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五十八章 散陣(1/2)

作者:奪鹿侯
 崇禎七年,三月十一,正午。

狂風帶來夜晚的寒冷,又隨著日出被驅散,西北毒辣的太陽很快就亮得發白,把荒漠戈壁變成燻出重重虛影的籠屜,行進在荒漠中的軍漢就像一個個快被蒸熟的包子。

趙之瑞率領的軍隊連日雨淋日曬,就連戰馬的步伐都變得沉重,馬背上的軍士們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在荒漠中搜尋敵人的身影。

邊軍都有接近執拗的思維定式,他們熟悉壞天氣,因此堅定認為壞天氣是好朋友——越是悽風苦雨疲憊不堪,他們的敵人就越脆弱。

因為老天爺在戰場上最公平,他們遭受一切難以忍受的環境,都會同樣被施加在敵人身上,他們堅信自己是比對手更加堅韌的戰士。

不過就算心裡頭強撐著這股傲勁兒,趙之瑞的兵也難免顯得洩氣,他們在長城南邊的大漠裡怎麼找,都沒找著張天琳遺落在後頭的步兵營地。

趙之瑞是很氣餒,他想襲擊張天琳的步兵營地,不僅僅是為了打勝仗,實際上還有很強烈的創業色彩。

武將是不應該創業的,創業意味著財富,武將本身就掌握兵權,再掌握財富那不就成軍閥了嗎?但這事歸根結底還是窮鬧的。@*~~

朝廷欠著軍餉,別的地方可以役使軍戶甚至吃空餉,但甘肅這個地方尤其肅州,將軍對吃空餉完全是有心無力……隨著劉承宗在青海崛起,綽克兔臺吉和林丹大汗蜂擁而至,肅州兵將知道自己早晚要打仗。

將軍們在有限軍餉的條件下想維持戰鬥力,就得喝兵血豢養一批素質較好的軍人。

不過甘肅作為軍鎮較為特殊,又山高皇帝遠,總兵官不單掌管地方軍事,還掌管民政,其他地方兵變鬧餉會成為士兵和軍官之間的矛盾,往往會殺總兵,而甘肅兵變鬧餉總兵到士兵是站在一起的,他們一般是殺巡撫。

獨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出新的生產方式——通商。

趙之瑞的創業本金,就是朝廷給肅州營撥發的三成軍餉,他把這錢分成三份,先給士兵一份。

剩下兩份,一份買糧食,逢年過節收買軍心;最後一份交給商隊,把貨賣到哈密、吐魯番、甚至是葉爾羌。

這事不是趙之瑞一個人幹不成,他的官位不低,但從前任職都是在陝西和山西,在甘肅的根基很淺,所以他只是小股東,大靠山是甘肅總兵標營參將柴時華。

雖說都是參將,但柴時華那是柴國柱的兒子,老柴家兩代四個男人給朝廷死了仨,就剩這最後一個獨苗苗,河西將領都念著柴老將軍的舊部恩情,誰見了不給三分薄面,不是趙之瑞這種窮老頭兒能比的。

這條屬於甘肅邊將的絲綢之路,並沒有給趙之瑞帶來太多財富,也無法完全彌補軍餉的巨大開支,但確實拓寬了趙之瑞的眼界和思路。

他這次想襲擊張天琳落在後面的步兵大隊,最重要的想法就是吃張天琳的軍糧,只有吃掉張天琳的軍糧,才能讓張天琳有更強的搶劫**,他們才能有更多戰利品。

但眼下找不到張天琳的步軍營,眼看已過午後,他的心情急躁起來:創業失敗了!

可不是失敗了嘛,沒吃著張天琳的糧,自己的防區裡二堡一營還被張天琳搶了,不管怎麼算都虧本兒。

人生不如意十之**,趙之瑞灰頭土臉的領兵朝臨水驛城的方向前進,尋思先過去跟米剌印匯合,張天琳追過去就先打張天琳,沒追更好,他們能有個安全的吃飯地方。

他找的是張天琳扔在邊牆外的王自用,不出邊牆肯定找不到;但相對來說找張天琳的位置很容易找。

而張天琳要找的就是他,又有索康的通風報信,這事可太簡單了。

剛過正午,張天琳的部下就找到了趙之瑞部的準確位置,隨即前部千總馮大奎便返回至張天琳處報告:“將軍,找到他們了,不過……我看他們行軍陣型嚴整。

只怕不易強攻,要不要再找更好的時機?”

張天琳緩緩搖頭,揚鞭馳馬越過軍陣奔向沙丘,遠遠瞭望著肅州營邊軍的陣型。

三個縱隊各自間隔五十步,在大漠邊緣拉出不到二里長的佇列,哨騎在周圍鋪開,走得很有章法,每個縱隊裡都有不著甲、半甲和全甲的軍士,牽馬埋頭向東走。

肅州營這種行軍是臨戰狀態,他們防備著遭遇突襲呢,這種有所準備的敵人很難在短時間裡將之擊潰。

張天琳皮笑肉不笑地扯了一下嘴角,他能帶領三流的農民軍在陝北起義的早期混戰中活下來,多次在各路遊擊將軍、守備夾擊下逃出生天,靠的就是二流的機動能力和一流的戰場嗅覺。

他知道對手想幹嘛,知道對手想去哪,才能把隊伍帶到安全的地方,虎口脫險。

實際上此時此刻在他心裡,趙之瑞部邊軍的表現越好、對突遭襲擊的準備越是周全,他的進攻決心就越強烈。

農民軍出身的將領,絕大多數都有很強的賭博心理,同樣的兵法,在正規軍將領和農民軍將領心裡,很有可能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理解。

哪怕一樣的戰機稍縱即逝,正規軍將領可能會等待更好的時機,而農民軍將領很大程度會勇於一搏。

這跟張天琳正規軍出身關係不大,在他的帶兵生涯中,通常錯過一個時機,就沒有更好的時機了。

“大帥就在關外,我們的使命是拖住關內敵軍,肅州營兵分兩路,一部已入臨水驛,這千五百騎也在向臨水驛城移動,東邊的甘州軍想必在來的路上。”

張天琳在沙丘上揚鞭指向戰場,對部下道:“倘一千五百騎難以取勝,待敵合兵,就是兩千五百甚至更多敵軍了,這就是最好的時機,先以倍兵打殘此部。”

都是邊軍,張天琳心裡也很難沒有同情之心,但此時此刻,戰場上這支敵人與他的部下都是代價。

只有儘快結束戰爭才是最大的仁慈,結束戰爭最快的方式,就是幾場摧枯拉朽的大勝,摧毀官軍抵抗之心,才能避免雙方付出更大的代價。@·無錯~~

所以他要的是恐懼,打疼肅州營一次,整個肅州防區的邊軍都會畏懼他們,接下來的戰事就會容易許多。

馮大奎等千總抱拳領命,隨令旗招展,肩扛火槍的馬隊呼嘯而出。

趙之瑞的反應極快,麾下軍官也都訓練有素,儘管有馬隊突然出現在屁股後頭令人驚愕,他們還是第一時間擺正心態,佈置出馬軍遇襲的標準陣型。

全軍由一千五百騎組成的三個縱隊,又自內部分成九部,每個縱隊都在把總的指揮下分成三批。

第一批是行軍中少量披掛甲胃的精兵立刻上馬環伺軍陣之外,迎衝擊而來的元帥府騎兵進行分散阻擊。

第二批是行軍中未著甲胃的騎兵,蒙了馬眼驅趕戰馬環圍陣外組成血肉掩體,持弓箭火槍準備對突破阻擊的少量敵騎進行狙擊,佈置隨軍攜帶的湧珠小炮。

第三批是行軍中僅著半甲計程車兵,他們有些人只掛著披膊鐵臂縛,有些人則僅著鎖甲或內襯棉衣,被護在陣中,趁此時機披掛甲胃。

整支軍隊在這過程中鎮定且有序,令趙之瑞非常滿意。

他是在宣大防線打過仗的將領,一般來說蒙古軍隊遇上這種情況,看見他們陣型嚴整,就已經在考慮撤退了,必須尋找更好的進攻時機。

畢竟一支軍隊的強弱、狀態和所處環境並不是持續不變的,善用兵法的人所謂擊其不意,就是要以整擊零。

但此時此刻指揮進攻他們的人是張天琳,元帥府騎兵並沒有就此罷手的意思,留了一個千總部在張天琳附近保護主帥,餘下兩個千總部組成的馬隊捲起飛沙,在行進中依級別逐漸分散。

由兩個千總分散成四個把總,由四個把總分散成二十個百總,最終分散成四十個管隊率領。

的馬隊,呈大扇面、大寬度以排山倒海的勢頭撲向肅州營賓士出陣的騎兵。

最先交兵的是戰場中間的幾個小隊,因為雙方都是騎兵,而且後面還有軍陣,所以誰都沒選擇傳統以騎制步的盤旋騎射,而是都採用了奮勇直前的趕殺戰法。

他們都衝得不快,在突擊和迎擊的過程中先以火槍射擊,再用弓箭馳射,然後挺起騎矛抽出馬刀、提起鏈枷金瓜,奮力格鬥。

趕殺,就是正面對沖壓迫敵騎,遇著強敵,目的將其殺散殺退,遇著弱敵,就很容易打出個倒卷珠簾。

不過這種戰法其實對兩支大量裝備鎧甲的中裝騎兵來說,殺傷非常有限。

元帥府馬隊的騎射能力很強,在馬背上使用擎電銃的本事也不差,馬背上用火槍也是明軍騎兵祖傳戰法了,永樂年就這麼玩兒,很熟練。

但是火槍騎兵最好的操作舞臺是散開混戰的貼臉對沖,趕殺時的輪次射擊,再老練的騎兵也很難放得準,太遠了,人們都只是大體上放一銃,就掏出弓箭射擊了,因此殺傷效率很低。

至於弓箭,其實也就那樣,都穿著制式布面鐵甲,就算是破甲錐也不過傷個皮肉。

近戰兵器更次,馬刀屬於聽個響兒,鏈枷金瓜也很難一下把人從馬背上掄下來,雙方几乎破縫穿陣。

不過在張天琳和趙之瑞這兩個指揮官眼裡,他們都對這次趕殺部下的表現感到滿意。

以戰果來看,裝備近千杆擎電銃的帥府騎兵佔據優勢,斃倒數十匹戰馬;而以戰線來看,則是肅州營兵佔據優勢,畢竟他們本陣有湧珠炮,幾聲炮響,元帥府騎兵就算突破陣線,還是要撥馬往回跑。

兩人的目的也不一樣,張天琳的目的是讓騎兵扇形衝鋒包裹住肅州營兵的陣形,而趙之瑞則是為了給士兵穿戴鎧甲創造時間,倆人又都贏了。

一次衝殺過去,張天琳部兩千出頭的騎兵已佔領整個戰場外圍,間隔半里地,將肅州營兵環圍在陣中,而趙之瑞的部下也都穿上了鎧甲,對他來說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老練參將的經驗再度湧上心頭,趙之瑞的頭腦快速盤算起來,他的騎兵少於敵人,繼續衝擊很難取得較大戰果。

而帥府騎兵似乎很怕火炮,他想當然的以為這是農民軍的通病,想來是農民軍早年被官軍的炮打怕了,便決定以不變應萬變,將麾下騎兵都召回陣中,士兵下馬,以戰馬做臨時掩體、用火炮火槍弓箭擺出輪射陣型,同時開始挖掘壕溝。

沙丘上的張天琳一看敵人做出這個反映,不禁讚許地點點頭,對左右道:“敵將反應很快,是個有經驗的,這能耐不比大帥身邊那仨老頭兒差,有機會要把他擒了,我要這人給我當副將。”

趙之瑞的反應一點毛病都沒有,時間在官軍這邊,最多半天一天,東邊的援軍就會過來。

這會著急的應該是張天琳,他的馬兵四面合圍,在弓箭火槍的騎射之下火力密度比不上下馬結陣的步兵,而他們結陣,就無法包圍趙之瑞。

當然他也能選擇頂著火炮強攻,但雙方都不是善茬,他們既不會因為頂著火炮就不敢往上衝,也不會因為敵人敢頂著火炮衝擊就被嚇跑。

結果必然是付出大量傷亡,一旦強攻不下,就會傷了己方士氣,只能拖屍撤退。

沒準撤退途中還會挨頓揍。

但張天琳臉上完全沒有陷入窘境的沮喪,恰恰相反,他非常樂意見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