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3章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

作者:老鼠和大米
要是克里斯蒂安九世不撤銷全國憲法的話,奧地利軍隊將會支援普魯士軍隊去對付任何一支在奧古斯滕堡一邊的軍隊,或者是對付丹麥。
這位普魯士特使的成功出使,確保了這位特使返回柏林後在威廉一世御前會議討論時,會贊同奧普兩國的聯合行動。
普魯士特使從維也納帶回了俾斯麥想要的,這也是普魯士需要的答覆。
1864年9月7日,奧普兩國正式對外宣佈計劃對石勒蘇益格進行佔領,並有兩國駐丹麥大使館向丹麥遞交了宣戰書。
最終在德意志邦聯的許可下,普奧聯軍於1864年9月9日,渡過了艾德河和艾達河,向丹麥控制下的石勒蘇益格境內展開進擊。
現在,戰爭已經無可避免了。
在薩克森和漢諾威的聯軍之外,德意志邦聯的奧普兩國聯軍與丹麥的戰爭也一觸即發。
到了這時候,德意志以外的歐洲各國,都眼睛直盯盯的盯著中北歐大陸,那裡的戰爭烏雲已經壓得歐洲其他地方的人都心生異樣。
“我們要求奧普兩國冷靜,事情不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英國首相帕默斯頓子爵。
“這是一場不應該發生的戰爭,我們呼籲德意志和丹麥都坐下來,選擇和平是結果來進行和談”——瑞典外交首相拉德維格。
“是非曲折還是需要談了才知道,戰爭不是唯一的答案”——荷蘭首相托爾貝克。
“歐洲大陸不應該有戰爭,我們都是文明人,上帝都在看著呢”——法蘭西首相奧利維耶。
“普奧實力強勁,丹麥的體諒成為了實力懸殊的最大戰爭雙方的對比,我們覺得對丹麥來說,很是具備壓力,丹麥其實可以稍微妥協下”——義大利首相馬爾科.明格蒂。
“小國就是想要面對大國的壓力才能夠成長不過丹麥廢除《倫敦議定書》的事,卻是有些過了,我也呼籲丹麥廢除新憲法,緩和局勢”——葡萄牙首相努諾.巴雷託。
“都是我們的鄰居,其實我們沙俄真的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希望普魯士和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邦聯可以跟丹麥靜下心來,和平解決,還給波羅的海一個無風無浪的海面”——沙俄戈爾恰科夫。
不過面對各國首腦的各種表態,這德意志邦聯卻是除了作出不輕不重的表態之外,該做的還是繼續在做。
1864年9月12日,奧普聯軍開始向石勒蘇益格進軍,初期戰鬥順利,一路平坦。
但在進入了9月中旬以後,就跟漢諾威和薩克森那樣一樣,由於受到了丹麥退守迪波爾堡壘、弗雷德里克西亞要塞等防禦工事阻礙,奧普聯軍不得不面對可能需要付出的重大減員代價的攻堅作戰。
1864年9月16日,歐洲矚目,
原來在這一天漢諾威和薩克森聯軍面對自進入石勒蘇益格以來的最大傷亡。
他們在呂貝克以西的巴特奧爾德斯洛損失摻重,在這裡,4萬漢薩聯軍在面對丹麥人的不要命的抵抗下,四萬人竟然傷亡了超過1萬人,而守方的丹麥也損失超過了5千。
這可是令薩克森和漢諾威不得不停下腳步。
而普魯士和奧地利聯軍在攻堅迪波爾堡壘戰中,以傷亡超過1500人的代價,取得了戰爭第一大戰的勝利,這一戰使得後續進展撕開了缺口。
9月17日,面對普奧聯軍的人連日圍攻,戰力不支的丹麥軍棄守弗雷德里西亞要塞。
至此,陸上戰事基本穩定了。
不過在海上,局面卻是翻轉過來。
在海上丹麥擁有強於普奧兩國的海上戰鬥力,因為丹麥一度寄望海軍能夠扭轉戰局。
9月25日,丹麥海軍以優勢兵力,在黑爾戈蘭島以南的海域對正在航行的、由5艘戰艦(奧3普2)組成普奧聯合艦隊發動攻擊。
2艘奧地利戰艦中彈起火,最終沉沒,還有2艘普魯士戰艦和1艘奧地利戰艦在經過激烈交火後只是受到輕微損傷,南逃地中海方向。
好在丹麥艦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丹麥艦隊也被迫撤退,這是海軍的第一戰。
這場海戰被丹麥贏回了在陸上的失敗,使得克里斯蒂安九世挽回了不因為陸戰失利的喪失的顏面。
隨著海上的失利傳回來,柏林和維也納都沉默了。
顯然,普魯士的海軍在波羅的海,難以出現在大西洋,而大西洋的奧地利艦隊,則是來自於地中海,這路途太遠了,因此在海上,確實不是丹麥的對手,於是陸上的攻擊又開始了。
不過不是普普魯士和奧地利,反而是漢諾威和薩克森的聯軍,他們不甘心被普魯士和奧地利搶著風頭在前,於是再次發動進攻了,最終卻是勝利,不過在交代了近萬人的損傷後,他們才拿下了巴特奧爾德斯洛這座石勒蘇益格的中間的南方城市。
可是最令他們感到悲哀的是,丹麥軍竟然隨後又運用人海戰術,不停的加入新的支援軍隊,最終這支聯軍在10月到來的第一週後,就選擇了退出了這個城市戰爭,因為,只剩下5千人,其餘的人都在丹麥付出軍民超過3萬人的代價後,奪回了它。
呂貝克那邊也形勢嚴峻。
丹麥開始反擊了,很多丹麥人踴躍參加這次的反擊保衛戰。
結果自然就是超過2萬人的傷亡,把這支薩克森和漢諾威的聯軍徹底趕出了東石勒蘇益格,兩國帶領的德意志邦聯除了普奧外的聯軍退回到了荷爾斯泰因。
歐洲側目,這隻聯軍存活下來的只剩下不到5千人,也就是損失了超過3萬5000人,這是短短兩個月左右完成的事。
而丹麥也超過了軍民加在一起也警務5萬人。
這對於人口不到200萬的丹麥來說,也是非常重大的損失,超過4%的人口就這樣沒了。
再說普奧丹三國的戰爭。
海上的戰事的結果,令柏林和維也納意識到了海上不是丹麥的對手,於是目標都放到了陸上來了,顯然以短擊長不是對策。
陸上才是奧普兩大陸上大國的專長。
於是陸上的攻擊,更加的猛烈了。
三國間的戰爭,是繼1853年至1856年沙俄跟英、法、奧斯曼土耳其等國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又一場發生在歐洲的多邊戰爭。
鑑於戰事的擴大會動搖包括英國和法蘭西等國的利益。他們怕引火上身。
最終由英國帶頭組成和其他歐洲各國代表在哥本哈根、柏林、維也納進行調停,促使交戰三方早日停戰。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