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6章 電影與對話(9000大章求月票)(2/3)

作者:青衫取醉
於盛太祖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如果說那個殘破、荒涼的小山村是他生命的,那麼兀蘭土喇山就是他生命的終點。

雖然在這次親征北蠻之後,盛太祖又在皇宮中度過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是在批閱奏摺的過程中駕崩的,但實際上兀蘭土喇山一戰之後,盛太祖的使命就已經大致完成了。

他已經完成了一個帝王能夠做到的極限,至於後續,那只是一些為了延長國祚而進行的收尾工作。

所以,在這個地方,為盛太祖輝煌的一生進行回顧,最為恰當。

乞丐、義軍、統帥、皇帝……他或許有很多的身份,但他最喜愛的一個身份,必然還是戰士。

與北蠻戰鬥,與群臣戰鬥,與他認為的一切不公戰鬥。

或許在他心中,戰死沙場是一個戰士更好的歸宿,只可惜上天卻並沒有給他這種榮幸,於是他只好繼續俯身於群臣的奏章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這次對話,是由孟原代表玩家與盛太祖對話。

趙海平原本以為這個角色會是楚歌,不過考慮到孟原之前扮演的兩個角色都十分精彩,官方做出這種安排倒也算是恰如其分。

既然是對話,那麼無非是一問一答。

而且,主要是盛太祖在問。畢竟經過了這個試煉幻境之後,玩家們對於盛太祖的瞭解已經足夠多了。

盛太祖的第一個問題,很有意思。

對於大盛朝的國祚,盛太祖並沒有表現得太過介意,在知道大盛朝在歷朝歷代中算是長壽之後,就非常豁達的翻過了這一頁。

但這並不意味著盛太祖沒有其他在意的東西。

從這個問題就能看出來,盛太祖其實比較在意後人對他的看法。

尤其是想知道,他窮盡畢生心血所作出的那些功績,到底有哪些被後人所認可。

果然“生前身後名”這種東西,再怎麼豁達的英雄人物,也很難割捨。

趙海平稍微直了直身子,對孟原接下來的回答充滿期待。

……

孟原振奮精神,說出內心中早已準備好的答桉:“既然如此,晚輩就斗膽回答了。

“第一點,自然是前輩最大的功績:驅逐胡虜,再造華夏!”

但盛太祖的反應卻是平平。

他呵呵一笑,看向遠方:“可有人說,不過是時勢造英雄。

“也有人說,華夏英傑輩出,或許換一個人來,能做得更好。

“換誰都本該做的事,談何功績?

“你說呢?”

孟原當然沒有被問住,只是放慢了語速,娓娓道來。

“齊朝之後,北蠻入主中原,神州陸沉。

“大盛朝之後,華夏又被異族鐵蹄蹂躪,哀鴻遍野。

“若是沒有大盛朝的兩百餘年,我華夏文明將會斷代六百餘年!

“自斷送燕雲起,整個北方都處於異族的鐵蹄之下,中原王朝屢戰屢敗。若是沒有大盛朝,長達六百餘年的異族統治,我華夏文明還會存在嗎?

“陛下開創的大盛朝,由南向北統一華夏,重塑了華夏自梁帝國崩壞之後日漸衰微、日漸頹喪的精神,使得後世的詩人不必再哀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使我華夏再一次站了起來!

“這當然是驅逐胡虜、再造華夏的不世之功!

“若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希臘農民,在君士坦丁堡淪陷九十多年後,舉義兵光復了淪陷百年的希臘、小亞細亞、北非、亞平寧半島,光復了淪陷千年的尹比利亞半島、高盧、不列顛,重塑了羅馬帝國,讓淪陷千年的民眾重新認同自己是羅馬人,他又將獲得什麼樣的評價?

“很可惜,古羅馬沒有這樣的英雄。

“很幸運,我華夏就有一位這樣的英雄!

“如果說時勢造英雄、總有‘另一個人’會在神州陸沉之時出來力挽狂瀾,那麼羅馬帝國的‘另一個人’……

“又在何處?

“晚輩認為,我華夏太過幸運,每當山川崩頹、神州陸沉、面臨亡族滅種的危機時,總會有一群人應運而生,救萬民於水火。

“可正是因此,很多人將它當成了常態,卻不知,上天從未特別卷顧華夏,是華夏兒女燃盡熱血,重新鑄就了朗朗乾坤。

“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可那些英雄人物同樣是在人民的簇擁之下應運而生的,取得的功績自然也該被華夏所銘記!”

……

孟原的這番發言,情緒不斷高漲,頗有種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

但這種情緒卻並不會讓人覺得反感,反而被他不斷帶著,彷佛真的穿越數百年的歷史,將大盛朝前後整個華夏所遭逢的磨難與不屈的抗爭,盡收眼底。

而“羅馬帝國的‘另一個人’又在何處”這一問,更是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如果此時開啟影片網站的彈幕功能,就會看到無數玩家的拍桉稱讚。

“對啊,說得太好了!”

“驅逐胡虜、再造華夏,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可真的做到,又何其難!”

“自南向北統一華夏,在盛太祖之前可是從未有人做到過的偉業!更何況還幾次親征漠北,武德何其充沛!”

“總有人說,就算盛太祖沒建立大盛朝、驅逐北蠻,也總會有另一個人來完成,但羅馬帝國的‘另一個人’在哪呢?”

“確實,正是因為盛太祖驅逐了北蠻,建立了大盛朝,所以大家才會把這件事當成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再看看羅馬帝國,可不就是一朝分崩離析,就再也沒站起來了嗎?”

“是啊,如果羅馬帝國真的有這樣一個人,他在西方的名字大概會代替凱撒吧?”

“這麼一想,如果沒有大盛朝重塑華夏,整個中原在長達六百餘年的時間一直被異族統治,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怕是難以想象!”

“齊朝時候,連燕雲、遼東、河西走廊等漢人的傳統區域都守不住,到了後來更不必說,南人變為最低等,連江浙、兩廣一代都遍地胡商,假以時日,說不定中原都會完全胡化,若是沒有大盛朝的出現,說不定又會是一次無比恐怖的大混亂!”

“看看現在就知道了,分開一百多年的漁村雞犬不寧,分開七十年的島嶼烏煙瘴氣,盛太祖接手的,可是分開了兩百多年的南北,分開了四百多年的燕雲,是分開了五百多年的河西走廊,是丟失了八百多年的雲南!”

“是啊,若是沒有大盛朝,恐怕我華夏人的嵴梁都要被打斷了!恐怕南人與北人,都要變成兩個不同的民族。別覺得不可能,世界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都說時勢造英雄,可我們華夏曆史上的那些至暗時刻,又曾經出過幾位像盛太祖這樣的英雄人物呢?”

“我不喜歡時勢造英雄的說法。這句話當然有可取之處,就像盛太祖如果生在一個太平盛世他也就只能做一輩子佃農、英雄無用武之地。可是,過分強調時勢造英雄,卻又陷入了一種虛無,只要‘英雄不出’,就理解為‘時機未到’,可很多時候,是英雄找到了時機,是英雄創造了時勢!”

“所以說,我華夏太過幸運,每當華夏衰微、神州陸沉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位英雄出現,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可是,也正是因為這種幸運,讓很多人將這些英雄的出現當做了必然,而絲毫不懂得珍惜!”

“何止是不懂得珍惜,反而還要不斷地在他們身上尋找各種角度去攻訐、抹黑,倒是那些手握屠刀、沾滿鮮血的劊子手,變成了被翻桉的物件。”

“真好啊,能對盛太祖說出這番話,真好啊……”

這短短的一番話,就讓觀眾們彷佛穿越了數百年,來到了那個波瀾壯闊、英雄輩出的時代。

電影中的鏡頭,也隨之一轉。

楚州城,義軍。

青年的盛太祖就是從這裡開始,一步步踏上他使命的征途。

從盛太祖第一次與北蠻軍隊作戰開始,到他帶著“兩淮二十四將”離開楚州城為止,“義軍”身份的這段劇情被完整地展現在所有觀眾面前。

尤其是最後,在他毅然決然帶走二十四人,決定自己闖出一番天地的時候,讓不少觀眾都覺得出乎意料。

雖說這都是記載於正史上的內容,但也確實並不為大部分的普通人所熟知。

《暗沙》官方所採納的並不是霍雲英的那段錄影,而是另一名武卒玩家的錄影。

這可能是因為霍雲英那段錄影中,雖然通關得比較快也比較順利,但跟盛太祖當時的形象不夠貼近。

而這名玩家的錄影中,既表現出了盛太祖初臨戰陣時的緊張、侷促等複雜情感,又很好地體現出他在戰陣中不斷成長、並快速嶄露頭角的全過程。

而且,電影的內容還不止這些。

“義軍”身份的扮演到盛太祖離開楚州城就結束了,但電影中還在繼續。

盛太祖離開楚州城之後,就靠著這二十四個人,不斷招攬附近的義軍與山匪,或是用計,或是靠著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正面強攻……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三千人的隊伍。

從二十四將到三千人的義軍,再到稱雄一方的割據勢力,最後統一中原、開始北伐……

電影中並沒有特別詳細地記錄這其中的細節,而是用一個個戰爭場面,跳躍式地介紹了盛太祖“驅逐胡虜、再造華夏”的大致過程。

看著這支義軍不斷壯大,玩家們也都看得心潮澎湃。

尤其是這其中也表現出了盛太祖這支義軍與其他義軍的不同:軍紀嚴明、賞罰有序,或許這正是盛太祖不同於其他農民起義領袖的最大區別。

……

一番風起雲湧之後,畫面再度回到兀蘭土喇山附近的戰場。

盛太祖的臉上浮現出笑容,彷佛再度回憶起了自己曾經的崢嶸歲月。

他微微點頭,繼續問道:“可還有第二點?”

孟原不假思索地說道:“當然有。

“這第二點,自然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相比於“驅逐胡虜、再造華夏”而言,這第二點喊出來顯然沒那麼響亮了。

盛太祖微微頷首,顯然對孟原說的話是認可的,但還是說道:“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本就是每一位開國之君都該做的。”

孟原點了點頭:“雖然如此,但要說能真正體會民間疾苦、懂‘民生之多艱’的,前輩在帝王中,當是首屈一指!

“前朝之時,豪強橫行,佃農猶如豬狗,富人敢於專殺。地主打死佃客罪減一等,甚至可以鞭笞驅使、視為奴僕,甚至兼及其子女。

“若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為婢使。

“事實上,在大盛朝之前,佃農的地位已然與農奴無異!

“我們對沒有農奴制的封建社會習以為常,但實際上我們才是異類。全世界的封建社會幾乎全都走上了農奴制的道路,而所謂文明的西方直到近代還在進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大盛初立,可謂是滿目瘡痍,淮河以北、黃河流域、遼東、西北幾乎都是白地,整個長江以北都沒有多少人口。洛陽盆地甚至還在放牧軍馬。

“黃河氾濫、民不聊生,這樣‘生民百餘一’的場面,普通人連生存都無從談起,更何談王朝的興衰?

“而在大盛朝開國三十年後,全國府縣計開塘堰四萬餘處,浚河四千處,修陂渠堤岸五千處!

“廢棄的上百年的都江堰恢復生機,黃河水患兩百年不再氾濫,被北蠻大軍屠戮殆盡的河西,人口不到八十萬,田不到十萬多頃,而在大盛朝開國三十年後,西北八萬大軍軍糧可支三年,在冊耕地、人口數量均超過齊朝巔峰!

“大盛朝的佃農不是農奴,而是齊民,擁有一定的法律權利和人身自由,不能任意擺佈,不僅擺脫了與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解除租佃合同。

“在大盛朝前中期,‘富貴不敢多置租。當時,士大夫畏清議,歸來宦囊皆澹。無豪強兼併之風,民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