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誰為左相?
天空已經有了雲,天氣清冷,一群白色和薔薇色的薄雲,雲角破碎,好似冬天裡解凍的冰塊一樣,彷彿被鼓聲驚嚇的小鳥,飛快地飄浮著。
樂遊原一帶已人山人海,近十萬長安市民趕來一睹宗室子弟的演武盛況,跑馬場內旌旗招揚、鼓聲隆隆,上萬士卒在四周警戒並維持秩序,這場盛會,官方的說法是讓李唐子弟緬懷先祖創業的艱難,使日益霏靡的皇室少年重興尚武之風;而李隆基的目的卻是因玉環深宮無聊,烽火不能亂點,便想到此辦法,光面堂皇且公私兼顧;對於諸王之弟,這卻是一個敬上的機會,大唐以武立國,若能傲視群雄,給皇上所留下的印象絕非施點粥所能比擬。
但對長安市民,這是一場熱鬧而精彩的盛會,給他們平淡無聊的生活多一點刺激,一年難遇,僅此而已。
雖然官民共樂,卻等級森嚴,跑馬場一劃為二,南面為普通市民及低品官吏,早已擁擠成一片人的海洋;而北面的大片空曠之地為六品以上官員專用,築有長長的看臺,依品階坐列,正中是一座高大寬闊的木臺,一夜築成,此刻被數以千計的羽林軍嚴密護衛,上面為大唐天子李隆基及皇室宗親的座位。
李清的馬車緩緩駛入會場區,有軍士專門在入口處檢查身份,六品以上官員向右,其餘往走,井然有序、絲毫不亂,往右邊不遠,在一棵高聳的楊樹下,一名黑瘦的宦官正站在樹下焦急地張望。
他老遠便看見了李清,眼睛閃過一道驚喜,跳著腳高聲呼喚:“李侍郎!李清!這裡、這裡。”
李清勒住韁繩,見是老朋友邊令誠,掉轉馬頭向他迎了過去,呵呵笑道:“邊公公在等人嗎?”
邊令誠衝上前一把拉住他的馬韁繩,生怕他跑掉似的,連聲說僥倖,“我就怕你今天不來,否則我就無法交旨了,快跟我走,皇上召你覲見。”
李清卻遲疑一下,回首看了看簾兒的馬車,歉意地笑了笑:“邊公公就當晚看見我片刻,且容我將妻女安頓了再去。”
“不勞李侍郎費神,各官員的位子都有名字,我派一人領她們去便是。”
邊令誠回頭叫來一太監,低聲囑咐幾句,那小太監點點頭,便領著簾兒的馬車向停車處而去。
“李侍郎很是榮幸,第一天上任便受皇上接見。”邊令誠在前面引路,嘴卻不停,“其實皇上昨天便想找你,卻突然發生太子遇刺之事,也就顧不上你了。”
邊令誠的聲音忽然小了,他靠近李清,看看左右無人,便低聲道:“此事幹系重大,若皇上問到你此事,你只推說不知,切不可亂說話。”
李清點了點,他自然明白邊令誠忽然變得熱心的意思,感激道:“多謝邊公公了,我府上還有一些西域土產,改日我派人給邊公公送來,算是給邊公公拜個晚年。”
“呵呵!你實在太客氣了。”
樂遊原是長安的風景勝地,大唐皇帝在此設有行宮,距跑馬場不過一里地,行宮整體呈杏黃色,佔地面積不大,儼如一座寺院,它坐落在一片樹林裡,林木幽深、風景秀麗,面前是一條潺潺小溪,終年不凍、逶迤向南。
此刻,這裡也戒備森嚴,李清經過三道關口的搜身盤查,才被領入行宮內,在行宮正中的一間房內,大唐皇帝李隆基正和相國李林甫商討這次韋堅案後的人事變更問題。
只一夜間,李林甫便似老了五歲,上元夜的意氣風發,此刻在他身上已蕩然無存,一連串意想不到的事發生,尤其是太子遇刺,引起朝野震驚,輿論立刻偏向李亨,失去了廢太子的大環境,雖然李隆基並沒有明確表態,但從他遲遲不發廢立詔書,便可猜測出他也舉棋不定,甚至已經有所保留,帝王之心永遠也讓人捉摸不透,它沒有正誤,無時無刻都處於平衡之中。
李林甫暗暗嘆了一口氣,他知道太子其實已經逃過這一劫,否則李隆基也不會這麼快就對韋堅下手了。
罷了!還是先削掉太子黨羽再說,想到此,李林甫態度堅決道:“陛下,韋堅結黨營私,敗壞朝綱,此風萬萬不可長,臣以為,凡韋堅一黨皆須貶黜或者罷免,還有皇甫惟明私募新軍,這似同造反,更不能輕饒,請陛下一併懲之。”
李隆基眼皮微合,雙目只露一絲縫隙,臉上沒有半點表情,正躺在高椅上一頁一頁翻看李林甫草擬的韋黨清冊,還有皇甫惟明的一些心腹。
他叫李林甫來並不是為了清洗太子黨,相反,除了太子黨的一些骨幹外,其餘的他都準備留用,為章仇兼瓊組建章仇黨打下基礎。他叫李林甫來是想和他商量陳希烈之事,一朝之中左相和右相同時被一黨所佔,這決非好事,還有執政事筆幾乎就在李林甫一人手中,這也非正常。
‘啪!’的一聲,李隆基將奏摺輕輕合上,擱在桌上,淡淡笑道:“韋堅、皇甫唯明一案朕已經有了一點初步的想法,過幾日便會公佈,自然他刑部尚書一職是不好再任,可由工部尚書陸景融補上,這樣工部尚書一職便空了出來,朕想調原益州刺史現嶽州司馬李道復為工部尚書兼將作監,不知相國的意思以為如何?。”
李林甫自然明白這是李隆基之意,表面是重用自己的心腹,但實際上是為下一步提拔自己的長子將作少監李岫做準備,他忽然生出一個念頭,太子不倒,對自己倒未必是壞事,他微一沉吟,卻道:“李道復做過上州刺史,資歷才幹自不必說,但他因罪被貶不足兩年,現在用他,老臣擔心朝中會有人不服。”
“這倒不必考慮。”
李隆基擺擺手笑道:“海家走私案,他只是失察之罪,倒不必過分苛責於他,正如相國所言,他資歷才幹都不錯,不用實在可惜,既然相國無異議,朕就定下來,由李道復出任工部尚書兼將作監監令。”
李林甫大喜,向李隆基謝道:“臣就替李道復謝過陛下了。”
李隆基眯眼不語,心中卻一陣冷笑,停了一會兒,他又微微笑道:“今天請相國來,還有一事想和相國商量,就是尚書右僕射的人選,愛卿可有好的想法?”
唐朝尚書省最高長官為尚書令,其副手為左右僕射,但因太宗李世民任過尚書令,為避嫌,後來便不設尚書令,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最高長官,到中唐後中書令與門下侍中分掌六部大權,左右僕射漸漸被架空,成為一虛職,主要用於安撫地方大員,天寶十三年,安祿山被封為尚書右僕射,便是對他的籠絡。
李林甫忽然有一種不詳的預感,李隆基忽然升李道復為尚書,難道是為此事做伏筆?
他本來對此事早有腹案,戶部尚書張筠一直是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者,他雖不管實務,但對戶部的影響相當大,一直是自己插手不進戶部的最大障礙,李林甫一直想動他,但張筠為前相張說長子,家世厚重,勢力盤根錯節,不宜輕易動搖,若讓他遷尚書右僕射,再扳倒席豫,這樣又空出戶部和禮部兩個尚書之職,自己兼戶部尚書、陳希烈兼禮部尚書,這是何等美事,但李隆基卻搶先用李道復為工部尚書,話倒不好出口了。
猶豫一下,李林甫還是徐徐道:“皇上若問老臣的意見,老臣認為戶部尚書張筠任此職最為適合,他各部尚書基本上已經輪遍,升尚書右僕射正當其實。”
李隆基搖搖頭,道:“張筠家世雖厚,但他資歷尚不足任僕射,還須好好磨練,朕準備命他兼任國子監祭酒一職,為我大唐好好培養出一批人才。”
他檢出百官圖表,仔細地看了半天,瞥了一眼李林甫才緩緩道:“朕想調陳希烈為尚書右僕射,相國看如何?”
李林甫宛如一腳踏空,他眼前晃了兩晃,險些沒栽倒在地,原來李隆基命李道復出任工部尚書,他的真正用意竟是在此,用一個工部尚書來換一個左相,自己還當佔了便宜,其實是中了李隆基的套,他口中又苦又澀,急替陳希烈分辯道:“陳相國雖然銳勁不足,但沉穩有餘,任左相也僅一年多,尚未有機會施展才華,老臣剛剛和他有所默契,不如陛下再給他三、五年機會,讓他能協助老臣將募兵改制完成,再調走不遲。”
“募兵改制任重道遠,朕就是擔心陳相國過於沉穩,銳意不足,才想換一個有既擅長治軍,又久為政事的人來做,此事朕意已決,相國不必再多說。”
李林甫聽到這裡,便知道這是李隆基早就策劃好之事,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他長長吸一口氣,沉聲問道:“不知陛下準備用那位大臣任左相一職。”
李隆基翻了翻桌上的奏摺,過了好一會兒,他嘴裡才吐出四個字:“章仇兼瓊!”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