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三章 因地制宜(2/2)

作者:奪鹿侯
兵,讓他沒辦法抽調軍士去幹別的事,以至於他在潛意識裡,不願吞掉湟水南北山區土地。

“哥,我知道你在擔心啥,但這事我有不同看法。”

承運不是有不同看法,他是太有看法了,心疼啊,心疼山裡的地。

他在康寧府幹的就是開墾土地,累死累活,開出最好的地,兩畝地的產量恐怕也就跟河湟的山田差不多。

在承運看來,河湟四十七條南北縱貫的溝谷有遠超湟水河谷的人口與田地,儘管不是這裡最好的田土,也絕對不可放棄。

他說道:“短時間,能寫能算的人才不足、溝谷地勢複雜支援不利、當地土番雜居,沒大量人手,二哥均糧買賦的民社在溝谷裡恐怕辦不好,但這正是個機會。”

劉承宗問道:“什麼機會?”

“留一條後路啊,哥,這民社統一種糧、統一買糧的事,我們是第一次做,耗費人力物力,能不能辦成,不知道;辦成了各鄉百姓的糧夠不夠吃、帥府的軍糧夠不夠用,我們也不知道。”

“所以我覺得,山裡的人和地,必須握在手裡,至少要讓他們知道河湟改姓了。”

承運道:“從西寧到冰溝,四十里一個驛站,一共五個,以這五座驛站為基礎,增設五鎮,每鎮駐軍五百,北邊兵不夠就從南邊調,每隔十里設一急遞。”

鎮在古代並不完全是行政單位,從北魏時就主要指軍隊軍眷屯駐的駐地名稱,有鎮守的意思。

“我以為。”承運道:“河湟一條河谷,編保甲、立民社、分田地,由官府給種、統一種糧、收成統一購入;山裡四十七溝的番民土民,也要編戶齊民,不管其種植,但要讓其給官府納糧。”

“如此一來,即使民社收成不盡如人意,還有四十七溝的稅糧,同時五鎮兩千五百軍士能隨時調動,震懾番土諸部,需要時也能快速平亂。”

承運說完,語氣才輕鬆下來,問道:“哥,你這個官府管人種植的主意,是不是也是從太祖皇帝那來的?”

劉承宗聽著樂了,他這主意倒是跟太祖皇帝沒啥關係,但朱元璋確實也管百姓種啥東西,但沒他管的這麼狠。

朱元璋是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

劉承宗笑道:“差不多吧,不過要反著來,各民社田地,九成歸社民共有,一成為社民自留,準種菜棉桑麻,九成必須種糧,但種什麼糧要由各鄉保推舉精通農事的博士,因地制宜。”

說罷,劉承宗叮囑道:“河湟田地的事就交給你了……等這邊戰事稍息,楊參將做出更安全的痘苗,你再把痘種上,以免將來再鬧天花。”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