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仁軌離開後,李承昭從屏風後走出來,跪坐側面。
「父皇。」
「劉仁軌此人,你怎麼看?」李智雲閉著眼睛問。
李承昭稍加思忖,言道:「盡忠職守。」
聞言,李智雲嘴角彎了彎了,接著道:「一會兒還有十二名刺史述職,你也一併旁聽吧。」
「是。」李承昭抿嘴答應。
他很清楚父皇是在培養他,因此收起先前的震驚,打起精神,準備好好看,好好學,認真聽。
既然要培養承昭,李智雲自然不會藏私,似召見刺史述職這樣的學習機會,他是一定要李承昭在旁邊好好學習的。一年兩年,他可能學的不夠明白,但是時間久了,多少能掌握一點手段,提高一些看人眼光,增長一些見識。
這孩子現在十四五歲,正是最好的教育之時。李智雲可不會讓他跟著那些儒生盡學大道理。
今天一天下來,李承昭覺得自己快要失去意識了。主要是今天一天接受的資訊量太爆炸,一個兩個刺史,他還覺得沒什麼,但是人多了,涉及的地方就多,提到的資訊就多,他的大腦分析起來就會格外吃力。這不是他不夠聰明,而是此前完全沒怎麼接觸過這麼龐大的資訊量。他在旁聽政,可不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而是認真聽,自己也在嘗試著分析一二,所以才會這麼累。
晚上回去休息的時候,他甚至忍不住心想,父皇真是了不起,居然可以知道這麼多地方的事情,熟知每個地方刺史的治理經過,這要看多少奏疏,想多少問題啊。
「我果然,還差得遠呢。」他自嘲的笑笑。
從前,他看書,能很快明白道理,但是當他開始實際接觸事情的時候才明白,坐而論道為什麼不可取。
道理懂得再多,沒有經驗,一切都是空談。
「還是要多走走,都看看。」他默默告訴自己。
轉念一想,他又想起姊姊晉陽的話,父皇很辛苦,要早點懂事為父皇分憂。
這句話,可不是輕飄飄說出來的,想必當時的姊姊就已經知道父皇的辛苦勞累吧。
「李承昭啊李承昭,你還差得遠呢,還有的學,有的看呢。」他長長舒口氣,心裡心疼父親的同時,又暗暗告訴自己,還要繼續努力學習。
長樂殿。
李智雲今天晚上在皇后這邊休息,他雖然疼愛宸妃,可不代表他就會專寵宸妃。對自己的妻子,他的感情從沒變過。
不過,他卻是見到宸妃也在長樂殿。
「愛妃怎麼今晚也在?」他走過去,輕輕抱著楊皇后,又一手攬著宸妃。
長孫氏笑道:「臣妾在和皇后娘娘一起探討織毛衣的技巧呢。」
織毛衣?
李智雲想起來了,有一回他閒著沒事幹,想起來前世婦人手織毛衣的事情,遂畫了圖紙,讓人造了出來,然後手把手教導皇后怎麼織毛衣。後來,這項手藝也傳到民間,現在有不少婦人都在織毛衣。畢竟,羊毛,棉花,現在的作用已經徹底顯露於世,各種絲織品種類也是空前增加。
除卻機器製造,手工製造也很多。而大多數平民婦人更傾向於手工織毛衣,既能賣,又能供家裡人穿。更關鍵的是,這玩意可以隨時隨地手工製造。
一條板凳,一個人,門口曬著太陽,就能織毛衣織一天,還能兼顧孩子什麼的,不耽誤事兒。
織毛衣工具很簡單,就兩樣。
針,線。
三人坐下,李智雲左擁右抱,看著兩個老婆一左一右,熟練的打毛衣。
「朕記得,起針要三十二道吧。」李智雲看著宸妃起針二十道,擔心她最後把毛衣打小了。
「哎呀,臣妾這是給孩子織的毛衣。」宸妃白了他一眼,然後熟練的拿起毛衣棍固定好已經起針的地方。
「哦。」李智雲道:「朕還以為,你是給朕打毛衣呢。」
「陛下可用不著臣妾來操心。」宸妃笑著低頭打毛衣,顯得很是熟練。
李智雲有些茫然的看向楊皇后,「什麼意思?朕記得,你們好像也沒給朕織過毛衣吧。」
楊皇后沒好氣的說:「臣妾倒是給陛下織過一次,是陛下您自己說穿著不舒適。」
是了,這話確實是我自己說的。
李智雲乾咳一聲,掩飾尷尬。
楊皇后又道:「不過呢,某些人吶,對自己女兒織的毛衣,倒是喜歡的很呢。」
李智雲羞愧的低下頭,他那是喜歡嗎?
想起晉陽給他織的毛衣,他就一陣心累。首先,他並不喜歡穿毛衣,因為新毛衣很緊很貼身,雖然很保暖,但是他覺得不夠舒適,向來是能不穿就不穿。
其次,晉陽那女紅手藝,哪怕他再怎麼自帶濾鏡也無法直視,做的確實很難看,而且晉陽給他織的毛衣,太小了,他根本穿不了,只能收藏起來。
「你們這是羊毛線?」李智雲摸著毛線球,隨口岔開話題。
楊皇后點點頭,「棉花的其實也不錯,但是論及保暖,不如羊毛線打出來的暖和。」
「這倒是。」李智雲嘀咕一聲,有渭河工坊的機器在,羊毛棉花變成線,已經走上流水線道路,生產的很快。織毛衣除了手工,還有人工操作機器,總之花樣很多。
品類多,賺錢的機會就多,百姓日子越來越好,商業自然也是越來越繁榮,關中是最先走上工業化道路的,現在雖然是剛剛開始,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開始脫銷大江南北。
南方一項保守,但是在面對關中出產的工業產品時,還是在一瞬間就被搶奪九成市場。
至於地方會不會阻止?
你試試看好了。
別以為唐軍是擺設,這幾年李智雲一直在找藉口毆打南方的世家貴族。
細說的話,關中是目前發展最快的,從各個層面上來說都是最快最好的。這一點從交通就能看出來,現在關內各州之間基本上全是水泥路,然後水車等各種農具遍地生花。
此外便是中原洛陽一代,再次則是河東道、河北道。後面的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等地,已經開始漸漸變成商品傾銷地,迫使南方的大量人口北上,變成「長漂」。
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還是交通,因為交通方便太多了!
水泥路目前只修到河南道的洛陽等地,河東道的太原等地。至於河北道,山南道等地根本沒有。南方人北上還是坐船居多,因為朝廷一直在用奴隸開河渠,修運河,水路交通越來越好,進入中原以後又有水泥路,這不就接上了嘛。
交通好,商業繁榮,人口流動速度變快。關中作為帝都所在,工業產品原產地,自然吸引天下商賈來往。
大唐國內商品市場,目前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更別提還有西域那邊的市場。
免費閱讀..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