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母親和娘子們都勸他回去休息,但李智雲並沒有同意,而是固執的守了一會兒。
在先帝大行後的幾日時間內,訊息漸漸傳遍天下,各地刺史,總管,都督,先後返京。當然,少數鎮守邊疆一帶的都督以及總管則沒有回來,而是派人回京悼念。
一個月後,即武德八年十月,李智雲攜百官、宗室、番邦使臣等等,安葬先帝於獻陵,而先帝的功臣,以及隱太子、秦王、膠東王等人的陵墓,以及他們的子嗣,紛紛遷葬獻陵。
其後,李智雲正式攜妻妾入住皇宮。
政事堂。
楊恭仁滿面紅光,問道:“殿下,諸事已畢,何時可舉行登基大典?”
裴寂瞥了一眼楊恭仁,暗自不爽,當年他執百官牛耳的時候,楊恭仁還是個前隋遺種呢。
可惜啊,人家有個好侄女。
李智雲道:“令禮部和太常寺準備一番,一切從簡。”
從簡?
眾臣面面相覷,登基大典能從簡嗎?
楊恭仁忍不住道:“陛下,登基大典,關乎陛下之尊貴,不宜過簡。”
李智雲卻道:“非也,天下初定,北有突厥窺伺,朕豈能勞民傷財,取朝廷輜備,利於凡俗。先帝臨走前囑咐朕,他的葬禮一切從簡,不可打擾百姓,朕自當彷效之。”
楊恭仁打得什麼主意,李智雲很清楚。若是隆重舉行登基大典儀式,到時候他可不得大封群臣麼。
可是,李智雲並不想這麼做。
相比較這些虛榮,李智雲更在乎實際點的東西。
“就這麼辦吧。”
見皇帝態度堅決,群臣也不好再勸。
禮部尚書於世虔和太常寺少卿祖孝孫出列領命。
而皇帝的這一番態度落在群臣眼裡,則讓眾人領會到一個要素。那就是這位新君,少有年輕人的鋪張豪奢。
這讓一部分的良臣極為興奮。
緊跟著,他看向民部尚書溫彥博。
“今年收成如何?”
旋即,溫彥博站出來如數家珍的向李智雲彙報天下各州情況。
總的而言,在沒有國戰的情況下,武德八年的糧食收成極為不錯。除了少數偏遠州縣,或者是流年不利的州縣,因天災歉收之外,其他地方都是豐收。
這其中,關中、巴蜀,這兩地,因為很早就被大唐佔據的緣故,民生恢復的也極好,連續幾年都是大豐收。今年,僅巴蜀一地,便為朝廷提供了兩百多萬石糧食。而關中也不錯,有一百多萬石。除此之外,在河東道太原以南的諸州,今年也提供了八十萬石糧食。
至於河南道、河北道,到今年為止,總算是徹底安定,當地的百姓也從戰亂中脫身,能夠自給自足,不必當地官府接濟。可以想象,到了明年,河北道和河南道就可以交稅賦了。
而淮南道、山南道、江南道等地,都有上繳十幾萬石或者幾萬石的糧食。
“......總計,關中各倉已滿,越五百萬石,臣為陛下賀。”溫彥博躬身一拜。
“臣等恭喜陛下。”群臣高呼。
李智雲嘴角含笑,道了聲免禮。
陳叔達蹙眉疑惑道:“今年糧食為何會增產這麼多?”
嗯?
“愛卿何有此問?”李智雲問道。
他手中捏著民部的奏摺,上面有各道、州、縣的所有繳納糧食數目記載。
陳叔達欠身道:“啟稟陛下,非是臣質疑民部,只是相較之去年的收成,今年增加未免太多了些。”
李智雲呵呵一笑,看向溫彥博。
“溫尚書,你替朕告訴陳相吧。”
“遵命。”溫彥博對著陳叔達道:“陳相但請放心,糧食數目皆是我一一核實,沒有任何虛假。各州縣官員,他們也沒有強買強***迫百姓,一切都是按照規矩辦事,免稅之地,依例而行。此外,今年之所以能收成如此之多的糧食,主要是兩點。
其一則是曲轅犁、土化肥已經開始推廣,其二便是這糧食中,有不少冬麥在其中。”
聞言,陳叔達恍然。
“多謝溫尚書解惑。”他重新坐下。
李智雲之所以相信民部上報的糧食數目,其一是相信溫彥博,其二則是根據去年的情況估計,其三則是派拂衣的探子在天下各地暗查。
官員們欺上瞞下的事情,李智雲剛被先帝冊封為太子的時候,就見識過。而在他當監國太子的時候,沒少警告打壓那些企圖欺騙他的臣子。
是故,李智雲方一登基,才少有人敢湖弄他。畢竟,群臣都知道一件事,當今皇帝雖然年輕,不過二十二歲,但治國手段,他們早已領教過。
更何況,當今皇帝可不是柔弱小兒,而是從天下大戰中走出來的戎馬皇帝。
眼瞅著話題被帶偏,楊恭仁坐不住了,他開口道:“陛下,這些事情都是細枝末葉,當務之急是儘早尊封......”
後面楊恭仁說了什麼,李智雲不聽也知道。
而裴矩呢,則低眉淺笑。
待楊恭仁說完,李智雲方才道:“楊相說的在理,這樣罷,待登基大典過後,便開始冊封吧。”
縱使李智雲想壓一壓,但考慮到追隨他的潛邸之臣,他還是決定儘早了結這件事情,否則耳根子不會清淨。
而楊恭仁呢,李智雲猜測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勸自己冊立皇后。雖說皇后之位,李智雲早已確定是妻子楊氏,但楊恭仁這副急不可耐的摸樣,還是讓他感到有些不舒服。
緊跟著,裴矩拱手問道:“陛下,先帝大行,來年是否還要延用武德年號?”
李智雲想了想,說道:“延用。”
“是。”
關於年號,李智雲暫時沒什麼想法。
唐儉問道:“陛下已然登基,那神策府是否繼續留存?”
這個問題很好,唐儉不說,李智雲也準備提起。
“朕已登基,神策府自當廢除,自此不置。”
神策府和天策府,這兩種機構的權力過於強大,李智雲根本不會允許它出現在自己的朝堂上。
而解散神策府,那麼另一個問題也得提上日程。
那就是十六衛大將軍,自然不能由身為皇帝的李智雲兼任。
對此,李智雲也早有打算。不過涉及兵權,李智雲不打算和大臣們商議。
議了會兒事,小朝散去。
待群臣走後,李智雲靠著憑几假寐。
內侍大太監高良忠弓著身子,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可要傳膳?”
高良忠是內侍省四大太監之一,主要負責皇帝起居。他年紀三十許歲,做事較為穩重本分,故得李智雲提拔,在身邊服侍。自李智雲登基之後,李珍李強二人,便不能進後宮伴駕。
唐初的太監,沒有多大權力,大臣們也都不屑和他們走近。而李智雲更不會如何重用太監,他雖然對太監製度有些彆扭,不過也不好擅自更改。
否則,若是宮內不用太監,大臣們絕不會同意。而他自己呢,習慣了之後,自然也不會有如何不適。
“不必了。”
李智雲振作精神,開始考慮冊封的事情。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