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士兵的數量來考慮部隊戰鬥力的水平,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要不怎麼有兵多將廣這句話呢!
當然,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說是絕對的錯誤。可這種方法也有弊端,良莠不齊的部隊需要的資源就大,而精銳混雜其中,便往往不能得到特殊的照顧,戰鬥時也容易被別人拖累。
可從新七軍的擴充速度、訓練方法,以及組織和裝備上看,卻會有不同的感覺。儘管整體戰力的提升是目標,但楊天風也把資源向精銳傾斜。以特戰隊為例,為了化裝奇襲方便,幾乎全部都是日式武器,還配備了短槍,形成了長短雙披掛,整齊而又威武。
但與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判斷不同,特戰隊裝備日械是為了作戰方便,而新七軍的野戰精銳裝備的卻是清一色的國械。中正式、捷克造、屠倭電鋸,再加上霰*彈槍、榴彈發射器、六零、120迫擊炮等等,起碼在子彈上實現了統一化,後勤保障比較方便有力。
當然,限於槍枝的數量,全部制式化是不可能的。楊天風也只能在營、團單位內儘量將武器的口徑統一化。裝備日械的部隊就只能使用兩種或三種槍彈,也配發了捷克造和屠倭電鋸,後勤比較麻煩一些。
正因為達不到統一化,連軍工生產也要有不同的子彈生產線。毛瑟彈,六五彈,駁殼槍彈,還要加上正在建造的突擊步槍彈生產線。後勤的壓力顯而易見,如果不是能得到戰區拔付的武器彈藥,恐怕軍工部門便要拋棄其他武器,全部生產子彈了。
戰爭中,子彈是最基本的物資,沒有子彈,槍還不如燒火棍。楊天風對此是極為重視的,也得到了大後方軍工技術人員的幫助。比如重慶第25兵工廠、第20兵工廠的專家和工程師,對子彈生產線的建造幫助很大。
當然,楊天風提供的適應新工藝的機器圖紙和流程,以及改進增強型******配方,不僅提高了大後方兵工廠的生產技術的產量,並使槍彈的穩定性大為提高,且對槍膛炮管汙染和燒蝕大為減小。
技術進步,再加上抗戰時期的工作熱情,產生的效果是明顯的。重慶第25兵工廠,自三九年搬遷完畢開工生產,年產子彈量達到了三千三百多發;20兵工廠達到了五千四百多萬發,都創造了最高的產量紀錄。
而永城兵工廠的子彈生產量也在不斷地穩步提高,覆銅鋼板的工藝日漸成熟,化工產業的擴張,機器裝置的不斷自造和購進,以及大量的工人,包括大量女工的招募,為此提供著發展的基礎。
所以,當楊天風接到八路軍要購買或換購醫藥用品和武器彈藥的意向時,並沒有考慮太多,便提筆寫下了第一批物資清單。
八路軍雖然也有軍工生產,也能製造子彈,但卻是復裝,且數量很少。
正因如此,八路軍的彈藥奇缺,實在是沒本錢打什麼大會戰,甚至連抵擋鬼子的囚籠政策也力不從心。
舉個例子,百團大戰期間,一個步兵團打掉七千發子彈,就被批評大手大腳,浪費子彈。大多數部隊的彈藥,平均攤到每支步槍上,大約只有三發。到了抗戰中後期,如果一挺機槍五十發子彈,一挺步槍二十發子彈,那就是八路軍中非常精銳的部隊。
子彈還能夠復裝,炮彈就不行了,直到四二年,八路軍兵工廠才能夠製造山炮炮彈,次品率還很高。繳獲的數量當然很少,以至於打一發山炮炮彈,有時竟需要旅長級別的軍官批准。
楊天風不僅同意換購醫藥和彈藥,還答應賒賬援助,慷慨地給了八路軍兩門晉造山炮、一門九二步兵炮,每門火炮配彈三十發,並派出二十人的炮兵小隊協且作戰並幫助培訓炮兵。
雖然八路軍早就有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記錄,但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藥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埋藏或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既然都是抗日隊伍,都在打鬼子,還需要八路軍抵擋來自北面的威脅,楊天風自然不吝嗇。
何況,現在根據地內的各項產業有的處於發展期,有的才剛剛建立,比如醫藥、民用化工、捲菸等等,實在是太需要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和一段安心的發展時間了。
儘管鬼子不會給楊天風太多的時間,但戰事的烈度小一些,友軍的幫助多一些,對於根據地的整體發展還是有利無敝的。
除了各項產業,還有各種學校的開辦。軍官、炮兵、特種兵、狙擊手、工兵、軍醫、醫護兵特訓班,這是直接對軍隊的。車工、鉗工、木工、維修工等技工學校,則是對包括民間作坊在內的產業工人的。
而直到現在,楊天風心目中一個綜合性的根據地才算是鋪開了全面建設。能夠自給自足,能夠自力更生,他的目標可不光是開荒種地,能讓老百姓吃上飯而已。
…………
毫州古城。
經過挖掘擴建,位於老城區地下的曹操運兵道已經拓展到了兩千多米,分流過來的兵工廠的機器裝置在地下和地上的車間都已經安裝完畢,生產工人也招募齊全,開始進行培訓,工廠也在逐漸開始生產。
城內靠著南城牆處,是正在建造的鍊鋼廠,下面直通運兵道。有城牆和運兵道提供防護,安全性很高。
煤化廠則設在城外,依託著運兵道延伸至效外的出口興建,必要時可以把運兵道當防空洞使用。而且,工廠周圍是樹林,提供了不錯的隱蔽和遮護。
除了遷移分流,軍工、煤化等產業還按工序進行了細化分解,一些簡單的生產被剝離出來,單獨建廠,並增加數量;複雜高階的深加工則採取更嚴密的保護措施,減少了不必要的生產後,提高工作效率。
這樣一來,粗加工的廠子多了,基礎材料的生產量便能成倍增長,以滿足不斷提升的製造生產水平,併為新產品的推出奠定基礎。
比如在毫州的煤化廠,計劃建設的粗製工廠便有三個,主要生產煤焦和煤焦油。而高階的加工廠則計劃建設兩個,其中一個便是現在城南效區,已經完成大部建設工作的第二廠。
楊天風靠在椅子裡,不停的奔波,長期的熬夜寫作、設計,殫精竭慮的思考,再加上這次連續的日夜工作,使他的神色頗顯疲憊。
“把雞蛋水喝了。”趙雨柔端來一碗剛衝好的雞蛋水,有些心疼,但臉上卻不想露出關懷的神色。
楊天風接過來,慢慢地喝著,若有所思,或者是神遊物外,反正是眼神略顯凝滯。
趙雨柔沉默了一會兒,沒話找話地打破了沉默,“蒸汽加熱反應釜製造成功,合成橡膠便能大量製造,你所說的膠底單鞋和棉鞋便能供應部隊了。”
楊天風的眼珠一輪,看了趙雨柔一眼,抿起嘴角,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是啊,這是良好的開端,以後增加反應釜,提高產量,就會比較順利了。”
原來煤化廠實驗室有個反應釜,但那是為化學實驗或教學用的裝置,大規模生產肯定不適用。所以,楊天風根據頭腦中的資料,自行設計了一個十立方米的蒸汽加熱反應釜,能夠完成聚合、縮合、硫化、烴化、氫化等化學工藝過程。
設計對楊天風來說是比較容易的,但製造卻比較麻煩,近兩個月的時間才由兵工廠的機器裝置加工完畢。運到毫縣後,兩日兩夜的組裝除錯,又利用已經搬遷來的機器裝置對不合適的零件進行修整加工,今天才算是總裝完畢,並進行了第一次試生產。
儘管還有些小問題需要解決、改進,但總體上已經算是成功了。正如楊天風所說,第一步是艱難的,但邁出去之後便會順利,甚至能夠健步如飛地發展。
就目前的國內狀況,戰爭的影響造成了物資匱乏,且愈演愈烈。不僅是軍用品,民用品也樣樣都缺。楊天風一方面想利用民用養軍工,一方面也能抵制日本輕工產品、方便民眾生活,還有一方面則是改善部隊的裝備。
比如馬上要大規模生產製造的乙丙橡膠,不僅先進(1955年美國人合成),而且所使用的是乙烯、丙烯這兩種最簡單的單體,且結構與天然橡膠基本一樣。雖然所使用的催化劑(也稱齊格勒——納塔催化劑)聚合異戊二烯比較複雜,但用量少,對於大規模生產極為有利。
什麼輪胎等大型橡膠製品的製造先不說,士兵竟沒有膠鞋,沒有雨衣,這令楊天風有些難以接受。
而在當時,別說窮八路了,連國×軍也基本上是穿草鞋和手工布鞋。甚至赴緬甸做戰的國×軍精銳——中國遠征軍還是穿著草鞋,後期才由美軍發放膠鞋,替換下他們的草鞋。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