來,而後他的臉上顯露了沉重之色。
諸葛亮在看完後,眉頭緊蹙,他對著劉備言道:“不曾料到,周仲直清名之輩,竟然會放縱族人如此行惡。”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感慨後,輕笑了一聲。
“以往周氏子弟多有違法亂紀之舉,那時孤只以為周群有管教不嚴之過,但如今看來,並非如此。”
“這封奏報乃是益德之前呈報於孤的,孤在得到此奏報後,曾派御史到當地去探查過。”
“去年,孤命益德暫不回閬中,而轉向漢興郡駐守,為的便是讓周群以為有機可乘。”
“果然在益德不在閬中之後,周群所為愈發過分,近乎猖狂。”
“如今其種種所為,孤已經無法忍受。”
劉備說完這句話後,有侍衛來報,說是周群已經被糜暘帶到,現正在大帳之中。
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劉備轉眼看向諸葛亮,對他說道:“走吧,將一些蛀蟲清除,孤才好入城。”
說完後劉備便帶著諸葛亮回到了大帳之中。
當劉備回到大帳之中後,他便看到了站在帳中,身上不停散發酒味的周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而大帳中的群臣在看到劉備回來後,紛紛對著劉備行禮。
在諸臣的行禮之下,劉備越過周群來到大帳中的主座之上。
在劉備來到王座上坐好後,他伸手虛扶,讓大帳中的群臣紛紛起身。
在諸臣及周群起身之後,劉備將目光注視在周群之上:“仲直,聽聞你今日染病在身,怎的還飲酒?”
周群方才在府中喝了不少酒,他身上的酒味在密閉的大帳之中,誰都能清晰的聞到。
劉備此言一出,大帳內便窸窸窣窣響起了議論聲。
今日是劉備王駕歸來之日,按禮制,他們身為漢中王的臣子,都應該出城迎接。
而周群之前曾向諸葛亮稟明他今日染病,不能前來迎接。
這件事,因為周群的聲望,所以不少臣子是知道的。
可沒想到的,染病不能外出的周群,卻能在府中飲酒。
到了這一步,任誰都知道,周群今日假意託病故意不來迎接劉備。
劉備似在詢問周群,但其實是在直接拆穿周群的真面目。
面對著劉備的詢問,周群默然不語,只是對著劉備俯拜。
不辯解,不承認。
劉備自入主益州以來,雖頒佈《蜀科》以嚴法治理益州,但他寬仁下士,對益州士族一向很禮敬。
他大量擢用原劉璋部下文武官員,用人不疑,讓他們人盡其能。
所以按照劉備以往的作風,他是不會貿然派人帶兵闖進府邸捉拿他的。
而劉備會有此舉,斷然不會是因為他今日沒來迎接他。
所以周群想來,劉備是出於其他的原因,才會有此舉。
在不知道原因之前,周群覺得自己最好便是保持沉默。
反正就算被劉備知道了他今日是假意稱病不來迎接他,以劉備的仁義,他也不會對他太重處罰的。
看著面對自己詢問默然不語的周群,劉備臉上並未浮現慍怒之色。
而大帳中的眾臣也不理解,為何劉備會突然讓糜暘領兵將周群帶來城外。
所以帳內的諸位臣子,也都沒有出言斥責周群。
劉備取出方才給諸葛亮看的那封奏報,他命身旁的侍者將這封奏報送到周群手中。
當侍者手中拿著奏表來到周群身後,周群起身看向劉備,他見劉備示意他展開看看。
在劉備的示意之下,周群展開了奏報。
周群在剛看到上面的內容之後,他臉上就浮現了驚懼之色。
張飛給劉備的奏報中記載的不是旁事,正是周群家族在閬中一地的不法之事。
而在周群臉上浮現驚懼之色後,劉備又取出一封奏報。
這封奏報乃是御史上書給劉備的。
在周群看完張飛的那封奏報之後,劉備命侍者再將這封,御史透過調查得出的奏報遞給周群。
周群在看完這封奏報之後,他臉上的驚懼之情愈發濃厚,他的臉上甚至已經出現了冷汗。
相比於張飛的那封奏報以猜測為主,御史經過調查的這封奏報,裡面記載閬中周氏的罪行更加詳盡,並且每條都有證據在列。
這一點是因為張飛不在閬中後,那些周氏族人愈加無法無天,做事已經肆無忌憚起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派去的御史,根本沒費太多力氣,便能得到閬中周氏的許多罪證。
周群看完奏報後的表現,都落在劉備的眼中。
“當年孝武皇帝設立州刺史,令州刺史奉詔六條察州。”
“卿之家族在閬中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百姓多苦。”
“後又勾結當地官員,以權謀私,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單單閬中一縣,就有上千家百姓,因卿之族人所為,而家破人亡,賣田賣兒。”
“孤在頒佈《蜀科》之日起,就嚴令蜀中各位大臣,莫要因為一己私利,而搶奪百姓田產。”
“去年,孤征召益州民眾支援荊州,而卿卻蓄養數千賓客,並且授意族人與賓客逃避勞役。”
“這樁樁件件,皆有證據在錄,卿可還有話說?”
劉備的一句句話語落在周群耳中,聽得周群渾身發抖。
而一旁的糜暘,這才知道了為何劉備今日會命其捉拿周群。
原來是周群放縱族人在鄉里為不法事。
豪強兩個字,是兩漢政治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話題。
兩漢以來,無論哪個皇帝對豪強都是懷抱警惕與防備心理的。
打擊不法豪強,更是被當做兩漢以來政治正確的一件事。
翻開前四史就可以知道,兩漢許多名臣都是靠著打擊不法豪強而名聲大躁,逐漸位列三公。
當年諸葛亮制定《蜀科》之時,更是將打擊地方不法豪強,扶植貧農恢復生產,當做頭件大事。
糜暘沒想到的是,在有著《蜀科》的震懾下,周群的家族還敢頂風作案,真的是夠膽大包天。
面對劉備的質問,周群啞口無言。
鐵證在此,他能怎麼辯解。
周群知道自己在被當眾宣示罪行之下,已經是死罪難逃了。
這時他強制壓下內心的恐懼,看向劉備言道:“大王是因為這不法事而懲治於我,還是當初南和那個讖語呢?”
當劉備聽到周群的這句話時,他眼睛眯了起來。
周群口中所言的“南和”,指的乃是張裕。
張裕蜀郡人,乃是益州著名圖讖學家。
張裕年少時與閬中周群都很有名望,張裕擅長以天象變化附會人事,預言吉凶,而且天賦和才識都超過周群。
當年張裕的名聲遠在現今的周群之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但建安二十三年時,張裕卻因為一件事而身死。
當初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張裕與周群都諫言認為不要爭奪漢中。
“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
“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這分別是當時周群與張裕的諫言。
周群與張裕當時都是益州的大名士,他們在大戰之前做出這個論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劉備大軍的軍心。
後來為了穩定軍心,支援劉備攻打漢中,諸葛亮特地以此事詢問蜀中另一位名士楊洪。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