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护国法师,惊鲵赵高(万(2/3)

作者:小白红了
>让人摆上宴席,来与叶千秋宴饮。

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华阳太后方才说道:“其实今日相请国师前来,的确是有一件要事。”

叶千秋笑道:“哦?是何要事?”

华阳太后道:“嫪毐叛乱,文信侯吕不韦有着重大的责任。”

“嫪毐出自文信侯的府上。”

“嫪毐为非作歹,捣乱大秦朝堂,文信侯难辞其咎。”

“然则,文信侯依旧还是秦国宰相,着实是不太合适。”

叶千秋淡笑着,道:“那依王太后的意思,是不是想举荐昌平君为相?”

华阳太后道:“哀家确实是有这个意思,芈启若为秦相,定然可称为王上的左膀右臂。”

“只是不知道国师能否助昌平君一臂之力。”

叶千秋道:“我只是一介散人,如何能决定得了这一国宰相之任免。”

“王太后莫要说笑。”

华阳太后却道:“眼下的秦国,唯有国师一人,可称之为王上之心腹。”

“只要国师在王上面前顺便提上一嘴。”

“此事,便算国师办成了。”

“哀家和昌平君定然会记得国师的相助之恩。”

昌平君在一旁表态道:“姑母太后的意思,便是我的意思。”

“还请国师助芈启一臂之力。”

叶千秋闻言,却是微微一笑,道:“王太后和昌平君着实言重了。”

“此事,我可以从中斡旋。”

“不过,王上是否会在文信侯之后选择昌平君为相,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

华阳太后闻言,大喜道:“有国师此言,足矣!”

叶千秋微微一笑,道:“听闻自宣太后之后,芈姓族人手中便掌握着两把剑。”

“不知王太后可否在将这两把剑交给王上之前,让我一观。”

华阳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笑意,道:“原来国师也喜好名剑。”

叶千秋淡淡说道:“天罗地网,无孔不入。”

“越王八剑这样的凶器,我的确是有些兴趣。”

华阳太后笑着抬手,双掌一拍,随着掌声的响起,只见两个身着黑衣的女子悄然间出现在了大殿之中。

那是两个身材凹凸有致,面容精致的女子。

她们的手中各自握着一把剑。

她们的面容几乎一模一样,一看便是双胞胎。

只见这两个女子,一个手持紫剑,一个手持蓝剑。

二人入得殿中,朝着华阳太后躬身施礼。

华阳太后朝着二女说道:“将你们手中的剑让国师一观。”

二女不动声色的走到叶千秋的桌前,将各自手中的长剑放下。

叶千秋看着这一紫、一蓝两把剑。

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他同时伸出双手,一手拿起一把剑来,左右看去。

只见这双剑之上各自刻着剑的名字。

“转魄!”

“灭魂!”

叶千秋瞧着这两把剑,感受这剑身之上的剑气,倒是对打造这越王八剑的欧冶子多了几分兴趣。

越王八剑,他也算是见过了其中四柄剑。

这四柄剑,各有特色,都是世上少有的利剑。

可惜,欧冶子是百余年前的人物。

终究是无法相见了。

从转魄和灭魂出现的时候,叶千秋便明白了,华阳太后已经是打算将这两柄剑交给嬴政,取得嬴政的信任。

叶千秋知道,即便是没有他的存在。

嬴政也势必会起用昌平君芈启。

嬴政虽然年轻,但是帝王心术一点都不少。

为了维持秦国的稳定,平衡朝中各方势力。

嬴政一定会在吕不韦罢相之后,起用楚系之人为相。

眼下秦国朝堂一共有三股势力,以吕不韦为首的外客,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还有嬴姓宗室。

吕不韦罢相之后,嬴政不会再让外客成为宰相,嬴姓族人之中,没有可用之才。

唯有楚系之中的昌平君芈启尚且可堪一用。

所以,嬴政的选择并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叶千秋会答应华阳太后的原因。

顺水推舟的人情,这白白得来的人情,何必不要呢。

至于昌平君芈启现在暗中是否已经在反秦。

叶千秋觉得倒不至于。

芈启背叛秦国,是在华阳太后去逝之后的事情。

而且,那时候的秦国要吞并楚国。

芈启身为楚考烈王之子,为楚国的延续,而反叛秦国,倒也说得过去。

目下的秦国尚且没有东出,芈启不具备反叛的土壤。

更何况,事实尚未发生。

纵使真走到了那一步,也有嬴政去定夺。

他不会去过多的干涉秦国政务。

就好比嬴政要让赵高掌控罗网一样。

叶千秋也不会拒绝。

一切都在朝着固有的轨迹发展着。

这样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

叶千秋在甘泉宫呆了没多久,便直接离开了。

……

翌日一早。

相府的家宰便来相请叶千秋,请叶千秋到府上赴宴。

这是叶千秋和吕不韦约定好的。

叶千秋自然是欣然赴约。

到了相府之后。

相府肉眼可见的门庭冷落了很多。

在大书房中,叶千秋见到了吕不韦。

吕不韦笑道:“太玄先生,来的正好。”

“且看这卷书如何。”

叶千秋走了过去,从吕不韦的手中接过竹简,看了起来。

叶千秋看了片刻,方才赞道:“精彩。”

吕不韦笑道:“先生请坐。”

叶千秋坐在一旁,道:“今日相邦邀我前来仅仅是喝酒?”

吕不韦笑着说道:“太玄先生还是这般快人快语。”

“喝酒自然是要喝的。”

“不过,有件事,不韦还是要提醒一下太玄先生。”

叶千秋道:“哦?不知相邦要提醒我何事?”

吕不韦道:“嫪毐一案牵扯到了太后,太后毕竟是王上生母。”

“如今,虽然王上因为太后纵容嫪毐反叛一事,对太后心中生了嫌隙。”

“但,太后终究是王上生母。”

“打断骨头连着筋呐。”

“今时今日,若是太后嫪毐一事被打入冷宫。”

“将来,王上难免会后悔。”

“到时候,会想起先生劝解依法查办之事,可能会因此对先生有了不满之意。”

“君,始终是君。”

“臣,始终是臣。”

“先生以为如何?”

叶千秋闻言,淡淡一笑,道:“相邦精通世事,洞察人心。”

“不过,相邦知道我和相邦最大的不同在何处吗?”

吕不韦闻言,诧异道:“哦?”

“愿闻其详!”

叶千秋笑道:“我和相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乃世间一浮萍。”

“浮萍者,无重也。”

“王上是君不假,但我非臣也。”

“这一点,不会因为王上封我为护法国师,公子太傅就发生改变。”

叶千秋此话一出,顿时惹得吕不韦一怔。

良久之后,吕不韦方才笑着叹息道:“是啊,倒是本相忘了先生的神通了。”

“以先生之厉害,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

“王权富贵,在先生眼中,确实是不值一提!”

“不过,先生可千万不要在旁人面前再提起“非臣”之言。”

“这可是犯忌讳的。”

叶千秋闻言,笑道:“多谢相邦提醒。”

吕不韦点了点头,然后道:“其实,今日邀请先生前来府上一叙,还有一件事。”

“什么事?”

“相邦尽管说来便是。”

叶千秋在一旁说道。

吕不韦道:“我知道,我这个相邦是做不久了。”

“在我离开咸阳之前。”

“我还有一件事,要托付于先生。”

叶千秋道:“相邦请直言便是。”

吕不韦道:“我欲将文信学宫交给先生!”

“先生乃是当世仅存的大才。”

“道家之圣贤者,目下,唯先生一人也!”

“文信学宫,有我这多年来的心血。”

“我若是离开咸阳,恐文信学宫会落入破败。”

“若是先生能入主文信学宫,成为学宫之主,那来日定然可以将文信学宫发扬光大。”

“当然,先生若是入主文信学宫,那么学宫自然可以更名为太玄学宫。”

“只要那些士子能留在秦国,不外流向东方六国。”

“便是先生之大功也!”

“不韦在此拜谢先生了!”

说着,只见吕不韦站起身来,朝着叶千秋深深一躬身。

叶千秋见状,急忙起身,虚扶一下吕不韦,然后说道:“若是相邦托我其他事情,我可能办不到。”

“但是,此事,相邦尽管可以放心。”

“文信学宫,我来主掌。”

吕不韦闻言,大喜道:“我就知道,先生会同意的。”

“明日,我便上书王上,将此事禀报于王上。”

“以王上对先生的了解,一定会同意此事的。”

叶千秋微微颔首,道:“如此甚好。”

说到这里,吕不韦笑道:“不韦心愿已了,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亲眼看到王上一统天下。”

叶千秋闻言,心中微微一动,从吕不韦的话中已经听出了几分“狡兔死,走狗烹”的味道。

吕不韦是个聪明人。

历来在秦国为相者,很少有结局好的。

纲成君蔡泽算是个例外,他早就急流勇退。

而吕不韦不同,他是聪明人,自知掌握权柄太久,因为迟迟不肯同意嬴政亲政一事,与嬴政心中有了嫌隙。

他这个相邦是做不久了。

就怕相邦做不成,性命也要丢了。

叶千秋又宽慰了吕不韦两句。

“相邦不必如此悲观。”

“只要相邦归隐山林,王上不会为难相邦。”

吕不韦叹息道:“王上和庄襄王终究是不同啊。”

叶千秋和吕不韦相谈甚欢,聊了许久。

吕不韦此人所学甚杂。

他是经世致用的典范,对于治国之道,有着自己的理解。

经商和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吕不韦能走到今天,和他的才华是分不开的。

叶千秋和吕不韦交谈之时,总是能从吕不韦的身上发现纵横派的思想。

吕不韦虽然不是鬼谷传人,但是,纵横派的精髓,吕不韦也算是通晓了许多。

这天下间的学问,本就是有互通之处。

吕不韦被文信学宫的士子文人们称为吕子,倒也不无道理。

就在叶千秋和吕不韦谈的很是欢快的时候。

有一个女子走进了大书房之中。

这女子生的端庄雍容,身上自有一股令人难以忘怀的气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