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安二十五年二月,漢中王劉備遣使者鄧芝與漢驃騎將軍孫權升壇歃盟,約定來日共討曹賊。
在完成此事後,漢中王劉備連續下達了幾道王令。
第一道:漢中王劉備上表天子,言前將軍關羽威震華夏,討賊有功,今命為荊州牧,治襄陽,持節都督東方諸軍事。
劉備並增關羽漢壽亭侯之食邑五百戶,合前並一千兩百戶。
第二道:漢中王劉備將西城、上庸、房陵之東三郡合併為漢興郡,並命關內侯偏將軍糜暘為漢興太守,治所上庸。
第三道:漢中王劉備任命陳到為鎮東將軍、南郡太守,治江陵。
第四道:漢中王劉備任命牙門將軍關平為武陵太守,治公安。
第五道:漢中王劉備命裨將軍傅肜為長沙太守,治長沙。
第六道:漢中王劉備命零陵北部都尉、裨將軍習珍升任桂陽太守,治郴縣
...
劉備一共下了數道王令,將荊州各郡的防務、人事都安排完成。
漢建安二十五年二月,劉備下達王駕回轉益州的命令。
在之前為了不耽誤益州的春耕,劉備已經將大部分的蜀中士卒都陸續安排撤回了益州,如今跟隨劉備迴轉成都計程車卒並不多。
其中主要是趙雲的白毦兵以及糜暘的一萬新兵。
糜暘在被劉備任命為漢興太守之後,本來應該領兵前去走馬上任。
但是糜暘的一萬新兵大多並無甲冑武器在身,故而劉備命糜暘先隨其迴轉成都,在成都的武庫中取到大量軍械之後,在從成都溯水北上,到上庸中任職。
襄陽城門口,一支浩大的王駕隊伍正停靠在襄陽城的南門之外。
在這支上萬餘人隊伍中的華麗王駕之上,劉備坐在王駕中看著下方的關羽,他心中的不捨情緒又開始盪漾。
劉備看著眼前兩鬢已經隱有白髮的關羽,他囑託道:“雲長,兄長要走了,荊州就交給你了。”
面對劉備的囑託,關羽臉色肅穆,他於王駕之下鄭重的抱拳言道:“大王請放心,有臣在一日,荊州就絕不會有失。”
耳邊關羽的鄭重承諾響起,但劉備聽到後並沒有完全放心下來。
他對著關羽道:“你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善待卒伍雖能讓你得軍心,無往不勝。
然荊州一地世家眾多,要想穩定荊州,荊州世家之力亦至關重要。”
“潘濬與你有隙,雖此乃潘濬之過,但你亦要以此為戒,免得將來被暗箭所傷。”
“潘濬孤會帶回益州,季常孤留在荊州輔佐於你,季常為人沉穩多謀,又出身荊襄大族,凡事你要與其多加商議。”
面對劉備的提醒,關羽聽後臉上浮現聽從之色。
看到這一幕,劉備的臉上方才展現笑容。
劉備最後對著關羽言道:“你回城吧,兄長該走了。”
只是對於劉備的這個“王令”,關羽卻並沒有遵從。
關羽臉上流露著不捨之色,這對一向沉穩的關羽來說,這種神色是很難得的。
關羽對著劉備一拜道:“讓臣,再送大王一會吧。”
面對關羽的這個請求,劉備笑了笑。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關羽有重任在身,再送又能送多遠呢?
“好好操練士卒,囤積糧草,來日孤與你在長安相會。”
說完後劉備下令王駕起行。
在劉備的王令之下,上萬人的浩大隊伍中,軍鼓瞬間齊鳴,上萬人計程車卒隊伍開始動了起來。
而在軍鼓響起之後,在另一處與關平等人告別的糜暘,立馬扭頭朝著那開始行動起來的萬人隊伍看去。
在看到劉備的王駕已然開始啟程之後,糜暘當即對著對面的關平一拜道:“坦之,吾要走了。”
“將來再會。”
說完後糜暘一扯韁繩,而後撥轉馬頭,就朝著前方的王駕隊伍中而去。
看到糜暘離去的背影,關平站在糜暘身後高喊道:“子晟,保重!”
關平的聲音順著微風飄到糜暘的耳中,糜暘聽到這囑託後並沒有回頭,他只是舉起手中的馬鞭揮舞,以示告別。
在朝陽的照射之下,糜暘揚鞭的身影化作一道模糊的光影,最後消失在荊北大地的地平線之上。
...
從襄陽城出發,先南下至江陵,匯合早已在江陵城外等候的李嚴大軍,兩軍最後合成一股近兩萬人的長龍隊伍,朝著益州而去。
在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行軍之後,在越過重重丘陵山脈之後,這支浩大的歸鄉大軍終於邁入了廣袤的成都平原之中。
在剛進入成都平原之中時,在大軍中的糜暘就感受到一副與荊州油然不同的景象。
廣袤的平原之中,有一條剛剛修葺的寬達十數丈的官道直通遠處的成都城。
而在這官道兩旁各自分佈數萬畝田畝,在那數萬畝田畝之中,許多水渠在諸葛亮的親自規劃之下,穿插在這數萬畝之中。
為了保證農業豐收,諸葛亮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
成都外有一都江堰,乃戰國時秦蜀郡太守李冰所作,自都江堰建成以來,它一直是川蜀農業的命脈。
在劉備執掌成都之後,諸葛亮一方面實地考察,命人修葺改良都江堰。
另一方面諸葛亮將都江堰當做蜀中農業的命脈,徵召丁士一千兩百人守衛,並設有堰官。
糜暘的堂兄糜威便擔任過第一任都江堰官,負責守衛都江堰的安全。
這一舉可謂是前無古人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而諸葛亮有此舉,乃是有著深刻的背景。
都江堰自建成以來:百姓饗其利,旱則引水灌溉,雨則杜塞水門,於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謂之天府也。
但是這一幕卻在劉璋父子執政之後,發生了改變。
第一任益州牧劉焉乃是外來人,他為了得到蜀中大族的支援,因此對蜀中大族十分放縱,而劉璋性格本就優柔,這一點在他繼任益州牧之後更為顯著。
在劉焉與劉璋連續的寬容放縱之下,蜀中豪族的行為越來越過分。
誰都知道都江堰是蜀中農業的命脈,那些蜀中豪族為了掌握這個命脈,竟大多聯和起來,派遣家中部曲驅趕都江堰附近的普通百姓。
本來都江堰是:旱則引水灌溉,雨則杜塞水門。
但在那些蜀中豪族的把持下,都江堰完全違背設計初衷,成為他們謀利的私器。
“從則引水灌溉,逆則杜塞水門。”
更絕的是,那些蜀中大族為了擴大自身的利益,竟然在將都江堰的水引入成都平原後,私自四處開挖水渠,將所有的水都引入自家的田地中。
本來來自岷江的水在都江堰的作用下,“穿二江成都之中”,結果在那些蜀中大族的騷操作下,變成“穿二江私田之中”。
在那些蜀中豪族掌控都江堰的情況下,因為許多百姓的農田得不到水源的補充,導致田地大量荒蕪。
荒蕪之下,百姓無糧食收入,最後只能賣田給蜀中大族。
最後田賣完了,百姓只能將家人及自己賣給蜀中大族作奴婢、附庸,以維持生存。
在後來劉備攻下成都之後,益州大族為了討好劉備,維持自身在當地都江堰的所有權。
他們紛紛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想以此利益均沾之舉來堵住劉備麾下大臣的嘴。
但可惜那些大族的建議,卻遭受到了以趙雲為首的一眾大臣的反對: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在這之後,逐漸將勢力觸角遍及成都平原的劉備與諸葛亮,才漸漸發現了當地大族的猖狂之舉。
這一舉動對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人來說,顯然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他們君臣二人為的是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可能對眾多百姓家破人亡的舉動無動於衷。
於是乎,一部《蜀科》在諸葛亮的主持下應時而生。
這部主要打擊豪強利益的法律一經發出,那些往日霸佔都江堰,魚肉百姓的豪強瞬間遭受滅頂之災。
在《蜀科》頒佈之前,蜀中豪強士大夫多挾其財勢,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
在《蜀科》頒佈之後,諸葛亮一反溫和常態,他厲行‘先理強,後理弱’的策略。
理強便是力行法治,限制和打擊‘專權自恣’的官僚及豪強。
理弱則是努力扶植農民,發展生產。
藉助《蜀科》這部法律,諸葛亮以“先定罪、再發兵”的方法橫掃了一遍那些霸佔都江堰的豪強大族,將都江堰重新解放了出來,並最後派兵鎮守。
自那之後,諸葛亮親自重新規劃成都平原各地水渠,將都江堰的水再次真正用到當地民生之上。
並且諸葛亮借清理一部分豪強的時機,將大量本來被強買強賣的田地以及人口給解救出來,從而令成都平原附近的民生漸漸得到穩定。
自此,蜀中人民大樂,皆感恩諸葛公之德政。
在諸葛亮的執政之下,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重新出現一片繁榮景象。
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
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高達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而同時期的曹魏與孫權治下,水田畝產的最高記錄,還沒這一半.......
在糜暘的視線中,眾多身穿麻衣的百姓正埋頭在腳下的田畝中勞作著。
若是仔細看,他們的臉上都或多或少都流露著幸福的笑容。
何謂安居樂業?
腳下有田,手中有糧,這便是所有百姓最嚮往的安居樂業。
而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給他們的。
在諸葛亮執政之前,這眾多百姓大多還是豪強大族的佃戶,沒有人身自由。
他們一生辛苦勞作,可能都不能有一粒屬於自己的糧食。
但現在不一樣了,他們自己成為了田地的主人。
諸葛亮一生致力於恢復,先漢文景之治時天下富庶的盛世場景。
所以哪怕諸葛亮明知道屯田收穫的糧草更多,但自他執政以來,並沒有大規模在蜀中開展屯田之策。
若說屯田,蜀中沃野千里,並且因之前戰亂,從關中逃來了大量無田之百姓,實在是具備屯田的一切天然條件。
但諸葛亮深知屯田之策一開,長久以往,監督廢除,且官侵民利,最後定然會令百姓受到莫大的傷害,這完全違背了當初他出山的初衷。
在大軍進入成都平原的地界之後,遠處那座壯闊雄偉的成都城的輪廓已經若隱若現。
看著離成都城越來越近,糜暘的心中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建安十六年,那時劉備入蜀,被劉備寵愛的方才少年的糜暘,也一併被他帶入蜀中。
隨後建安二十三年糜暘因為糜芳想念兒子,被召回荊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在從建安十六年到建安二十三年八年間,糜暘都一直生活在蜀中。
這段時間正好是糜暘心智,性格逐漸定型的時間,所以可以說蜀中便是糜暘的第二個故鄉。
糜暘對這裡的一切都熟悉無比。
他對著身旁的鄧艾言道:“士載,你觀這蜀中民生如何?”
糜暘在說完這番話的時候,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雖然目前蜀中有這副安居樂業的景象,大多出自諸葛亮、法正、劉巴三人之手。
但在這三賢中,有兩個都是他的老師,這讓糜暘與有榮焉。
鄧艾吃驚地看著官道兩側那勞作不息的百姓,以及農田中那宛如一條條生命源泉的水渠,他油然地讚歎道:“真乃書中場景也。”
鄧艾自幼就成為屯田戶,所以他對農業發展有著自己的一番看法。
鄧艾並不是第一次見到這數萬畝田畝,在中原長大的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