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4章帝王般的荷蘭首相

作者:老鼠和大米
“作者認為,雖然掌握人事任免和議題決策等大權,荷蘭首相這個職位卻是非真正的弄-權-者”

《歐洲時報》上,一向以大膽著稱的全球著名時政評論專家、悉尼大選校長赫爾曼.範佩龍直言不畏的在採訪中,講出了自己的心聲。

“是的,在我看來,掌握內閣政府人事權力任免和議題決策等大權,荷蘭首相卻非真正的大權在握。

在現實層面,首相的權力也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限制。無亂是競選執政黨黨-魁和組建內閣政府的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的決策制定和政治活動中,首相都要承受道諸多的牽制和制衡。”

他在《歐洲時報》上指出,荷蘭自由黨現任黨首和荷蘭現任首相格里特.德弗里斯,於1871年2月20日在墨爾本新荷蘭王宮接受威廉四世陛下的正式任命,展開了第一個首相任期,成為了新首相。並在1875年2月20日執政第二個荷蘭首相任期。

格里特.德弗里斯接替的時候荷蘭最具權勢前首相托爾貝克的班,可以說受到了對方的親自扶持下上位的,而托爾貝克前首相的做法,讓人看到了危機。是的,自由黨長期主政下,荷蘭其他黨派的生存土壤在哪裡?

作為會議典範,荷蘭在跟隨英國實行威斯敏斯特模式向來以政府穩定著稱,和歐洲其他大陸國家和美洲國家的議會制不穩定形成鮮明的對比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6年慌了三個最高首領,最終拿破崙一世成為執政後自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成功了。甚至在美洲不少國家,十幾年幾乎每一兩年就換以此內閣政府首領,這種情況在威斯敏斯特模式看來是不可理解的。

威斯敏斯特模式下政府穩定的秘密在於,作為權力核心的首相即是議會多數黨領袖,也是內閣領導者。

作為權-力核-心,首相以一人同時統領立法與行政兩大權力分支,掌握了大權的荷蘭首相與英國首相一樣,又怎麼可能會出現像南美國家那樣頻繁的更替國家統治者呢?但是如果有出現的話,這些更替是威斯敏斯特模式自我修復的表現,還是i模式出現變遷的跡象?”

赫爾曼.範佩龍最終否定荷蘭會出現南美洲國家那樣頻繁換統治者的現象。

“正因為如此,在荷蘭,人們曾形象的講米利堅總統稱為‘帝王般的總統’,用來描述米利堅總統掌握的巨大權力,實際上,荷蘭和英國首相的權力絲毫不弱於米利堅總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制度層面上看,米利堅總統只掌握控行政分支,荷蘭英國首相這同時掌握行政分支和立法分子”

“但是英國和荷蘭不僅是政府首領,同時也是下議院多數黨的黨魁,如果這次基督教黨和社會黨聯合組閣成功的話,那麼組成的執政聯盟首領也是如此,總之,荷蘭和英國首相,從內政到外交,從議會到內閣,首相都是具有絕對權力和地位,幾乎一個“帝王般的首相””

他更進一步指出,“作為政府首領,英國首相和荷蘭首相一樣,享有組建內閣權力和任免權力,這些權力使其對內閣擁有絕對領導地位,相比之下,同時政府首領的米利堅總統,對各部部長卻只享受有提名權力,需要經過米利堅參議員透過同意後方可任命。

荷蘭首相和英國首相則是任免上,指需要經過各自國家的國王同意,直接就可任免內閣大臣和非內閣大臣,而國王的同意基本也只是象徵性的,當然,要看國王的態度”

各部部長在內閣會議上只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最終決定權掌握在首相手中。

在一些重大議題上,首相也透過內閣委員會、政策小組縮小討論範圍,控制政策走向。

這些都使得各部大臣與首相的政治主張不容易背道而馳,首相的權力由此得以強化。

於是,荷蘭和英國的首相對於整個國家的內政外交事務,就擁有看了絕對的領導權。

而作為黨首或者說黨魁,首相對荷蘭和英國的議會控制權力也逐漸強化,在荷蘭,若想成為首相,必須成為眾議院多數黨黨魁或者執政聯盟的首領。儘管眾議院設有議長,但只有主持會議等議程式性職能,沒有影響到議事結果的實際權力,坐在前排議席的首相雖然名義上並不能主導議會,卻可以透過政黨身份操-縱議員的行為。

無論是執政的自由黨、基督教黨還是社會黨,都在議會內部設有直接對首相負責的黨-鞭,黨鞭負責督導同黨-議員,維持黨團紀律。

議員本身的政黨標籤既是‘金鑰匙’,也是限制其代議行為的‘鐵鎖鏈’。

儘管議員有各個選區產生,但由於本身帶有政黨標籤,使得議員在新時代議職權的時候,必須於本黨主張保持一致,否則一旦被開除黨-籍,議員身份也可能不保了。”

赫爾曼.範佩龍這時候指出:“不過雖然荷蘭首相掌握著其巨大的權力,掌握著人事任免和議題等決策大權,但在現實層面,首相的權力也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限制,無論是在競選執政黨黨魁和組建內閣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的制約。

首先,成為執政黨黨魁是邁向英國和荷蘭首相寶座的前提,這就意味著要在政黨內部的角逐中脫穎而出,一定的政治基礎和首領魅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組建內閣後,爭取內閣同僚的支援同樣重要的,一方面,內閣成員是首相執政期間最堅實的支持者,另一方面,內閣成員的去留也體現著首相的威信,前首相托爾貝克第二次第三次任期的執政時期,內閣成員就沒有發生過辭職的事情,因此內閣效率非常高。

但是,我不是在損英國,在過去從1850年到現在的1878年,這28年終,英國竟然出現了內閣骨幹大規模的事情,內閣成員辭職人數超過超過50人,這些人的辭職讓當時的首相苦不堪言,獨木難支,有的內閣不得不闇然辭職,英國首相大選再次開場,至少也是黨內內部重選”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