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六十八章 廷推

作者:有限無敵
當朱倫奎在朝會上說出準備任命祁彪佳為江南巡撫的時候,馬士英可是心中一驚。他太瞭解皇帝這麼做為的什麼,無非就是派出一個心腹,去前線牽制馬鋮。

明代巡撫最初出現在永樂年間,也算是朱棣的明創造吧。實際上,那個時候的巡撫和之後的巡撫並不是一回事。

朱元璋在佔領全國後,廢除明代中書省,在地方設定布政使司,最高長官為布政使,主管全省事務,地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省長。

本來布政使管事也算正常,但朱元璋有一個嗜好就是分權,他絕不放心把一省的所有大權都交給一個人,於是他還另外設定了兩個部門,分管司法和軍事。這兩個部門分別是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最高長官為按察使和都指揮使。

老朱搞這麼一手,無非是為了便於控制各省事務,防止地方坐大,本意不壞,但後來的事情展又出乎了他的意料,這是因為他的這一舉動正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話:三個和尚沒水喝。

雖然這三位長官的職權並不相同,布政使管民政、財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管軍事,但大家都在省城辦公,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處得不好,也是很麻煩的。平日裡三家誰也不服誰,太平時期還好辦,萬一要有個洪災旱災之類天災,如果沒有統一調配,是很麻煩的,特別當時還經常出現農民起義這種群眾性活動,沒有一個總指揮來管事,沒準農民軍打進官衙時,這三位大人還在爭論誰當老大。

為了處理這三個和尚的問題,中央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由中央派人下去管理全省事務,這個類似中央特派員的人就叫巡撫。要說明的是,中央可不是隨便派個人下來當巡撫的,在論資排輩十分嚴重的中國官場,能被派下來管事的都不是等閒之輩,一般來說,這些巡撫都是各部的侍郎(副部級)。

與很多人所想的不同,在永樂時期,中央官員序列中實際上並沒有巡撫這個官名,所謂的巡撫不過是個臨時的官職,從這個名稱就能看出來,巡撫巡撫,巡查撫民。所以中央的本意是派個人下去管事,事情辦完了你就回來,繼續幹你的副部級。

可是天不隨人願,中央大員下到地方,小事容易辦,要是遇到民族紛爭問題和農民造反這些大事,就不是一年半年能回來的了。要遇到這種事情,巡撫可就麻煩了,東跑西跑,一忙就是大半年,這裡解決了那裡又鬧,逢年過節的,民工都能回家過年,而有些焦頭爛額的巡撫卻幾年回不了家。

本來只是個臨時差事,卻經常是一去不返,巡撫也有老婆孩子,也有夫妻分居,子女入學這些問題,長期掛在外面也實在苦了這些大人。中央也麻煩,往往是這個剛巡迴來,又有彙報何處出事,地方處理不了,需要再派,週而復始,也影響中央人員調配。於是,在後來的歷史展中,巡撫逐漸由臨時特派員變成了固定特派

員,人還算是中央的人,但具體辦公都在地方,也不用一年跑幾趟了。

既然說到巡撫,我們就不得不說與之相關的兩個官職,總督與督師。巡撫雖然是大官,卻並非最大的地方官員,事實上,比巡撫大的還有兩級,這兩級官員才真正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明朝政府確定了巡撫制度後,又出現了新的難題,因為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們經常會變換地點,也就是所謂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算是游擊戰的一種,山東的往河北跑,湖北的往湖南跑,遇到這種情況,巡撫們就犯難了。

比如浙江巡撫帶著兵追著起義軍跑,眼看就要追上,結果這些人跑到了福建,浙江巡撫地形不熟,也不方便跑到人家地盤裡面去,就會要求福建巡撫或是都指揮使司配合,如果關係好也就罷了,算是幫你個忙。關係不好的那就麻煩了,人家可以把眼一抬:“你何許人也,貴姓?憑什麼聽你指揮?”

為了處理這種情況,中央只得再派出更高級別的官員(一般是尚書正部級),到地方去處理事務,專門管巡撫。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總督。總督一般管兩個省或是一個大省(如四川總督只管四川),可以對巡撫令。

按說事情到這裡就算解決了,可是政策實在跟不上形勢,到了明朝後期,如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猛人出來後,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排場是相當的大,人家手下幾十萬人,根本不把你小小的巡撫、總督放在眼裡,正規軍不小打小鬧,要打就打省會城市,一鬧就幾個省,總督也管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出場了,疲於應付的明朝政府最後只得又創造出一個新官名督師。這個官專門管總督,農民軍鬧到哪裡,他就管到哪裡,當然了,這種最高級別的地方官一般都是由中央最高文官大學士兼任的。

明代最牛逼的督師就是崇禎六年任命的督師盧象升,他的職務為總理川、陝、湖廣等七省的軍務,半個中國都在他的管理之下,真是牛逼閃閃亮的人物。

不過在這個時空裡還有一個比盧象升、洪承疇還要牛逼多的大人物,那就是我們的主人公,經略南直隸、兩廣、閩浙、江西、湖廣、雲貴九省的馬鋮,基本上除了亂成一鍋粥的四川,整個長江以南都歸馬鋮管理。

不過人家盧象升、洪承疇、楊鶴都掛著大學士的官銜,馬鋮則半點文官頭銜沒有,在滿朝文臣眼中,他的督師名頭與盧象升等人還差些火候。

祁彪佳在弘光前期就是江南巡撫,但是在後期被張孫振彈劾丟官,這個巡撫就由馬士英的妹夫楊文驄擔任,不過楊文驄水平夠用,但是打仗嗎就沒有他繪畫的水平高了。等多鐸帶領滿清大軍渡過長江後,楊文驄帶著幾萬軍隊連戰連敗,將長江南岸的重鎮鎮江丟失,讓多鐸輕易的在長江南岸取得了落腳點。

楊文驄逃

回南京後,按照朝廷的規章制度應該追究他的責任,但是當時朝廷上的注意力都在對抗清軍,再加上馬士英居中斡旋,楊文驄半點責任沒有,反而搖身一變成了小九卿之一的尚寶司正卿,負責管理內閣的文書傳遞工作。

馬鋮雖然可以兼管行政,但是馬鋮領兵作戰,自然無法專注地方行政,所以馬士英早就打算派一個心腹去擔任這個江南巡撫,讓自己的兒子沒有後顧之憂。現在聽皇帝要派東林黨的祁彪佳去,馬士英自然不肯就範,馬上示意黨羽開始攻擊祁彪佳。

馬士英的黨羽別看打仗不行,但是打悶棍窩裡鬥那一個個都是行家裡手,潑糞的手段僅次於那些自詡為正人君子的東林黨。馬士英的命令一布,他的御用打手張孫振馬上站出來彈劾祁彪佳。

張孫振不虧是吃這飯碗的行家,臨場揮列出十不可,從祁彪佳的人品到性格,將祁彪佳貶的一無是處。

張孫振雖然厲害,可是不要忘了東林黨那邊也不差,很快被重新啟用的苑馬寺卿張縉彥,站出來為祁彪佳仗義執言,完全不顧自己只是個養馬的弼馬溫。

馬黨與東林黨在這裡唇槍舌劍打得熱鬧,阮大鋮帶領一幫正牌閹黨卻在一邊看熱鬧。過了好半天阮大鋮站出來開始為東林黨說話,這個轉變可讓阮大鋮的鐵桿,工部尚書楊維垣十分不解。按理說阮大鋮與東林黨勢同水火,這個時候不上去踹兩腳就不錯了,怎能還為他們說好話呢?

不過阮大鋮為閹黨領袖,老大說話了手下自然要遵從。在歷史上南京城破全家自殺的楊維垣,這時根本不管馬鋮的救全家之恩,站出來攻擊馬鋮。

現在事情鬧到這個地步,朝中三個閣老兩個支援祁彪佳,錢謙益感覺時機差不多了,站出來說道:“陛下,既然列位同僚有異議,那就廷推吧!”

廷推是明代官場一項民主制度,也就是投票,在朝政大事決定不下來的時候,往往利用這種投票的方式來解決。不過投票的官員級別有限制,只能在京四品以上官員才有權投票。

馬士英一看事情要遭,趕緊站出來反對。馬士英的黨羽佔據高層的一半,大九卿與小九卿有一半都是馬士英的心腹,這樣在朝堂打嘴仗馬士英不懼任何勢力,就是阮大鋮與錢謙益聯盟也不過與馬士英旗鼓相當。

可是廷推不同了,馬士英到南京主政時間太短,那些四品的中級官員很多並不是馬士英一黨。而東林黨在南直隸經營上百年,這些四品的中級官員大部分都是同情東林黨的,所以廷推肯定對馬士英不利。

不過這時朱倫奎為的就是啟用祁彪佳給馬鋮扯後腿,自然不能讓馬士英如意,所以朱倫奎很快下旨在京四品以上官員上摺子廷推。

三天後結果出來,與錢謙益預料的一樣,祁彪佳的任命得到透過,朱倫奎很快下聖旨任命祁彪佳為兵部尚書、巡撫江南。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