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本書的名字叫《回唐》,但總覺得這名字缺少點什麼,仔細推敲後才終於明白,缺少大氣,缺少大唐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
確實,既然選擇在安史之亂前後,就註定了這本書不是種田過小日子的型別,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小勃律、石堡城、李楊之爭、安楊之鬥等等等等,但真正影響到後世的大事卻是安史之亂和怛羅斯之戰,一個內政,一個外交,前者影響了中國千年歷史,後者改變了中亞千年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亂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制度惡化的必然,安史之亂最直接的原因是府兵制崩潰,內地軍府無兵,邊疆陳兵數十萬。
眾所周知,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但中唐以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破壞了均田制,府兵制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史祿山、田祿山等等。
安史之亂的後果有二,一是藩鎮割據,二是漢人徹底喪失了養馬基地,藩鎮割據導致了五代十國,也導致了重文輕武的宋王朝的出現,而河西、隴右養馬基地的喪失,又使得漢民族始終無法取得騎兵的優勢,屢敗於契丹、女真、党項等遊牧民族,政治和軍事的不利導致宋朝最終被強大的蒙古人所滅,徹底中斷了中國的發展程序。
再談怛羅斯戰役,怛羅斯戰役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但老高認為,怛羅斯戰役其實是大唐內政事件引發的一次外交軍事衝突,因為突騎施人的衰落使唐王朝有了重建碎葉軍鎮之心,大唐的強勢西進必然會引發阿拉伯人的反擊,最終導致了怛羅斯之戰。
其實怛羅斯之戰如果大唐勝了,這完全就可以改變大唐內政的困境,以殖民的方式緩解國內矛盾,當然,朝廷內部願不願實施還是一回事。
可是如果有一個強勢的現代人介入,歷史會不會因此改變呢?本書的架空點就著筆於此。
寫到這裡,回唐這個書名確實氣勢小了,所以《天下》便呼之而出,只有《天下》才能一抒老高寫一部縱橫歐亞大陸的作品的心境。
歷史大勢是必然的,但歷史又有很多偶然性,正是這些偶然性使得歷史變得撲朔迷離,變得引人入勝。
這本書不會侷限於政治軍事,老高會同時奉獻給大家一碟碟清新爽口的小菜,使本書能夠更加生動有趣,好吧!就請大家隨著老高的畫面一一展開,一起去暢遊那段波瀾壯闊的大唐歷史。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