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三二五 北風捲 地白草折(三)

作者:美味羅宋湯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就像是考驗三方執政者的戰略眼光一般,整個天下突然之間震動起來。

多爾袞沒能冒著洶洶物議娶到福臨他媽,只能以身體不適為由暫時隱退,同時也不忘緊緊抓住手中的旗權。

他深知滿清的未來就是以皇權破旗權,但是此刻他內外交困,被迫放權,所以絕不可能放鬆手裡的旗權。

濟爾哈朗以攝政王的名義掌握大權之後,重用兩黃旗大臣,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誰當皇帝都輪不到他,所以兩黃旗對他也頗為信任。不過濟爾哈朗很清楚,如果自己無法在年底之前開啟局面,穩定這個脆弱的聯盟,結果就只有給多爾袞背黑鍋,最後還是得把到手的權力交出來。

本著孤注一擲的心態,濟爾哈朗在十一月的最後兩天,接連以順治的名義下詔,調吳三桂的廣寧軍渡河入秦,為大軍先鋒。同時被調去陝西的還有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

壓陣的滿洲主將為剛剛恢復封爵的肅親王豪格,同時還派出了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鎮國公嶽樂。

郡王羅洛渾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孫,克勤郡王嶽託的長子,是愛新覺羅第四代中的佼佼者。

貝勒尼堪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長得很像漢人。他父親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前一直跟多鐸、阿濟格征戰,這回多鐸、阿濟格肯定不會為兩黃旗打仗,故而他也被調到了豪格麾下。

鎮國公嶽樂是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四子,今年只有十九歲,還是第一次以將領身份出征。

雲集了滿漢六個王爺之後。清廷在西路動用了超過了十三萬人,其中滿洲真夷就佔了三萬人馬。

於此同時,濟爾哈朗在南路同樣派出了一個極其豪華的陣容,攻打真定、滄州。

南路主帥是新晉的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他是努爾哈赤第七子,在天命年間便隨著努爾哈赤四處征戰,功勳顯赫。只是因為他母親為伊爾根覺羅氏出身。地位過低,所以在黃臺吉登極之後總是受到其他兄弟的排擠,就連這個郡王都是入關之後才得的。

這回濟爾哈朗請他出山,正是知道南面明軍很不好打,光靠人多未必有用,必須要有能征善戰者出陣。

阿巴泰臨危受命,帶了兩個兒子貝子博和託和貝勒博洛,又選了費英東六子索海、七子圖賴,以及額亦都的末子遏必隆。隨軍出征。

阿巴泰現年五十五歲,帶的都是子侄輩,可謂老中青齊全。日後宣告顯赫的鰲拜,此時也在南路軍序列之中,為巴牙喇纛章京。

在范文程、寧完我等人的活動之下,索尼進言福臨,以洪承疇為“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與阿巴泰一同南下。又因為洪承疇的旗籍在鑲黃旗漢軍。清廷便以漢軍兩黃旗為麾下,又用昌平等地降兵編練總督標營。共有五萬之眾。

如此一來,南路軍擁兵十萬,其中五萬真夷,五萬漢軍和綠營,也是浩浩蕩蕩,氣勢雄壯。

如此之大的訊息瞞不過別人。清廷也沒想過要瞞別人。他們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滿洲兵盛,好叫敵人聞風喪膽不戰而降。

宋弘業已經是內務府慎刑司主事,兼著兵部侍郎的差事。前者是負責抓明朝的奸細,後者又要負責籌備南路軍的糧草。這樣的身份,就算不想知道滿清虛實都不容易。他很快就將訊息傳到了濟南。附帶還奉上了索尼新近編寫《滿洲八旗通考》。

因此在清軍還沒完成集結的時候,朱慈烺已經清楚瞭解到了每個滿洲將領的祖宗三代,彼此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也清楚地發現:西、南兩路大軍,竟然沒有一個兩白旗將領。

從滿洲真夷的人數計算,應該還有三萬左右駐守京師。正好差不多是兩白旗的兵員數目。

清廷內部鬧得這麼僵,的確是讓朱慈烺喜出望外的大好事。若是他們同心協力,恐怕自己的冬季攻勢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一樁更大的好事。

那些久居濟南的南臣,聽說東虜“三十萬大軍”南下,沒人相信華北平原上的明軍能夠抵擋得住。與其留在濟南遭兵災,還不如先退回江南,藉著長江天塹還能抵禦。於是乎,得了官職的紛紛上疏謝恩,南下就任去了;沒得官職的,有人說大明不重賢才,只能歸隱山林;也有人說,父母尚在,要膝前盡孝,只能回去。

一時之間,濟南南下的官道上車馬擁塞,真是“紅袍遍地走,方巾多如狗”。

“唉,真是可惜,若是能夠抓起來送去掃盲得多好啊!”

三個年輕士子模樣的人坐在城外三里亭中,坐看一隊隊車馬離去。其中一個其貌不揚的年輕人,不無遺憾道。

另一個英俊爽朗的年輕士子以扇拍手,笑道:“隆之兄何其貪心也!聽說你將平度一地的幹才盡數帶走,也不給下任留些辦事的人麼?”

“哈哈哈,朝宗兄這話頗有些酸意啊。”其貌不揚者大笑道:“當日我去平度上任,手下只有六個賬房。如今我雖然帶走了二十來個,但留下的也有十來個。下任知州只有謝我,還有什麼道理怪我?”

“梅村兄,你看這廖挖地何其能說會道。”侯方域並不是說不過那廖興廖隆之,只是知道此人連個生員都不算,生怕到時候胡攪蠻纏起來倒讓自己尷尬。

一旁坐著只是喝茶的吳偉業自然不會參與其中。自從當日被皇太子一頓敲打之後,他已經沉穩了許多,這大半年來擔任庶務,總算兢兢業業通過了考核,這回轉升河南懷慶府知府,兼管衛輝府,也算升遷了。

“朝宗兄,”廖興並不放過侯方域,“聽聞兄臺是歸德府人,這回可是真正的衣錦還鄉了。”

侯氏先祖本是開封人,洪武年間戍籍歸德商丘,後來便成了商丘人。按照大明制度,不能原籍做官,侯方域拿到吏部文移時還因為是他們搞錯了,詢問之後才知道,這是地方尚未安靖,用本地人更便於安民行政。

侯方域也知道自家在商丘還算有些人脈,自然是興高采烈地準備赴任。因為是要去乙級區域任職,所以吏部特許各府縣官推薦屬下吏員,一應調撥,侯方域也是著力挖了十來人。

他本以為自己已經帶的過多了,哪知廖興居然帶了二十多個,都是甲等以上文憑,各個都有會計證,怎能不讓人眼紅。

“不如兄臺端坐開封府。”侯方域頂了回去。

“開封府可不好坐。”廖興擺出一副苦臉道:“洪武元年時建開封為北京,雖然十一年的時候罷去了,卻還是有四個州、三十個縣。唉,我才帶了二十多人,如何管得過來。”

“知州、縣令不都是吏部選派嘛,又不動你的人。”侯方域道。

“盯人還不如用自己人省力些。”廖興搖著頭:“這回少不得又要親自挖地了。”

侯方域一笑,見吳偉業一直不說話,好奇問道:“梅村兄,這回你調了多少人出來?”

吳偉業搖了搖頭,豎起三個手指:“三個。”

“怎麼才三個?”廖興、侯方域異口同聲道。

“唉,萊州什麼地方,都是大菩薩,這裡要人那要不放,我一個小小知府上哪說理?”吳偉業長嘆一聲。

“嘿嘿,其實要人也不是沒有。”廖興壓低聲音:“你們莫非沒聽說我在平度的作為麼?”

ps:  求推薦票,求月票~~~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