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三章 發展,出兵助戰

作者:樣樣稀鬆
何況,低溫蒸餾焦油加工液體燃料,可是目前的先進技術,一九三三年才投入實際生產,以德國技術最為發達。

而傳奇故事中的傳奇人物,獲得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的張大煜先生,只是在留學德國時注意到這項技術,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完全是千百次的研究、實驗,然後東拼西湊、甚至是自制裝置,才填補了國內空白,並追趕上了世界先進的步伐。

同樣的裝置匱乏,同樣的技術人員短缺,但楊天風也有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現成的技術資料,甚至是超越當時科技水平的。當然,他不想敝帚自珍,而是要把這技術貢獻出來,為抗戰盡一份力,為國家、民族盡一份力。

沒錯,只是盡一份力。因為,楊天風是一個人,沒長兩個腦袋(長兩個也不夠),也不會分身術。他的精力分薄於科技、軍工,還有頂重要的軍事,很多事情就只能寫出資料,規劃出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步驟,百忙之中偶爾能書面或現場指導一下,大多的工作卻要依靠下面人員的努力了。

不要忘了,當時可是烽火硝煙的抗戰時期,敵後根據地又不同於大後方。沒有足夠的軍力,不能保證所設工廠的安全,那一切的建設成就都是暫時的,都是建在沙上的樓房。

相對於楊天風的雄心壯志,戰功和名聲現在並不很重要,反倒是要儘量拖延日本人對他的重視,對三縱的注意,以免在他準備好之前招致大規模的報復。但又要顯示出自己和三縱的價值,以得到各方物資和財力的援助,這就意味著要採取兩面策略。

基於這樣的想法,之前生俘日軍少將他沒有宣揚,並要求國府保密、低調;此次繳獲日軍聯隊軍旗,他也秘而不宣,把軍旗藏匿起來,留待日後合適的時機。

在當時國×軍和抗日隊伍都搶先報告戰績,甚至予以誇大,以提振民心士氣的時候,這種做法明顯給日軍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金子聯隊的軍旗已經被護旗官毀掉,他們自然也不會把這麼丟臉的事情公之於眾。

再加上損兵折將,以及各地抗日武裝的活動也日益增多,又時值冬季,鬼子在調兵遣將,鞏固重要據點的防禦,針對三縱的報復也就沒有馬上進行。

從表面上看,三縱在東進作戰後進入了休整期,雖然在根據地的邊緣地帶依然是小戰不斷,但大規模的行動短期內似乎不會有。而實際上,楊天風卻在秘密地調兵遣將,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準備參加一場遠離根據地的大戰。

…………

歷史車輪在滾動,抗戰烽火在燃燒。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拂曉,武漢周邊的日軍憑藉其大量的汽車、艦船和優良的裝備,迅速調動集結了第101、第106、第116、第6等四個主力師團的兵力,以及重炮兵四個半聯隊,戰車一個半聯隊和海軍、空軍一部,分三路向鄱陽湖西面中國×軍隊各部,全線發動進攻。

而由於整訓、機動性極差、協同作戰等原因,第三、第九戰區軍令部延誤了在三月十日前完成集結部隊,並進入攻擊態勢,於三月十五日發動進攻的命令。

戰機轉瞬即逝,教訓深刻!而日軍贏得了時間,中國×軍隊原計劃的搶先攻勢頓成泡影!各部隊措手不及,倉促應戰,陷入了全線被動的狀態。

南昌戰役作為第二期抗戰方針確定之後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的初戰嘗試,實驗性質濃厚,雙方都展現了難得而大膽的創意,將所能運用的作戰資源擴張到極致。

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日軍將領中是非常有頭腦的指揮官,而且表面上也懂得偽裝,不像一般日本軍人一樣變態。同時,在帶兵上也很有天賦,指揮上也非常老練毒辣。

南昌會戰中,在傳統步兵兵力之外,岡村寧次別出心裁地集中使用了戰車部隊與炮兵部隊,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機械化攻擊縱隊。

在此之前,日軍一貫將戰車分散到個步兵師團,分割使用。作戰時則作為步兵的掩護,概念上仍然是步兵戰車的基調。

岡村寧次卻集中了八九式中型戰車七十六輛,九四式輕型戰車五十九輛,獨立編組成為一個戰車隊,作為突破兵力,並以裝甲汽車裝戴一個步兵大隊協同作戰。再加配工兵、步兵與其它特種兵,這個戰車隊幾乎就是一個完整的裝甲師。

另外,在空援的佈置上,岡村指定第三飛行師團的第四十五戰隊專門提供戰車隊的密接支援,並準備了偵察中隊連續偵察****動態。使這個戰車隊獲得完整的地空協同作戰條件

而將炮兵集中使用,則更令人驚訝。

日軍一向將個別野戰重炮兵聯隊配署到步兵師團,岡村這次將四個一五○野戰重炮兵聯隊、兩個七十五野戰炮兵聯隊、一個七十五山炮聯隊及一個一五○加農炮攻城炮兵大隊編入第六炮兵旅團,使得這個炮兵旅團集中火炮達一百七十門,含七十二門一五○榴彈炮與十六門一○○加農炮,比一個俄國炮兵師規模還大。

反觀國×軍的戰略戰術,先是延誤集結、攻擊時間,隨後又遲遲不下令破壞公路。因為破壞公路意謂著守軍也無法利用公路,總司令羅卓英就持此種看法,認為在一個守勢的陣地帶,後方交通極為重要,為此而猶豫遲疑……

南昌戰役的情況,楊天風並不十分了解。該說的說了,該做的也做了,再關心也無濟於事。他把主要精力已經放到了能夠直接發揮作用,甚至是改變結果的,即將到來的大戰上。

“鋼拳、榴彈發射器,這是孫總司令點名急需的武器。”魯西招募處主任兼第三集團軍聯絡官的時同然,正帶著期盼的神情同楊天風在談話,“襲攻開封,事關事大。如果楊兄能出兵助戰,那自然是更好。孫總司令說了,要在鄭州為楊兄擺宴,既接風洗塵,又慶祝和嘉獎楊兄在宿州的大捷。”

不招請我,我還要蹦著高兒去呢!楊天風心中得意,但臉上卻沒表露出來,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東進作戰結束後,楊天風分別將戰報呈給孫桐萱和廖磊,並將指揮刀、望遠鏡等繳獲作為禮物分送二人。同時,楊天風還送出了鋼拳、榴彈發射器和霰*彈槍,數量不多,倒象是引*誘似的。

從楊天風的心理上說,他確實有這個意思。供應第三集團軍也不是第一次了,但在數量上卻難以支撐一場大戰。而這正是他需要達到的目的,參加大戰,併力爭改變歷史。

歷史上,一九三九年四月一日,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偷渡黃河,成功地襲擊了駐紮在開封的日軍。訊息傳出後,立即轟動全國。外國通訊社稱:此為華軍對日軍已佔重要城市的第一次有效攻擊。

當時,第三集團軍出動了一個混合師,一萬兩千餘人;日軍在開封則有步、騎、炮、戰車等兵種,約千餘人防守。

如果只從兵力對比來看,以十打一,竟然沒有全殲日軍,光復開封,而只是“有效攻擊”,或許令人產生疑問,或許讓人感到不解。

但戰爭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遊戲,拋開國*軍重武器不足、攻堅難度大,日軍有城垣工事依託、火力強大、作戰頑強等因素,襲擊開封可是孤軍深入敵佔區作戰,全無後勤保障和增援部隊,還要防備開封周邊的日軍增援,其困難和危險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是楊天風指揮這場戰鬥,如果打得時間很長,他可能要拿出很多兵力堵截鬼子援兵。再除去炮兵、通訊兵等非戰鬥兵,能投入攻開啟封的兵力數量也就在五六千人左右。在攻堅戰中,這樣的兵力對比,還真的算不上絕對優勢。

“我會出兵,助孫總司令成此輝煌戰功。”楊天風在時同然的期盼目光下,終於緩緩開口,“但我趕赴鄭州的訊息要對外保密,這是為了根據地的安全,為了襲擊開封的隱秘。”

時同然舒出一口長氣,終於可以對孫桐萱有個完美的交代了。

楊天風供應第三集團軍少量新式武器,既加強了部隊的戰力,也使孫桐萱有了更大的胃口和希望。襲擊開封如果能變成光復開封,那將是怎樣的轟動,真是連想都不敢想。

抗戰時期,如果不算日軍主動放棄的和投降後解放的,中國*軍隊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光復一座大中型城市,令人唏噓慨嘆。

中國*軍隊缺乏重武器,缺乏攻堅能力,這自不必說。其後果便是日軍可以在城市中駐紮少量軍隊,從而增加機動兵力,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如果能光復開封、全殲守軍,對日本鬼子將是極大的震動,迫使其改變現有的兵力佈署,或改變戰略都是有可能的。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