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2/2)

作者:北城二千


站在甲板上,戚武隆以武将的身份对忠州进行评价,甲板一旁的朱慈燃闻言则是好奇道:“你说易守难攻,那为什么好打?”

“殿下请看。”戚武隆指向了东岸炮台和北岸军营:

“长江宽广,国朝一千吨以下的军舰都能驶入长江炮击炮台,而天启七年时齐王规定过,内地炮台使用火炮不得超过十斤,舰船火炮则是二十四斤。”

“也就是说,尽管炮台有工事掩护,但这条水道却可以通行拥有二十四斤舰炮的舰船。”

“一旦这种船只大规模涌入,那就能牵制住两江炮台,而两江炮台火炮有限,这时只需要有大军从任意方向发动炮击和冲锋,任意炮台就会被拿下。”

“拿下炮台后,依托长江水运,任意炮台都可以装上二十四斤以上炮弹的火炮,以三座城池的距离,它们将覆盖在二十四斤炮的射程范围内。”

“这样打,可能会导致舰船损伤严重,但却能在短时间内攻克忠州。”

戚武隆说着自己的见解,可以看出经过这二十几天的相处,朱慈燃成功混入了他“朋友”的行列。

朱慈燃别的本事没有,论看人下菜碟的本事却是一等一的绝。

怎么亲近戚武隆这种纯粹的武将,朱慈燃有一百种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他从他叔父那里看到的一些军事理论来搞收买。

铁甲舰,步车同协,空中压制,饱和式打击……

各种朱慈燃曾经看过的知识都被他讲出来,朱慈燃虽然自己带兵打仗不行,但话语话术却说的一套一套的。

加上他的社交神器“四轮车”,不过十天时间,戚武隆对他的态度就好转了许多,二十天后,两人已经如朋友一般。

戚武隆是戚家三代子孙第一人,只要吃准了他,那南军基本就被朱慈燃拿下了。

因此面对戚武隆的解答,朱慈燃也假装不懂来拔高戚武隆。

“按照南山(表字)你这么说,那只要掌握了海军,岂不是可以畅行长江水道?”

“是啊……”听到朱慈燃的话,戚武隆也感叹道:

“虽然不知道殿下为何留下这样的一个缺口,但想来只要朝廷掌控好海军,那南军和东军、西军基本都会被受制。”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上直。”戚武隆说着,也接过了一支步枪展示道:

“目前,国朝只有两个军械局能生产步枪、子弹,分别是顺天军械局和应天军械局。”

“除了这两个军械局,其它的昆明军械局、沈阳军械局和广州军械局、西安军械局都只能生产火药和火炮、石弹。”

“两个军械局掌控和储存了弹药,在没有仗打的情况下,各军士卒手里的子弹数量都被限制在三十枚左右,射击训练的时候能达到一百枚,但一次训练之后便重新回到三十枚。”

“虽说除上直以外,各军兵力基本都在十二万左右,但其日常弹药量却只够维持一场规模不到五万人的中型冲突。”

“反倒是上直,虽然经过裁撤,但上直依旧有二十一万军队,并且由于他们直接掌控南北直隶,因此他们是背靠两大军械局打仗。”

“因此,一旦战事爆发,两大军械局完全可以长期让上直军队的子弹数量维持在一百枚。”

“三倍基数的弹药量,上直想要横扫各军简直轻而易举。”

戚武隆说这话时觉得有些憋屈,但他也很理解齐王为什么这么安排。

上直本来就是服务于皇权的军队,其它四军都有造反的可能,但上直往往很少有。

就拿五年前林丹汗入寇那件事情来说,如果朱由校和朱慈燃当时在的不是燕山,而是东南西北和海军这五军任意一军的地界上,那林丹汗的事情根本就不会被人发现。

很有可能等林丹汗都打到大定宫了,朱由校都没有接到林丹汗入寇的消息。

但是这种事情,戚武隆不可能告诉朱慈燃,因为他得为了戚家着想。

一旦朱慈燃知道这种事情,以他储君的身份,他完全可以请朱由检将秦戚两家势力打乱,这无疑在削弱戚家的影响力。

他是个纯粹的武将,但即便再怎么纯粹,也不可能把自家的缺点暴露给别人看。

“所以只要掌握好上直,那即便是海军作乱,也能轻易收拾?”

朱慈燃对行军打仗一知半解,但对大方向的战略他还是学习了不少,因为朱由检是这么要求他的。

作为一个未来的皇帝,他可以不知道怎么打仗,但他必须得知道后勤和王朝的战略目标。

战术怎么完成不用他来管,后勤他必须知道,这才不至于像明代许多皇帝一样乱插手,至于战略目标则是类似一个进度条。

皇帝知道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那他就只需要关注战争进行情况,把情况以进度的方式做出分析。

只要知道进度一直在增长,那皇帝就不会催战。

比如洪承畴的松锦之战,明明进度一直在上升,但崇祯等不了,想着加速,那加速就只能把自己加的全军覆没了。

朱由检不奢望朱慈燃成为什么名将,他只要不微操,那以明军的素质,双手插兜用腿打世界都毫无压力。

“李定国应该就是叔父留给我的上直将领……”

清楚上直和两京军械局的重要性后,朱慈燃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就是李定国。

在和戚武隆这二十几天的交谈中,朱慈燃可以明显感受到,戚武隆和李定国有着不小的差距。

尽管戚武隆的年纪比李定国大了八岁,但自家叔父的许多战术布置他都分析的不是很透彻。

相反,同样的战术布置,李定国往往能在片刻的沉吟后,将大部分的布置说得十分清楚。

唯一让李定国有些瞧不清楚的,就是朱由检在战略上的布置。

朱由检也曾评价李定国“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这是他历史上的毛病,但经过朱由检的刻意培养,以及不断地情报喂养,李定国的战略即便短于战术,但也远远强于大明许多将领。

他才十六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上朱由检从朱慈燃小的时候就告诉他要和李定国亲近,朱慈燃即便是个傻子也该知道,李定国就是他叔父留给他爷俩在军中翻盘的底牌。

想到这里,朱慈燃立马想起自己已经一年多没见李定国了,不免心里有些痒痒的。

“秦家的人来了!”

在他心痒的时候,刘顺的一句话把他拉回了现实。

只见远处的码头上已经集结了上百身着甲胄的西军士卒,领头之人则是一男一女年过五旬的老将,以及几名三旬左右的总兵。

不用多说,这几人的身份应该就是赶回忠州的秦民屏、秦良玉以及马祥麟、秦拱明等人了。

“呼……”深深呼出一口浊气,朱慈燃努力让自己放松,并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应该如何应对众人的流程。

在他的放松下,伴随着“嘭”的一声低沉,船只靠岸了……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