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章 慧眼如炬,西楚女帝(2/2)

作者:小白红了
,以正国本了。

不过对于坐龙椅穿龙袍的女帝姜姒来说,是看着一群红光满面的臣子,还是一帮愁眉不展的官员,没什么差别。

甚至她还有几分不为人知的讥讽,早先大楚在广陵江上以弱胜强,打得藩王赵毅的广陵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更是成功偷袭南疆大军的粮草重地。

当时叫嚣得最厉害的一种议论,就是类似“国不可无君,君不可无后”的正统腔调。

大楚皇帝陛下,虽说是女子,但也需要“皇后”才符合礼制。

也就是前些日子,楚国陷入危机关头,大楚战线全面收缩,从捷报频频转入被动守势,庙堂上那种好似攻入太安城近在咫尺的狂热,被浇了一大盆冷水,大多数公卿贵胄们一下子变得如同霜打的茄子,这种议论声才渐渐消失。

但现在,随着楚国兵锋一路向北。

眼看着就要直捣太安城了。

这种议论声又起来了。

而且连后位的人选也给她定好了。

与谢西陲并称大楚双璧的宋茂林,这位和新凉王一起被誉为“北徐南宋”的宋阀嫡长孙,呼声最高。

也许是宋茂林实在太过出彩,以至于连老太师孙希济都暗示过远离朝堂的曹长卿,不妨答应这门婚事,不但有利于大楚姜氏社稷的稳固,而且年轻陛下也算不得如何“低就”。

就在姜姒被这些朝臣们搞的是头疼不已的时候。

本来应该在前线带兵的大楚统帅曹长卿突然回到了神凰城。

今日退朝后,没来得及参加早朝的曹长卿前往皇宫复命,换上一身崭新朝服,在司礼监太监的领路下穿廊过道,在御书房外安静等人通禀陛下等待觐见,事事遵循君臣之礼。

司礼监老宦官忐忑不安,要是以往,早已得知曹长卿入京的皇帝陛下,别说是在御书房接见,应该在京城外相迎才对。

这意味着陛下与以往敬重如自家长辈的尚书令大人之间,极有可能有了心结。

这可绝非国之幸事啊。

面无表情的曹长卿等在阶下,心中苦笑,他当然清楚为何陛下要把自己晾在外头,生气了,而且很生气,因为老太师当时力荐宋茂林,自己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她如何能不怄气?

没拿那柄大凉龙雀剑削他曹长卿,就算很给自己这位棋待诏叔叔面子了。

曹长卿在那名忧心忡忡的年迈宦官弯腰掩门后,没有出声,站在原地,大楚皇宫的御书房极为宽敞。

虽然许摆设房内的多珍贵重器都给广陵王赵毅贪墨了去,但是大楚底蕴何其深厚,复国初期,御书房的皇家气派,就已经不输当年。

曹长卿抬头望去,只见那名年轻女子身穿正黄龙袍,低头提笔在贡品宣纸上练字,没有用那支寓意国祚绵延的御笔“千年青”。

曹长卿稍稍挪开视线,看到了那只篆刻有“金瓯永固”四字的金漆杯,按照礼制,每年正月初一,大楚皇帝都会在此明窗开笔,用那杆“千年青”在盛满屠苏酒的杯中蘸满,写下“天下太平”“国寿长春”的吉祥语,赠给文武大臣。

在这之前,她曾经对他流露出一些为难忐忑,说她的字写得不漂亮,悄悄提议要不然就请棋待诏叔叔代笔吧。

曹长卿当然没点头,只是安慰她写归写,少写几幅便是,到时候只送给知根知底的孙老太师寥寥几人,不丢脸的。

她这才勉为其难应承下来,但仍然有些遮掩不住的闷闷不乐,曹长卿听说登基之后,为了那个新年春节那一天的提笔,今年秋冬她没少练字,反正肯定比练剑要勤快百倍。

据说已经写满了一小篓筐的纸笺,也不丢弃,就那么日积月累着,宫女太监都不许动。

曹长卿看着宽大桌案后,看着那抹略显纤细瘦弱的亮眼金黄,眼神恍惚,似乎记起了很多年前的一幅模糊场景。

曹长卿突然有些心酸,更有些愧疚。

如今已经无人称呼姜泥的大楚女帝,赌气地不看曹长卿,气乎乎说道:“我还在生气,最起码还要写三十个字才能消气,棋待诏叔叔你等着吧。”

曹长卿苦笑不得,堂堂女帝又开始耍小孩子脾气了。

不过,她在他眼里,终究还就是个小孩子啊。

如果可以,他还真不希望小泥人的肩上担这么重的担子。

还好,大楚得天道庇佑,人间少了一个黄三甲,多了一个叶千秋。

有天下第一人的威慑与相助,大楚想败都难了。

接下来,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胜,如何更轻松的胜。

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是要把小泥人的终身大事给定下。

想到这里,曹长卿往外面看了看,他们也快到了吧。

7017k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