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3章 罷相(上)

作者:摩碣
馬尼拉城的陷落是後世歷史學家樂此不疲的研究課題。因為從此城的陷落開始,自大航海時代開始野蠻生長的西方文明遭到了第一次迎頭痛擊。這種痛擊不同於美洲土著給予他們在殖民過程中的小小挫折,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慘敗。
城防堅固的馬尼拉城擁有重兵,卻被船堅炮利的大明海軍乾脆利落的拿下,像極了殖民者對土著的代差打擊。
萬曆十五年八月初三,皇極殿大朝會上,出使蘇祿欽差蕭、謝的奏凱文書露布入了紫禁城。
這次露布飛捷是大明首次跨海傳遞的捷報。捷報在拿下馬尼拉城三日後就乘快舟出發, 六晝夜即達廣州。又從廣州光報直傳南京,經南京又傳京師光報站,謄抄後報入紫禁城。
因軍國事重,所有八百里加急的文書必須直達御前,捷報也不例外。正在上朝的眾臣見捷報萬里遠來,無不歡欣鼓舞, 齊聲頌聖。
有的說陛下變法大成,威颺萬里之外, 數艦即能開疆擴土的;有的說聖天子在位, 蕭、謝二人皆得天之功,才系萬里之虜的;也有的說吾皇深謀遠慮,政事堂有昭明之功,才有萬夷懾伏,莫不懼震也
正所謂御門之前,大樂奏凱歌之華章;丹陛之下,諛詞如大潮之洶湧。朱翊鈞雖然暗自警醒,但此次捷報來的時機頗巧,也確實大漲士氣, 因此龍顏頗喜,對這些馬屁都笑納了。
誰知一眾搖頭擺尾之徒中也有煞風景之輩,閣臣羅萬化待頌聖聲音稍落, 越眾而出道:“未知蕭某、謝某攻克馬尼拉城,乃陛下之意乎?或政事堂之命乎?”
一嗓子喊出來,皇極殿中嗡嗡的頌聖聲音陡降,大家都尷尬不言。朱翊鈞看向年過半百的羅萬化,臉色微沉。
雖然略有不快, 但多年皇帝生涯,虛心納諫的表演已入化境。此際目光炯炯,看向羅萬化道:“康洲先生繼續說。”
羅萬化慨然道:“陛下,此際西班牙握有東西商道,賀州(按:後世非洲)兩側,皆其殖民地也,商船往來,必倚之補給。而我大明欲以茶、絲、瓷器等獲歐羅巴和南北玄洲(按:玄洲即後世美洲,此際稱新西班牙)金銀之利,此商道至關重要。”
朱翊鈞聞言,知道羅萬化所指,緩緩點頭。羅萬化見龍顏並無不快,鼓起勇氣接著道:“昔日廟算時,陛下欲鼓動英吉利與西班牙在歐羅巴爭鋒,吾等扶弱英而削強西,待其兩敗俱傷後,商道之利與英吉利兩家共分。”
“如今馬尼拉城一戰而下,東西商道必因之斷絕。本來英吉利為我大明火中取栗之勢,變成我朝與西班牙相爭,英國取利之局——而每年商道上數百萬両金銀損失另算。”
“另外,此際尚有赴歐羅巴之封船艦隊, 待其接徐光啟等返國者。馬尼拉之戰後,萬里險惡之地或失補給,或遇圍攻,請問諸君,該如何措置?”
羅萬化一番分析鞭辟入裡,皇極殿中諸臣有的第一次聽到此種軍國大略,有的被羅萬化說的心服口服,個個沒話說。
眾臣低頭俯首,不敢看御座上皇帝的臉色。羅萬化放了炮,也低眉搭眼的回班,大殿內落針可聞,只有御門之外還有些四品以下的官員仍在那裡低聲議論。
殿內眾臣等了半天,也沒有人出列為君解憂。朱翊鈞在御座上尷尬了一會兒,起身離座。眾臣只聽得腳步聲響,魏朝緊跟著喊了一句道:“退朝!”
因馬尼拉“捷報”突然而至,八月初三的大朝會開了一半就散了朝。皇帝回宮之後不久,就有內監出來傳話,召政事堂諸臣與禮部、兵部、工商部尚書到武英殿議事。
如今內閣仍是以張四維為首。萬曆十五年開始,他先後經歷了父親病故、後母胡夫人病亡,兩弟連續病亡之變,來回奔喪,身體逐漸難以支撐。
雖然張居正之後,朝廷已廢除了丁憂制度。但恰因如此,張四維這半年在京師與蒲州兩地來回奔波,越發形銷骨立起來。
前年張居正病重不能理事時,朱翊鈞為了保持變法的繼續推進和朝堂穩定,擴大了內閣並形成了三派——一派為首輔張四維、一派為潘晟、羅萬化、梁夢龍為變法中堅、另一派的申時行、許國分裂了以潘晟為首的張黨,立場偏向保守,三方鼎足而立。
如此一來,張四維作為首輔,無法做到如張居正般權柄獨攬,儼然權臣,卻發展出了“閣臣自不相擾,事歸諸部、言歸臺諫”的執政風格,卻是較為正常的守成體制。
然則守成非朱翊鈞所欲。大變法自萬曆二年發軔,萬曆七年全面鋪開,至十三年時正是如火如荼之時。因變法導致的新情況、新問題此起彼伏,需要不斷地破除桎梏,創新有為——此種能力張四維卻不太具備。
朱翊鈞與其磨合半年,就明白為什麼原時空張四維執政期雖短,但卻為清算張居正奠定了政治基礎。根本原因就是二人的三觀不同,導致政見相異,執政風格更是大相徑庭。
張居正是胸懷致君堯舜理想的政治家。其施政以結果為導向,行事不問手段,只求達成目的。對政敵鐵面無情,或用嚴刑峻法威逼考成。如此一來,官場積怨頗多。再加上為皇帝背了無數黑鍋,到後來真就鞠躬盡瘁,甚至將自己身後之事也付之闕如了。
張四維不然。他心中並無遠大的政治抱負,因此將總理大臣職位當成位極人臣的榮耀而非達成某種政治目的手段。他更不會為了貫徹其政見而積怨天下——他也沒有什麼出色的政見。
他再確定張居正的諡號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徐元春啟用,向天下發出了其將寬大從事的政治訊號。而朱翊鈞當時也認為張居正將官場威迫甚重,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因此對張四維的寬大用事也就持贊同態度。
然而改革是一項後世稱之為滾石上山的事業,哪有讓當政者鬆一口氣再行推進的餘裕。此後朱翊鈞連續提出朝廷政體改革、金融改革和稅法改革三項重大任務,但張四維答應的很好,表現卻畏難而無實績。主政兩年來,除了做些調研、試點的工作,其他並無太多亮點亮色。
因為兩年來變法推進並未受到明顯干擾,山西大災等重大事件張四維處理的也算中規中矩,朱翊鈞對張四維的能力水平雖有不滿,卻始終沒有下定換相的決心。
待朱翊鈞覺得張四維越發顢頇之時,其家中又連逢鉅變,政事堂自萬曆十五年開始多由潘晟代行總理大臣職責——而蕭、謝二人在馬尼拉的孟浪之舉,卻表明潘晟並無掌控軍國重事的能力以及細心。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