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入文網,當真是方便為學,有什麼地方不懂、不會,只要入得裡面,用自身所學交換,就能得指點,羨煞人也。”
見崔素井閉目醞釀情緒,身邊幾名儒生便都後退幾步,儘量不去幹擾,同時低聲交談。
“可不是麼?咱們閩地領悟了邱學,能入文網的,哪個不是學問大增?便如崔生,一朝領會了知行之道的精髓,入得文網,不光學識大漲,地位也水漲船高,比許多舉人還要吃香,聽說連知府大人,都有意要請他過去,給自家子侄傳授訣竅。”
“說起來這文網也是奇妙,聽說裡面包羅永珍,積累有諸多知識,只要能入其中,就會有所收穫,只是咱們生性愚鈍,雖然也都得了一冊《學士說》,但終究不得要領,裡面的語句都能明白,但無法沉浸裡面,領會精神。”
“其實也不必太過計較,畢竟入了文網,還是要用自身學識交換,才有所得,但話說回來,只要不涉及不傳之秘,拿學識去換取知識,總好過拿銀子去買吧?這換出去的學識,也不會消失,換回來的知識,累積心中,這是不斷充實自身。”
“咱們這些人,多數沒入過什麼書院,祖上也不見聖賢、文豪,能有多少不傳之秘?我倒是聽北邊的遠親說過,有人曾在文網裡探得聖賢註釋,略有記憶,可惜自身積累不夠雄厚,終究支撐不了他汲取足夠的聖賢註釋!但即便如此,事後那人的學業還是突飛猛進!”
“聖賢註釋?真的假的?這種東西,都是有名氣的書院的不傳之秘。就算是普通的書院弟子都未必能見,會出現在文網裡?這文網的手筆未免太大了吧,怕不是要趕上傳說中計程車林了?”
“士林我沒去過,也不敢奢望能去,可文網就不一定了。對我來說,這文網可比士林要重要,今日回去,還要溫習知行之理。”
“你可不要太過沉溺了,這科舉畢竟不考知行,咱們學他。也只是想借此入得文網,從而交換平時得不到的知識,可不要本末倒置。”
“或許,正是咱們存著這樣的功利心思,無法靜心為學。才不能如崔生一般,領會精髓,便就入不得文網。”
……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隨著文網與知行之道的相互促進,被越來越多的人得知,而文網的規則也廣為流傳。
用自己的記憶、學識,換取等量的文網知識,在消化之後。這些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后,便可以繼續用作交換。
這並不是重複交換,同一個道理。在不同人看來,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的背景、經歷、傳承都不相同,看問題的角度自然就有偏差,加上自己的理解,便會形成新的觀點和看法。然後與文網相合,增加底蘊。
不過。想要進入溫網,不能單純靠著意識、學識就達成。需要配以對知行之道的瞭解,並由書籍、紙張作為媒介,在專心讀或寫的時候,才能透過書本入內,這點是邱言結合聖賢堂內進入士林的法門,但門檻降低許多,不需要特定的紙張。
另一方面,也是他為了抑制人道的偏差採取的措施,不然的話,世人靠著心中所學,就能憑空入網,不分時辰和地域,久而久之,會使得文網成為承載人道知識的載體,使得書本等物衰敗,這不僅會令與印刷術有關的技術、學科無法發展,還會徹底扭曲東華人道。
畢竟,文網乃是邱言個人所建,根源和前世有關,算是半個外來之物,為前世人道的表象之一,若反而成了東華人道的核心,可以說就徹底改變了人道的程序,為一方人道覆蓋另一方人道,不說因果,單是對人道發展就有不利。
“諸位,文網傳的玄乎,其實也不是那麼高深,可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時,閉目的崔素井睜眼說道,眾人的低語,沒有刻意避開他,他與幾人也算交情不淺,有些話並不避諱,“就算是領悟了知行之道的道理,其實只是摸到皮毛,其內真諦高深莫測,不費歲月研習,是無法真正領悟了,崔某不過將之當成敲門磚,也是慚愧。”
就有人附和道:“說起來,那位邱學士,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不過壯年,便有這般成就,也可稱為在世聖賢了,若有機會,我等也想好好研習他的知行之道,可惜愚鈍,找不到關竅,總是不得其法。”
崔素井聞言,已知其意,笑道:“聽說在那北方,有人自發組織起來研習邱學,只是邱學士還在南疆,無法與之呼應,因而未成規模,想來學士北歸,必定有所動作,到時邱學的竅門,或許就能流傳出來了。”
他自然知道,面前幾人,是想讓他傳授知行之道的奧秘,可惜他自己也是無意中得悉了一點精髓,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又哪裡說得清楚?
說到底,要入文網,就要習得邱學精髓,哪怕不能精通,也要有所領悟,但知行之道的奧秘,不光要知,還要行,這個道理,北邊的學子也是最近才驚覺,人數不多,而傳到南邊尚需時日,閩地學子也就無從得知了,只有部分人陰差陽錯,又或本身資質不凡,又或心念與文網契合,方能達成,當然說不清緣由。
不過,崔素井不說,其他人就當他敝帚自珍,難免嘀咕,對此崔素井也是有口難言,但他這個人頗重情義,既然說不清,就從其他方面補償,便將自己從文網中所得之事,儘量傳出。
“諸位這次都想探得什麼?”
“都在上面寫著了。”
問答之後,崔素井點點頭,將桌上堆著的幾本書翻開,粗略一看,又合上幾本,只留其中三冊,對周圍人道:“這三本,崔某前些日子看過,略有所得,可以直接去試著交換。”他的神情平和,顯是之前醞釀得法。
聽他這麼一說,圍著的幾名儒生裡就有三人露出笑顏,都道:“有勞崔兄了。”
“算不得什麼。”說著,就有小二過來,按規矩收拾一番,將桌上擺好筆墨紙硯。
這間茶肆,本就有名,從不缺乏文人墨客,更有儒生學子時常觀光,可謂文雅之地,自是識趣的,而崔素井現在名聲不低,經常出現此處,早就有掌櫃的特別吩咐,這小二佈置起來駕輕就熟。
“多謝了。”道了聲謝,崔素井也不囉嗦,便將三冊書放下,然後拿筆沾墨,就在上面寫了起來,但不是隨性發揮,而是在謄寫書上語句,同時沉下心,調動記憶中對這三書的看法和認識,同時默唸知行精髓,心念漸漸沉澱,神情專注。
見了他的表情,其他人也不多言,知道是緊要時刻,連低語都停下了,這周圍幾張桌的人,見了這一幕,認出是崔素井後,也都忍不住望了過來,知道這是他在聯絡網文網。
要入文網,掌握訣竅很重要,領悟知行精髓也必不可少,但個人的專注、用心,也不可能避免,這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態度,同樣也有助於精粹念頭。
幾息之後,崔素井的慢慢平靜下來,雙眼也緩緩閉上,整個人散發出一股平靜祥和的氣息,他的幾位友人對此並不陌生,知道崔素井是在步入文網。
這文網的特性諸多,被世人所知的也有不少,其中一點,就是想要獲得相應的知識,就要透過有聯絡、有關係的書籍和語句,來凝結意識,這樣進入人文之網後,才能得到需要的內容,否則那文網何其寬廣,內裡知識眾多,一點點去尋找,好似大海撈針,而且每次探查,都要消耗自身的學識積累,很可能還沒找到,先就耗盡學識,退出文網了。
所以,崔素井的友人,擺脫他去探查文網的時候,都會將所需學識寫清楚,並將相關的語句摘錄下來,拿來給崔素井過目。
但要交換學識,須得是自己理解的知識,因而崔素井一般都會拿回去研習幾日,方可入內,但有時候也會如今天這樣,碰巧遇上了從前就見過的內容,直接入網。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替他人探尋,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自身理解,但入得多了,難免被文網瞭解了底蘊,日後真碰上自己需要探究的時候,可能就要學習更高深的學問,才能有用了,所以崔素井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己。
………………
“這次入網,可不能像上次那樣匆忙,因為文網中有很多感悟、心得,而非文字,這樣的心得,不用心體會,匆忙之間,就算一時記下,也會很快忘記,太過浪費了。”
與文網交換過的學識,就不能再次運用,即便換回來的知識如果忘了,想要換回來,也要用自己新的領悟才行。
這些,其實是崔素井自己總結出來的,每一次除了學識,也會增加對文網規則的認識。
不過,這次他入得文網,沒走幾步,就發現了極大的異常,那後遭的學識,從前會如同雨霧般飄蕩,但今日卻急促吹動,似吹狂風!
“奇怪……”
心頭疑惑,崔素井凝神感悟,向前走了幾步之後,忽的心有所覺,朝著一個方向看去——
那裡,正有一團猩紅光輝升騰!(未完待續)
ps:感謝“”的打賞!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