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二十三章 還差一個人(1/2)

作者:奪鹿侯
 西寧的秋季草木乾枯,中秋過完一眨眼,樹上的葉子就落個乾淨。

冬天卷著刺骨寒風襲來,老天爺卻沒有下雪意思,只是又幹又冷,叫人難過。

新城的帥府衙門西樓的二層偏廳,劉承宗專門拿來擺放他的輿圖,還在桌上做了一副青海農區的沙盤。

最大的一面牆上滿是空白,新城書院的幾名生員正根據各方面送來的三十多副小輿圖,合作繪製成一副巨大的甘肅地形圖。

室內,元帥府的將軍們正在油燈溫暖的光亮裡籌備下一場戰爭——甘肅。

進駐青海四年,透過王自用、蘭州參將師襄、海西知縣陳欽岱等人多方彙總,甘肅的情報在劉承宗眼中從未如此清晰。

甘肅巡撫叫白貽清,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士,進士出身,曾任知府、陝西按察副使監管西寧兵備道、陝西參政等職。

甘肅總兵叫楊嘉謨,年過五旬,相較於白貽清的情報,劉承宗對楊嘉謨更為了解,這人是楊業的後人。

涼州有三支楊家將,分別為楊稅、楊勝、楊仲玉,楊嘉謨是楊勝的後人。

元末天下大亂,出身江淮楊氏的楊政率領三子二侄追隨朱元璋,楊政的孫子楊文生了四個兒子,其中楊勝因兄長楊雄陣亡於討元戰鬥中,補入燕山護衛。

後來楊勝追隨燕王朱棣打完靖難全場,五徵漠北,受封金吾左衛指揮同知、懷遠將軍,其子楊斌承襲父職後,於宣德六年請求內調涼州衛。

自那時起,楊氏世襲涼州衛指揮使,二百年間世居武威為將,父子並肩、兄弟聯手、兒孫相承,永鎮西陲。

傳至楊嘉謨,已是第八代了。

另外兩支的情況也差不多,都是祖先在反元時立下戰功,後來世代鎮守涼州,他們是劉承宗取得甘肅最大的阻力。

除西寧衛之外,甘肅鎮下轄十一個衛、三個守禦千戶所,在萬曆四十年甘肅巡按徐養量提出‘分協路以重事權’後,如戚繼光在薊鎮所做協路改革,甘肅鎮也形成了鎮、協、路垂直的三級管轄。

具體就是甘肅鎮總兵管轄分協副總兵、分協副總兵管轄諸路參將,在此之前副總兵和參將之間是互不同屬,都直接受總兵官管理。

本來在萬曆之後,甘肅變成了五路轄區,但西寧衛獨立出來還沒多久,就被劉承宗吃掉了,因此如今甘肅的格局依然是四路分守防區。

這四路是莊浪路、涼州路、甘州路、肅州路。

莊浪路,以莊浪河莊浪衛城為中心,防區範圍包括莊浪衛、紅城子堡、鎮羌驛堡。

涼州路,以武威的涼州衛城為中心,防區範圍包括永昌衛、鎮番衛、涼州衛、古浪守禦千戶所。

甘州路,以張掖的甘州鎮城為中心,防區範圍包括甘州五衛、山丹衛、高臺守禦千戶所。

肅州路,以酒泉的肅州衛城為中心,防區範圍包括肅州衛和鎮夷千戶所。

總得來說,甘肅的旗軍員額理論在六萬以上,營兵數目在兩萬左右,不過這只是設計的理論上。

實際上甘肅鎮是自打明初就缺額,一直缺額一直補,有逃兵就有勾軍,很正常,直到調兵出去打幾場大敗仗、衛所旗軍應募營兵,兵實在補不上了只能減額。

這種問題不單單出現在甘肅,各鎮都一樣,減額是所有人都高興的事,畢竟軍屯田總數是沒有大變化的,人少了,吃糧的人就少了。

所以按照元帥府甘肅降兵估計,甘肅的軍隊不會少於四萬,但多也不會多於五萬。

包括軍隊在內,河西有一百六十二萬零七百四十四口,集中在涼州、甘州、肅州三塊大綠洲上。

過去劉獅子不敢打甘肅的主意,現在他認為必須試一試了。

倒不是因為如今糧草充足,而是他的軍隊出了點小問題。

中秋之後,駐紮在新城左近的六個材官、野戰營就停止了日常訓練和隊操,分配駐地,修建可供軍民兩用的營房,進行備冬。

各營士兵的駐地都分配在可供開墾的地帶,士兵們在駐地劈柴火、和泥燒磚、挖茅房、蓋屋子、殺豬燉肉、醃菜做醬,準備渡過一個溫暖而富足的冬天。

這些事情其實並不一定需要軍隊來做,但一線將領們在中秋之後都向元帥府彙報,戰後軍中風氣不好,建議找點事情做。

具體到每個營,士兵的心態略有不同,但大體上的問題還是出在衛拉特戰爭來得太快的隱患上。

元帥府幾乎是連著打了河湟大戰與衛拉特戰役,打河湟大戰,他們一共有三萬軍隊,其中精兵不過一萬;僅僅不到兩個月後的衛拉特戰役,就把三萬軍隊派上戰場,還有兩萬多的屯牧營保護輜重。

單單上戰場的七個戰兵營,就有近兩萬降兵。

這些降兵幾乎沒有整訓,在被俘、投降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被髮給軍械鎧甲,重新編伍奔赴另一個戰場。

劉獅子敢這麼幹,完全因為他們跟著舊東家吃不飽飯,而且對手還是明軍極難叛變的蒙古人。

降軍在戰爭中表現出極佳的軍事技能與服從性,符合劉獅子對老兵的印象,這讓他在戰後稍稍輕鬆。

他或者說整個元帥府的將軍們,對投降明軍的態度基本都一樣……他們眼裡的降兵身份,僅限於一場戰鬥之前。

早在獅子營時代,他們計程車兵就一直以降兵為主,單單如今十三個營將一級的高階將領,魏遷兒是投降驛卒、黃勝宵是延水關降兵、阿六是康寧府降將、阿海岱青是喀爾喀降將。

如今都是自己人。

根據他過去的經驗,降兵在經歷一場戰爭之後,就會融入老兵,日後的表現就越來越好,說明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但今時不同往日,就在這些降兵被打敗的戰役之後,元帥府從大肆封官授勳,除了劉承宗沒有稱王,已經形成不同於農民軍流寇的另一套認同。

那麼在這套認同裡,就涇渭分明地劃出了一條線。

同時劉承宗對降將的政策,也確實把他們區分開來,哪怕在立功封賞上一視同仁,但戰前投降保原職、戰後投降降品級的規定,也讓很多人儘管投降留用,心裡也不服氣。

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降兵和軍官熟絡了。

一開始人們表現好,恰恰是因為有隔閡在。

當這份隔閡跟著硝煙一同散去,降兵與元帥府軍官有了些戰場友誼,又經歷分開種痘,降兵們在海上聚首隔離,閒下來心裡就長了草。

其實說到底,還是河湟大戰以小博大帶來的消化不良。

河湟之戰把劉承宗的基本盤擴大了近兩倍,與衛拉特的戰爭卻沒有在此基礎上擴大一倍。

這就導致他計程車兵們,上升空間變小了。

編制、官職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就算人人都立功,編制不變,也就只有這麼多坑,只有擴編才是消化掉戰爭成果的最佳方式。

人都是有預期的,吃不飽的時候想能吃飽,吃飽飯了自然就會想升官發財,可眼下立功的該賞的都賞了,剩下沒立功的就會羨慕嫉妒,又覺得下一場仗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說些怪話是人之常情。

這事的客觀條件就擺在這,該升賞的升賞了,沒升賞的也專門弄了一批培訓升官將來到天山當軍官去,消化剩下的人只能等待下一場戰爭。

而且是能把他的漢軍基本盤,擴大一半的戰爭——甘肅。

在用漿糊、沙子和染料簡單製作的青海沙盤上,六個營的駐地分佈於祁連山南路、西寧北、新城南的諸多河谷。

從帥府命令上,對他們修建的營房的地點沒有太多講究,只要求在選址、使用上能滿足軍民兩用。

要讓軍隊設身處地的考慮,如果讓他們開墾周圍的土地,會把營房怎麼修。

這些營房當然是要讓軍士們冬季居住,但同時也是造幾個村莊出來,將來能方便到這裡拓荒的百姓居住。

就比如張天琳部一個營,以把總為單位分散駐紮在藥水河谷流域。

藥水河流域拓荒,是劉承宗在與衛拉特開戰前就有的打算,當時他就讓上天猴計算過,那邊至少能開墾出七萬畝灌溉田。

軍隊不會在那邊長久居住,劉承宗預計,最遲在明年秋季之前,他們就會同時向蘭州和甘肅發起突襲。

與甘肅鎮重兵集團的決戰最遲不會超過明年秋天。

他不想在秋天打仗,儘管秋天打仗舒服,但依照今年的模樣,還沒入秋,蘭州城左右就集結了上萬軍隊,如果沒意外的話,明年夏末估計還是這個模樣。

在他看來,進攻蘭州和甘肅,即使不選擇同時進行,也需要另遣偏師駐紮河口,以範蘭州官軍渡河。

因此最好的開戰時間就是秋季之前,而夏季不方便士兵穿戴鎧甲,所以春季為佳。

明年一旦動兵,河湟的軍力必然大減,到時候這六個野戰營修出的營房,就能留給將來的移民百姓居住,就地開墾田地、修渠灌溉。

這意味著將來移過來兩三萬百姓,開墾出五十萬畝田地,就基本上能把元帥府現有的農區完全開發出來。

三年五載之後,青海的生地成了熟地,能達到正常畝產,以人均六七畝地算,這裡又能多養活幾萬百姓。

到時候不論是再分地,還是留著以備旱災,都有莫大的好處。

劉承宗和他的鄉黨們一樣,旱災的威脅已經深深種在心裡,考慮任何事情都不免會將旱災納入考量之中。

旱田在平時,只是產量沒有水灌地那麼高,但到了旱災時候,最先完蛋的就是旱地,若是一個季度的小旱,水灌地幾乎沒有影響。

即使是連季的大旱,水灌地也只是產量下降,不至於像旱地一樣顆粒無收。

河湟如今的水灌地只有三十萬畝,如果這個數字能增長到六十萬畝,那麼就算旱災來了,對百姓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當然如果旱災來了,劉承宗肯定要帶兵離開河湟,他不離開,河湟再多一百萬畝灌溉田才能在養活百姓的基礎上,養活他這些兵。

他的軍隊可比旱災厲害多了。

劉承宗推開西樓二層的窗子向外望去,撥出的哈氣在空氣中吐成白練,新城處處為了他的大婚張燈結綵,街道上一車車滿載的勒勒車向城內倉房輸送。

那是元帥府百工局為軍隊籌備的新制冬衣,羊絨紡車使羊絨、羊毛織物的紡線變得容易,織造的成品便在第一時間被劉承宗分配給戰兵營的將士。

羊絨衣物雖然很貴,但相對效忠於他的軍士來說卻不值一提。

這不是劉承宗想要邀買人心的說辭,而是在經濟上,比起維持軍隊的龐大花費,一人一件一斤重的羊絨內衫,確實不值一提。

羊絨衣物金貴,但就算按照商品價格去採購,充其量也不過一件一兩左右,他不到三萬的戰兵,每人每年都要開出十二兩以上的軍餉,大頭都花了,劉獅子不介意再添些好東西鼓舞士兵計程車氣。

關鍵羊絨衣它確實暖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