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唐代開始就已經將火藥用於軍事,到南宋時期為了對付北方興起的蒙古帝國,更是將火藥武器發揚光大,這時已經發明身管武器突火槍。但是侷限於火藥配方威力不足,火器的製造材料多種多樣,所以這個時期的火器只能當成輔助武器使用。
火器真正獨當一面要從元末明初的農民戰爭開始,當時為了爭奪南中國的控制權,朱元璋和長江中游的陳友諒、下游的張士誠大打出手,因為朱元璋當時實力最弱,沒辦法只好大量發展火器這種新式武器。
朱元璋利用火器先後打敗了各個農民割據勢力,趕走了蒙古人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建立,使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當時,社會經濟十分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極為發達,海外貿易非常活躍,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處在萌動狀態,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科學技術進步出現了明顯的轉機。
所有這些新的進步的因素,為明代的兵器特別是火藥、火器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加之有明一代,北方長期受到遊牧部落貴族統治者的騷擾,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的侵掠,因此為了鞏固邊防,抗擊外族的進犯,明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國家武備,對火藥、火器尤為重視,朝野上下視火器為禦敵長技。在這樣的歷史背最下,明代的火藥、火炮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我國火藥火炮史上的鼎盛時期。
從明初火器作為明軍的主要兵種加入作戰序列,在永樂年間甚至出現了全火器部隊神機營。這時期經過從宋代到明代幾百年的摸索,工匠已經可以使用金屬作為火器的主要材料,各種身管武器層出不窮,為朱元璋能佔領全國立下汗馬功勞。
明王朝建立後朝廷對火器的開發並沒有停止,在明中期各型武器已經具備近代火器的基本特徵,比如火銃具有望山、扳機,火炮具有炮耳、炮架。
在明朝萬曆時期,廣東明軍將沉沒於珠江灣的荷蘭商船打撈出水,發現上面的火炮比自己使用的火炮先進不少,馬上上報朝廷開始仿製。這個時期明代科技實力不比西方差多少,所以很快就將這種西方大炮仿製出來,朝廷特命名為紅夷大炮,在遼東寧遠城打死努爾哈赤的,正是這種仿製的紅夷大炮。
紅夷大炮威力巨大,但是明朝仿製的火炮還是不如原裝的厲害,沒辦法為了增加威力和射程,只能增大炮身的厚度,這樣一來火炮最為重要的機動性就沒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火炮外型很好仿製,但是具體鑄炮方法和原材料的製造這個靠仿製是學不會啊。明代鑄炮的方法還是泥範法,也就是從中國古代使用的翻砂法發展出來的工藝。
泥範法在西周時期就在使用,當時主要用來製作青銅器。泥範法原理十分簡單,先用細籮篩制白泥,剔除石子和雜物。然後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等泥片半乾後按照所鑄造的火炮的形狀製成幾大塊泥漠,而後晾乾,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補範內面的瑕疵,做到儘量光滑,這就成了鑄造所用的外範。
然後用相同工藝製作內範,外範分為幾個部分,內範是一個整體。但是要比外範要小,和外範相差的尺寸就是大炮的厚度。也是等到裡外全都乾透,將內範倒置於底座上,再將外範置於內範周圍。外範合攏後,用膠泥把外範封死,等到膠泥乾透後,再蓋上上面封閉的範蓋,範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然後就是澆鑄了,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鐵液冷卻後,打碎外範和內範,將所鑄的火炮取出,經過打磨修整,這就是紅夷大炮的製作工藝。
這種工藝不能說不好,泥範法工藝簡單,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適合大規模生產。可是泥範法制造青銅器可以,使用溫度更高的生鐵就不行了。因為泥範在怎麼陰乾其中也含有氣泡,當溫度高達上千度的鐵水灌進泥範時,其中氣泡就會膨脹,這樣鑄造好的炮身內部就會出現氣泡,這對火炮的使用壽命和威力都有不少的影響。
生鐵的延展性沒有青銅好,加上工藝不可避免的形成砂眼,為了防止炸膛,國產大炮都弄得很重,才有千斤萬斤大炮一說。
從海里打撈出來的原版火炮就沒有這個原因,當然不是西方生產工藝更先進,只是西方將泥範法改成了失蠟法,大大減少炮身氣泡的形成。
馬鋮也不會西方的失蠟法,但是他會一種更簡單、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工藝,這就是鐵範法。
鐵範法也叫鐵模鑄炮法,發明人就是清末的龔振麟。龔振麟是浙江嘉興縣縣丞,本來和軍火工業八竿子打不著,但是他有個“素有巧思”的名聲在外,鴉片戰爭期間被兩江總督裕謙調到寧波軍營專門負責鑄炮。
當時清朝正在和太平軍作戰,前線大炮損耗多,需求量極大。龔振麟經過幾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鐵模鑄炮法。
鐵模鑄炮法和泥範法差不多,先用熟鐵製造成大小合適的硬模。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是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是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然後,兩瓣相合,用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以後,即刻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膛內自然光滑。
同傳統泥模鑄炮相比,鐵模鑄炮的優越性在於鑄造出來的炮身品質好,裡外表面光滑,不像泥模那樣會讓炮身產生氣泡。再來就是因為不需辛苦塗制泥模等乾燥,因此製造速度極快,且不受氣候影響。因為模子可以重複使用,生產速度快,產量大,成本可以壓得很低。更大的意義在於標準化製造。標準化批次製造出外形、效能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產品,這點對於火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馬鋮的辦法比龔振麟的要先進,馬鋮看過後世很多穿越,決定採用後世南北戰爭時使用的身管自緊法。
第一步是和龔振麟一樣製作外範。然後用傳統泥模鑄造法鑄成鐵製內範,這樣就可以用來鑄炮了。因為內範也是鐵製,所以內部是空心的,兩頭各有管道用來進水和排水。
炮身這次不用生鐵,改用低碳鋼。當融化的金屬液澆入模具後,金屬液便開始慢慢冷卻,這時候內模裡的水就派上用場了,靠近內模的金屬液在水的作用下最先冷卻凝結成鋼,而在外層的金屬液冷卻較慢。
因為熱脹冷縮的原理,等到整個鑄件都冷卻完畢後,外層後冷卻的部分就會緊緊地箍住內層先冷卻部分,這樣整個鑄件就會產生一個向內緊箍的力,就是有了這個力才使得炮管能夠承受更大的膛壓。這種內模控制冷卻的方法可以有“身管自緊”的效果。
經過身管自緊工藝的身管,使用壽命大為延長,還能大幅度的減少身管厚度,減輕重量,增加火炮的機動性。
當然這只是馬鋮臆想出來的辦法,具體怎麼辦還需要宋應星去實際操作,馬鋮可不具備動手能力。
當時馬鋮將圖紙和自己寫的鑄炮方法交給宋應星,宋應星看了看並沒有什麼,只是表示要先研究一下。這一研究就研究了三個月,原本馬鋮已經對能不能產出合格的大炮死心了,沒想到這時宋應星送來訊息,讓馬鋮來一趟,鑄炮的事情有眉目了。
馬鋮來到鑄炮車間正看到宋應星指揮工人在忙前忙後,這老傢伙幾個月不見胖了不少,馬鋮為了讓老傢伙滿意,在物質條件上儘可能的滿足老傢伙,除了將宋應星的兩個兒子送去給錢謙益當徒弟,還花了五百兩銀子從勾欄之中贖了一個清倌人,交給老傢伙宋應星糟蹋。
不過有付出就有回報,現在的回報就是宋應星終於給馬鋮搞出火炮了。
馬鋮雖然在心中叫宋應星老傢伙,但是表面上可不敢有半點不恭敬,因為這個時代講究天地君親師,如果你對自己老師不尊敬那基本在社會上沒法混了。
馬鋮還有遠大的理想,所以雖然心中罵宋應星老傢伙,但還是躬身上前行禮道:“徒弟馬鋮,拜見老師!”
現在雖然是十二月份,但是因為這裡是鑄炮車間,裡面的溫度還是很高的,宋應星擦了擦臉上的汗,看到馬鋮後說道:“仲和你來了,為師這次終於不負眾望,將你的那個鐵模鑄炮法搗鼓出來,今天就是第一次澆鑄,所以讓你來看看!”
馬鋮聽宋應星說完大拍馬屁:“老師果然天縱英才,徒弟只是個想法,根本沒想到能不能成,沒想到老師竟然成功了,徒弟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宋應星揮了揮手打斷馬鋮的馬屁:“好了,現在稍等片刻,一會兒就要開始最重要的澆鑄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