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们研究很久,猜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光烈皇帝起义夺下江山之后,没有得到那份只属于皇室内部的传承。
这是他们根据贞观皇帝、宣武皇帝、昭武皇帝、玄龙皇帝、宁武皇帝、大兴皇帝、元徽皇帝、元烈太子、明华皇帝,这几位的个人本纪里面发现的蛛丝马迹。
具体的就是,但凡被册立为太子的,基本上全都跟着皇帝一起学习政务。如宣武皇帝早年被册立为太子,常年在幕后听大臣向贞观皇帝述政。
离谱的宅男大兴皇帝虽然和宁武皇帝不亲近,但是史书上仍然有有相关记载。
如;秋八月,星岛大都督少骥入万寿殿述职,太子侧观之。
这里的太子就是大兴皇帝。
除此之外,历史学家们还怀疑,李唐帝国皇室内部肯定有某种代代相传的书籍遗失了。
因为前唐时代,每代皇帝都会提到一本书,叫做《唐训》。
如,玄龙皇帝曾言;家祖传《唐训》,妙极也。
宁武皇帝曰:贞观老祖传训,小子一刻不敢忘也。
大兴皇帝曰;朕幼时,不读训,爹爹必责,每杖之,星夜难安。
就连明华皇帝都曾经被史官这么记载过;六年夏,帝夜惊,起复杀人,口不择言,连呼‘阿父,小子已习训,勿罚!’。
由此,历史学家们合理怀疑,因为《唐训》的丢失,导致李唐帝国的皇帝质量直线下降。
毕竟,元徽皇帝一开始册立的元烈太子,其实在史书上,极具孝顺贤良之名。而元烈太子的儿子光烈皇帝,也算是个中兴之主。按照时间推算,元徽皇帝那会儿,《唐训》还在,元徽皇帝一开始选择的元烈太子,其实真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的儿子也会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人。
但是很可惜,元徽皇帝变卦了。
关于元徽皇帝为什么会突然变卦,历史学家们给出两种比较得到大众认可的解释。
其一,明华皇帝生母郑美人把老年元徽皇帝迷得五迷三道,由此更加偏爱幼子明华皇帝。
其二,元烈太子不类己!
更多的历史学家,其实更偏向第二个可能。因为纵观整个前唐的诸位皇帝,一点都不难发现,这些个皇帝,一个比一个暴躁,一个比一个不讲道理。除了老百姓能指着他们鼻子骂,其他人,尤其是番邦人,谁敢张嘴说一个字,不把你祖宗十八代给挖出来,算你小子走狗屎运。
看看他们的年号就明白,要么是展示肌肉,要么还是展示肌肉。
宣武、昭武这些就不多说了。看似比较和平的年号,贞观,其真实含义,可是出自这句话。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什么意思,贞观皇帝说什么是正的,什么就是正的,贞观皇帝说什么坏的,那什么就是坏的。你不听话,那你就不符合天地之道,你就不该存在!
这可比什么昭武更可怕。
换而言之,这种霸道暴躁的基因记忆,是从贞观皇帝这儿传下去的。
历代皇帝,如躺平的大兴皇帝,当年一怒之下也曾经因为海外番邦只进贡一块‘圣土’给他,而气的下旨连发十二艘巨舰夷平那座小岛。
结果,他事后才知道,人家把圣土上贡给他,是表示愿意投降的意思。
但,元烈太子不行,因为历史学家发现史书上记载的元烈太子实在太温和了,一个末流小官都能开着车走在太子专车的前面。而元徽皇帝更是说过;太子有类小娘也!
由此,他们怀疑,因为元烈太子太温吞的性格,让元徽皇帝觉得这个太子虽然足够聪明,可是不够狠心,不能让他继承皇位,否则会被大臣控制的。
而明华皇帝呢,果然够狠,结果玩崩了。有人甚至猜测,如果明华皇帝死的不那么早,恐怕前唐时代不会完结。
强大的唐帝国,延续了五百一十三年。它的强大,它的繁荣,全都在前唐时代的两百多年里,后唐时代的两百多年,是一个帝国逐渐被瓦解的过程,整个帝国都处在随时随地被撕裂之中。
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每时每刻不在吞噬着庞大帝国的血肉。
如果说李智云看见后唐时代会被活活气死的话,那么当这座帝国轰然倒塌,当掀翻这个帝国的青年人从直升机上下来,走到他墓碑前的时候,李智云估计就笑了。
因为,这个年轻人叫做李晋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英俊的年轻人风衣飘荡,腰部悬挂着唐刀,整个人气宇轩昂,英姿勃发。
“少帅,咱们可是在造反,在老祖宗这儿可不能停太久,罗刹国那边还等着少帅去主持大局。”段谌说道。
李晋阳点点头,而后又笑了。
“您笑什么?”
“我想起高兴的事情。”
“什么高兴的事情?”
“老祖的本纪里记载过一个趣闻,当年老祖跟着武德皇帝造反的时候,曾经在段志玄面前也说过我刚刚说的那两句诗。”
“诶?”段谌一愣,“我家老祖宗?”
“是噢。”
李晋阳乃是贞观皇帝第七子,陇王李承烜一脉后人。
而今,唐帝国崩溃,那些曾经被老四家这一脉后人给撵的到处跑的那些贞观皇帝儿子的后人们,全都回来了。
后面还有几章番外,等我恢复健康再给大家写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