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1/2)

作者:奪鹿侯
 頑賊第四百八十一章兩難

曹文詔這人沒啥特長。

就是突出一個殺人效率高,入關四年,陝西在籍百姓一共四百萬口,曹文詔帶兵剁了三萬六千多個腦袋。

屠殺烏合之眾,他是專業的,就算是帶著烏合之眾屠殺烏合之眾,世上也沒幾個人比他更有經驗。

謝二虎的蒙古兵出現在莊浪衛河西,曹文詔的部下就打放號炮示警,士兵在很短的時間裡站出個田字格,這軍陣基本上列好了,謝二虎的蒙古騎兵還沒衝到面前呢。

其實軍隊很慌,就連曹文詔自己都有點慌,沒人修營壘還穿鎧甲。

他整個三千人的營地,穿戴整齊甲胃計程車兵不到三分之一,這個時候不結陣就鐵定要被一波帶走。

極短的時間裡,曹文詔衡量了敵騎的距離、士兵穿戴甲胃的時間,甚至還判斷了敵軍的兵種,直接讓部下站出個最簡單、最迅速就能列出的低階營陣。

他選擇的是個把總以下將領常用的簡易營陣,非常簡單,口是四哨步兵、十是一哨騎兵。

這個軍陣成陣最快,常用於敵騎佔據兵力優勢時以少擊眾。

成陣最快,邊軍常說的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小操的營陣就是這個,不需要合營來練,一個管隊就能帶著隊伍自己練,打個馬賊平個叛亂非常好用。

之所以不是大操的營陣,是因為營陣裡沒有預留保護輜重的地方,一般明軍合營大陣都是空心,最內側要屯放物資、牲口。

就在看見敵軍的一瞬間,曹文詔已經考慮過營地外的火炮、輜重,判斷沒有時間拉入陣中,因此直接下令集結,東西都扔在外面,分散敵軍注意力。

這個計劃非常成功,謝二虎部從上到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物資上。

牧兵們注意的自然是口糧、物資,率隊馳騁的蒙古將領們則把注意力放在火炮上。

大炮是蒙古馬隊一生之敵,但也正因如此,對蒙古將領的吸引力超過世間萬物。

好在他們加入元帥府這兩三年軍紀還不錯,即使看向火炮的目光迸發渴望,依然沒有簡單地亂掉,只是分出幾股小隊搶佔火炮與物資。

大隊人馬並未止步於此,很快就分張出數十股自三面包抄佔據整個戰場。

當戰場上紛亂的馬蹄聲逐漸安靜,幾十個準備衝擊的蒙古馬隊在三個方向扯地連天,每支馬隊都由三五成群的鬆散小隊組成,按著馬鞍等待將領的命令。

在這一觸即發的最後時刻,阿海岱青其實為勸阻謝二虎衝陣做過努力,他說:“我們圍著吧,明軍喜歡固守待援,就好像每個人都不知道援軍永遠都到不了一樣。”

但謝二虎僅思考了一瞬間就拒絕了這個提議,明軍的援軍確實永遠都到不了,但這個營陣眼下是最容易被攻破的時候。

真等方陣裡的莽夫都穿好鎧甲準備進攻,被人正面打穿多丟人啊?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謝二虎非常清楚,明軍真準備好玩命,他手下的蒙古兵擋不住,勝利的唯一機會,不是寄望於明軍的援軍永遠都到不了,而是趁他們沒做好準備,就圍住撞死。

幾乎僅停頓了短短一瞬,被軍旗簇擁的謝二虎揮手向前,身側侍立衛兵將鳴鏑射向天空,尖戾的響箭聲裡,一支支馬隊轟踏而起,向曹文詔的軍陣三面俱撞。

一時間羽箭飛射,西、南、東三面的一支支蒙古馬隊各司其職,使出渾身解數。

在每個方向,都有三支馬隊組成馳射掠陣、衝擊陣腳的輕騎隊,迴圈往復;六支馬隊下馬,組成兩個三批次的步兵衝陣、準備、預備;還有三支馬隊挎精騎、披重鎧、挾長杆,準備進行最終破陣的撞擊馬隊。

明軍的反應並不迅速,或者說曹文詔也打算讓士兵迅速反擊,他只是讓田字格內部的騎兵做好準備,給坐騎披上半具裝的馬甲。

方陣的目的不是站著不動捱打,畢竟兩軍商量約定會戰時間地點的機會少之又少,更多遭遇戰是無法以戰線展開的形態開始,在遭遇戰中儘可能避免戰線展開時遭遇損失的方式,就是方陣。

只不過戰場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不公平的,很多軍隊根本無法堅持到展開戰線的那一步,在結成方陣之前就被擊潰了。

這東西類似格鬥中的抱架,抱架和陣型目的一樣,都在不知道對手使用什麼樣的攻擊手段之前,儘可能以一種攻防兼備的形態避免自己被一拳幹翻或一擊即潰。

先接招,再出招。

如潮湧來的蒙古騎兵一陣又一陣逼近、馳射、兜轉,曹文詔的軍陣三面略有騷動,但陣形沒亂。

對軍中大量來自寧夏與甘肅計程車兵來說,蒙古馬隊的馳射並不新鮮,他們身上的布面鐵甲與缽胃能防禦多數飛來箭失。

至於騷動,不是因為軍中新兵,恰恰是軍中老兵對這幫隸屬於元帥府的蒙古兵感到新奇……居然用得起鋼鐵鍛打箭頭!

他們正奮力催促軍陣裡的蒙古士兵,讓他們也別藏著掖著,趕緊升級到鐵器時代。

實際上曹文詔的蒙古兵不少人還在使用石箭頭或鑄鐵箭頭射擊呢。

對夷丁騎兵來說,涼州衛發下來的鍛打箭頭留著打獵不香嗎?幹嘛要拿來射人吶,射人一箭沒射死,他把你的箭都帶走了;打獵就不一樣了,沒有鎧甲,獵物是一準兒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軍在三面張弓搭箭,三眼銃與長矛、刀盾手組成的陣線牢不可破,眼看遊騎牧兵的襲擾不能奏效,一列列下馬的遊牧步兵驅趕駑馬遮蔽鉛子,行陣壓上,準備短兵相接。

曹文詔也準備短兵相接了。

只不過他的出動方向不是正面,而是三面合圍之後的第四面,正北方向沒有參與戰鬥的那一面。

那本是蒙古騎兵留給他們潰逃的方向,也就是圍三闕一里的一,但當曹文詔的令旗招展,北面橫隊從中間破開,披掛的馬隊出陣,軍陣成了由的形狀。

然後魚貫而出馬隊兵分兩路,帶著步隊向東西兩側展開,以騎兵形成巨大寬度。

這可就要了命了,誰也受不了側翼背襲,更何況這是一群人披鐵甲缽胃、馬掛半甲的半具裝騎兵,震懾力拉滿。

謝二虎眼前出現了令人瘋狂的一幕,當三面合圍的蒙古騎兵試探性衝擊失敗幾次之後,進行短兵相接的下馬牧兵嘗試衝陣,後方摩拳擦掌的披甲騎兵也提著鉤鐮槍準備強衝。

隨著幾輪衝擊,明軍方陣裡計程車兵體力正快速下降,缺少換防士兵的陣線多處出現鬆動。

對謝二虎來說,破陣就在眼前了。

偏偏這個時候,一支支明軍騎兵小隊在戰場北方排出鬆散的大橫隊,向東西兩翼短兵相接的蒙古步兵側翼衝去。

任何人都很清楚,下馬牧兵結出的橫隊側翼別說頂住這些騎兵的衝擊,只怕還沒交手,隔著一二百步就會潰散。

因此後方提鉤鐮槍的蒙古騎兵立即出擊,試圖截擊出現在側翼的明軍的騎兵。

但是在以小隊形式突擊的明軍馬隊面前,大多數蒙古騎兵在衝撞機會出現時,都會主動選擇調轉馬頭退避,即使有時並不適合退避,已經被迫進入對沖階段,依然會在最後關頭以被追擊為代價調轉馬頭撤退。

而明軍騎兵卻總能一往無前。

謝二虎的世界觀在頃刻間崩塌,這他媽不科學!

實際上蒙古馬隊的表現才是精銳騎兵的正常表現,在短暫交兵的十幾支馬隊裡,有四支馬隊敢迎著敵軍正面衝撞,這就已經是非常高的比例了。

河湟大戰中楊耀率領的元帥府騎兵跟明軍騎兵對沖,真正對撞的比例都沒這次戰鬥這麼高,那可是書院將領在教育騎兵軍官時專門打上了思想鋼印,告訴他們一百個騎兵裡只有三個是敢於衝鋒的勇敢者。

憑什麼曹文詔的明軍騎兵就敢這麼撞啊?

裝備決定打法。

這種半具裝馬甲給騎兵帶來心理上的優勢極大,首先它的重量比全具裝輕多了,用棉甲和鐵甲保護了戰馬的額頭、脖頸、胸口,而對戰馬腹背、臀部這些掛大甲的地方沒有任何防護,因此機動能力不差。

其次它的防護力很強,在衝撞過程中,它的正面防護能力等於全具裝騎兵。

騎著這種戰馬,在騎兵對決中帶來的優勢,遠比看起來要大得多。

正常情況下騎兵之間很少會互相沖撞,上至將領下至騎兵,當兩支騎兵相遇,他們能選擇的戰術太多了,比起盯著對方的騎兵打,倒不如跑一跑,找機會擺脫敵騎,為己方步兵、炮兵提供優勢。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換源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甚至就算被驅離戰場,都能達成一定的戰術效果,畢竟要驅離他們,敵軍騎兵也一樣得遠離戰場,更別說他們後面還能找機會再回來撞擊其他軍隊。

但這種半具裝騎兵,在遇到騎兵對決機會時,絕大多數都會直接撞上去。

因為他們的裝備決定了,在對撞中的速度很快,而在追擊驅離時的效率稍低。

他們要麼使用等於全具裝騎兵的防護正面列隊衝鋒,要麼使用等於騎著裸馬的防護能力轉身逃跑,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一往無前。

謝二虎眼睜睜看著十幾支蒙古馬隊一一逃避衝擊,只有四支馬隊迎著敵軍長矛撞擊上去,雙方馬兵破縫而過,戰果同樣低得令人髮指。

在衝撞中雙方落馬的騎兵比例幾乎相同,都是一次對沖僅有寥寥數騎落馬,但不同之處在於明軍騎兵有更好的防護,落馬後不少人依然能掙扎著爬起來,而蒙古馬兵的皮甲和護心鏡相對簡陋,被捅著就起不來了。

更何況雙方騎兵在衝撞時大多數都對準了敵軍坐騎,戰馬的生命力頑強,即使遭受致命一擊,依然很難死掉。

明軍的戰馬可能受傷了、也可能沒受傷,即使受傷,接著賓士也問題不大;而蒙古兵的戰馬缺少防護,受到致命傷的機率大得多,即使沒有當場倒斃,也有不少血流不止,失去繼續機動的能力。

就是簡簡單單一套馬甲,給謝二虎的蒙古旅帶來滅頂之災,這個時候就算打穿明軍步兵陣線也沒意義了。

大寬度的明軍馬隊直接自北向南如泰山壓頂般橫掃而來,途徑所遇蒙古馬隊爭相潰逃,以至正在交戰的下馬步兵也被驅散。

整個明軍方陣上幾個鬆動、被突破的陣線,也因為缺少後繼士兵不能繼續擴大優勢,轉而被明軍擊垮,隨即方陣進一步反方向張開,跟著曹文詔的騎兵展開為一條大橫隊,追隨著列隊向南掩殺。

曹文詔率領下的一隊隊半具裝騎兵,就像一顆顆橫掃莊浪河的石碾子,攆著蒙古馬隊向南奔走。

頃刻間戰場攻守勢易,曹文詔指揮著一個個衝擊陣型穩住腳步,派傳令兵向身後友軍催促進軍。

他是個明白人,知道洪承疇把他派進莊浪河,不是為了殺敵,而是來內卷的,卷的就是丁紹胤和柴時華。

所謂兵敗如山倒,就是一支部隊的崩潰會使原本決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