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4個組的編劇團便是20人,雖然與目前的璀璨時代文學公司相比規模小了許多,但在全國範圍內也可以說是位居第二了。
“感覺怎麼樣?”劉藝妃輕聲詢問道。
汪元笑了笑,臉上露出一絲感慨:“起初的磨合太沒效率了,把我愁得不行,不過現在慢慢好起來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聞言,眾人都頗感有趣。
他們璀璨時代文學公司,在最初借《希望》發起編劇工業的初期階段,同樣是效率低下。
每一位文學創作者都是擁有完整思維的,一下子要把完整思維掰成碎片,以碎片化的方式去搞創作,看似減輕了工作量,但團隊的問題就被無限放大。
最大的問題在於,那麼多編劇的獨立創作,如何保證每一個創作出來的內容,合起來是統一風格的。
就像汪元的公司,4個組20人。
可想而知,在最初的時候,這20個人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20個風格,這是絕對的。
他們這個編劇工業化的重點就在於,如何讓20個人統一思維。
當他們知道導演想要的故事後,能夠保持統一風格地進行碎片化創作。
即便不交流,這20個人創作出的文學內容,讓人一看就彷彿是一個人寫出來的。
如若能夠達成這樣的一個默契,那劇本創作的效率將會無限提高,這20個人也就相當於工業流水線中的一個統一標準的環節,為影視前期的創作環節注入強大的動力。
“聽說你們已經搞好一個劇本了?”楚軒問道。
“對,來,去辦公室聊。”汪元請他們去辦公室。
楚軒和劉藝妃跟上,對於汪元的團隊搞出個什麼樣的劇本感到些許好奇。
畢竟這家初元公司是第一家跟進他們編劇工業化的企業,劇本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條發展路線是否有市場與鮮活力。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