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景台下来,石泉和大伊万兄弟俩驱车沿着贝加尔湖岸边一路往北开了三四公里之后拐上了一条极为隐蔽的盘山公路。
沿着盘山路开到半山腰宽敞的平台上,一座被铁丝网围栏保护在白桦林深处的老旧建筑吸引了两人全部的注意力。
长满锈迹的铁丝网围墙将半山腰上这块100米见方的人造平台围的严严实实,在平台的中心,是一栋将近二十米高的正方形建筑,这栋建筑每条边至少有50米长短,而且仅仅只有顶楼有一圈锈蚀脱落的窗户居高临下的蔑视四方,窗户往下的混凝土外墙上密布的黑灰色霉斑充斥着前苏联令人颤栗的冷战气息。
楼顶,一座带着斑驳锈迹的迷彩色雷达天线随着寒风微微晃动发出“嘎吱嘎吱”刺耳的噪音。
“这地方怎么看着和恐怖片现场一样?”
“前苏联废弃的军事设施哪个看着不像恐怖片现场?”
大伊万颇为可惜的指着眼前的建筑感叹,“我敢说这栋楼的建筑标准绝对是参考索契那些高官疗养院的级别盖的,高标号水泥,高密度钢筋,弄不好混凝土墙的厚度能超过一米!这里绝对扛得住航空炸弹的第一轮打击。”
“这不就个雷达站吗?至于这么夸张?”石泉咋舌。
“那是因为你不懂。”
大伊万摇头叹息,“伊尔库茨克历来是贝加尔湖地区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尽管因为苏联解体以及近些年经济疲软有所裁撤,但这里的军事设施依旧完整。
就我知道的资料,在市区以北,火箭兵部署了一个ss-25公路机动洲际导弹基地。
市区西北170公里有库图利克导弹基地,在这个导弹基地和伊尔库茨克中间,还有个别拉亚军事基地,这个基地是个陆军和空军的集合体,那里装备的图22m战略轰炸机(逆火)可一直让你们华夏紧张不已。”
扫了眼脸色越来越难看的石泉,大伊万继续爆料,“在别拉亚军事基地和伊尔库茨克中间偏西一点,联邦还修建了一个大型的电磁阵列用来监视华夏。
而在市区正北方,大概40公里吧,还有另一个电磁阵列。除了以上这些,还没算300多公里外的乌兰乌德空军基地数不清的苏25以及那里的苏25飞机制造厂。”
大伊万指着废弃雷达站,“所以,如果我猜的没错,这座雷达站最初应该是用于弥补伊尔库茨克和乌兰乌德之间的防空间隙存在的,后来随着雷达技术的更新导致两地雷达的覆盖面积增大,两个军事基地之间的空白空域得到覆盖,这座起到衔接作用的雷达站才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打量着由兴致勃勃转向神情惋惜的大伊万,石泉撇撇嘴,无论今天的俄联邦,还是20多年前的苏联甚至更久远的沙俄时代。
这个民族对于土地的贪婪及控制欲果然是永无止境的,占有土地,守住土地,他们似乎天生对土地面积不满足以至于对周围的邻居充满了攻击性。
土地扩张的玉望就像得陇望蜀的恶性循环,和清朝签订各种割地条约如此,成立苏联是如此,蛊惑蒙古国分家是如此,甚至就连苏联解体都很难说有没有相同的原因。
和这样的国家做邻居很痛苦,看看蒙古国就知道,那哪是个主权国家?苏联时代连军队都不在自己手里,苏联时代落幕了你以为就能缓口气?
还不是像个天然大牧场一样苟延残喘的充作华夏与俄罗斯的缓冲地带?
也幸亏苏联解体,如果苏联再坚持30年,蒙古国是否存在都要打个问号。
相对大伊万,石泉的心情反倒不错,量你陈兵百万,经济不行还是要受制于人?
再说了,啥好事儿都让你们占了周围邻居还过不过了?
“苏联都没了就别在那追忆往昔了,我们进去看看吧!”
石泉掏出从安德烈那得来的钥匙打开了铁丝网围墙上的大门。
围栏之内除了那栋四方四正的建筑之外还有一块篮球场和一台爬满了枯藤的乌拉尔375卡车。
如果想拍末日题材的电影,这里绝对是最佳取景地。
拨开半人高的荒草走到了雷达站的正门,四米见方的高大门洞正对着平台下的贝加尔湖。
对开式的滑道门上极具华夏特色的春联和门神早已被多年的风吹雨淋氧化变色成了一块看不清内容的灰纸,想来这应该是安德烈的那位华夏生意伙伴的杰作。
大伊万自己试着推了推,铁门纹丝不动,这让他一度怀疑铁门上贴着的那两位华夏门神是不是带有封印的力量。
费了一番周折合力把铁门推开一条缝隙,兄弟俩才发现这栋建筑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座四方四正的雷达站竟然是个中空带天井的“回”字形建筑。
从内部看,雷达站分为四层,因为中间超大天井的存在,没有窗户的一二三层采光好的出奇,甚至温度都比外面高了至少10度。而天井的正上方,就是那台悬空的雷达,这要是掉下来,石泉敢保证自己都不带吭声的。
环顾四周,一楼的房间不多,但随便哪间都能轻轻松松停下一辆卡车还有富余,甚至个别房间还有明显用于车辆维修的地沟,不用猜,一楼应该原本就是当做车库和维修间使用的。
只不过安德烈和他曾经的合伙人实在不太爱惜这里,入眼所见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废弃的包装箱和积压的过时服装。
除了在建筑的四角各有一个足够宽大的楼梯往上直通四楼之外,门廊左右还有两部破败的老式电梯。
而真正让兄弟俩震撼的是这栋建筑每层的挑高竟然都超过了四米左右,其中几个房间甚至还塞满了极具年代感的运算机组。
走上四楼,房间里终于有向外的窗户了,同时兄弟俩也发现混凝土外墙的厚度竟然有足足一米五!如此不惜工本建造的雷达站,可想而知当年它对苏联的防空系统有多重要。
但如今,随便走进一个房间便是“扑棱棱”一阵鸡飞狗跳,各种鸟类拍打着翅膀从破碎的窗户里争先恐后的逃离,只留下能盖住脚面的鸟粪和几个没来及孵化的鸟蛋迎接着目瞪口呆的兄弟俩。
“其实只要稍稍打扫一下,我觉得这里用来住人是完全没问题的。”
大伊万尴尬的从头顶摘下一支绿色的羽毛,“这里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实在太偏了。”
“安德烈送的礼物我可没资格挑三拣四。”
石泉倒是兴致勃勃越看越喜欢,“去楼上看看吧,偏点没关系,如果那个悬在头顶的雷达能拆下来的话就完美了。”
沿着正对着电梯的唯一一个专用楼梯间爬上天台,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随着寒风微微转动的巨大金属造物。
这座悬空在天井之上的雷达拥有两个长达11米的长条形的网状反射弧面,哪怕时间过去了这么久,雷达上的锈迹也并不明显,唯独中间那个造型类似坦克炮塔的玩意儿似乎缺乏润滑,每当有风吹动反射弧面的时候就会发出极其刺耳的噪音。
楼顶除了雷达,还有贝加尔湖漂亮的湖景。仅仅一眼,石泉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相比刚刚去过的切尔斯基观景平台,这里的视野反而更好,视线范围内完全被贝加尔湖美丽的景色填满。
更让他满意的是,站在楼顶上视线稍稍往下,层层叠叠的白桦林摇曳着光秃秃的树枝既挡住了山脚往上窥探的视线,又巧妙的避开了半山腰平台上的视野范围,别说他们俩现在站在楼顶,哪怕站在一楼平台边缘都不会被白桦林挡住贝加尔湖的美景。
要说缺点,首先就是这里亟待修复,不然根本就是个坚固过头的建筑废墟。
其次就是位置确实偏僻了些,从半山腰到山脚就有至少一公里的盘山公路,下到山脚如果想去镇上还要沿着高尔基大街往南三四公里才行,也难怪当初安德烈和他的合伙人看中了这里当作走私仓库。
而最后一个缺点,就是楼顶上这个摇摇晃晃不断发出刺耳噪音的雷达天线。
“伊万,你觉得这玩意儿能拆下来吗?”
“肯定能拆!”
大伊万一脸欣喜:“别嫌弃它,这可是个宝贝!”
“啥意思?”石泉扭过头,“这东西也有人收藏?”
大伊万掏出手机给雷达天线拍了张照片,“这是苏联研制的三坐标s波段雷达,代号p-35,他是苏联最早的两用雷达之一,同时也是航管雷达的原型机。
p-35是前苏联出口数量最多的雷达,同时期很少能找到性能比它更优秀的产品,甚至直到现在都还在一些国家中服役,其中装备量最大的据我所知好像是拉脱维亚。”
石泉松了口气,“宝贝不宝贝的不重要,只要能拆下来就行,这玩意儿悬在头上太吓人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