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2/2)

作者:北城二千
免费发药的规矩,也改变了惠民药局的诊金由医生自己制定收取这一条,改为朝廷给医生发俸禄。

这样的创举,他并不是第一人,从汉唐开始,汉人王朝一般根据国力来设置一些福利百姓的机构。

唐宋时期,因为两者的经济发达,朝廷给予百姓的配套设施便十分齐全。

在宋代的诸多社会福利机构中,代表性的机构有施药局、安济坊、居养院、漏泽园等。

不同于后世的医疗制度,宋代施药局是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医疗服务,不为赚钱只为百姓能够健康。

安济坊和居养院是宋徽宗时普及完善的社会救助和养老机构,主要是给一些没有钱去看病的人们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

至于“漏泽园”这个机构其实是古代福利性质的殡葬机构,在宋朝没有人安葬的尸体都是归漏泽园管理的,漏泽园不仅仅给逝去后无人安葬的人一丝尊严,更防止了古代疾病的流传。

到了明朝,由于时代的进步,加上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因此朝廷格外重视民间疾苦。

为了不让老百姓继续吃苦受苦,朱元璋推行了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

养济院这个朱由检并不陌生,他的许多燕山官员和士卒都是从养济院寻来的,这个机构就是负责收留城市中鳏寡孤独的福利院。

至于漏泽园则是继承了宋代的泽楼院制度,即朝廷免费埋葬过世者。

最后的惠民药局,便是大明朝的免费医院,百姓可以免费看病和免费领取药品。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

他下令在南京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

不过这项政策限于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未能全国推广,但可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对于没有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和因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穷苦人十分关心,曾多次给中书省提到了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问题。

为了保证该制度的顺利推行,同时为了防止官员贪墨,朱元璋又将其写入了《大明律》,其中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倚依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在“祖制”的威慑下,明朝皇帝对此不敢予以轻视,因而养济院迅速在全国各地予以铺开。

至永乐十四年四月,已经形成了“天下府州县俱有惠民药局、养济院”。

不过,由于军屯田的败坏,受到影响的明朝中后期财政出现了问题,尤其到了嘉靖继位后,养济院和惠民药局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渐减少。

到了万历年间,受制于财政的问题,养济院和惠民药局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变小。

到如今,大明养济院只有二千四百三十二处,漏泽园一千六百七十二处,而惠民药局虽然还有三千四百余处,药田五千六百余块,七十余万亩,但实际上医生收取诊金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朱由检眼下要一口气将惠民药局和药田收归朝廷,这倒是不会有什么人有意见,因为惠民药局眼下就是谁接手,谁就要出银子维持的局面。

“殿下……”

陆文昭拿到了自己诊脉的情况,还开了一张药方,他看到朱由检频频向自己看来,因此诊断之后便起身走了过来。

“伱来的刚好,去问问承恩,我让他算的惠民药局账本算的怎么样了。”

朱由检对陆文昭交代一句,而陆文昭闻言便去寻王承恩去了。

“若是如此,学子们倒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不过若是按照八科安置六万人来算的话,每年的俸禄或许都需要上百万两的俸禄支出。”

王肯堂毕竟是担任过官员的人,他很清楚,惠民药局官营对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前提是需要朝廷有充沛的财政收入。

不然,惠民药局的结局到最后或许也不过是裁撤罢了。

“百万两银子算什么?”朱由检忽的开口,笑着说道:

“旧港之地,每年开采金银便收入不止百万两。”

“六万学子虽多,但每年不过出山一千人,对于整个大明来说,不过杯水车薪。”

“人口在增长,一千人顶多应对几十万人,而我大明眼下一万万几千万人,最少需要上百万医生才足够。”

“这次可以出山的两千余学子,我准备在大明两京一十七省各自建立一所学府,以行省命名。”

“大明需要足够多的医生,外放的医生会作为教习,所以宁缺毋滥,最好都让坐馆级的学子前往教学。”

“至于资格不够的,就一边在京城的惠民药局医治百姓,一边在太医院学习吧。”

朱由检给未来的医学府学子找到了就业的地方,不过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人一张口就能解决的。

三千多惠民药局,七十多万亩药田,这也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结构,一些世袭罔替的中医世家,都需要他开导,而一些医术不到家的庸医,也需要他清理。

他唯一的优势就在于惠民药局本身就是朝廷的,因此他完全可以弄出一张试卷来筛选掉大部分庸医。

“殿下,拿回来了!”

当陆文昭的脚步声响起,朱由检也看到他拿着一本文册走了过来,在他双手递过来的同时,朱由检接过打开一看。

这上面记录的是南镇抚司锦衣卫对于天下三千多处惠民药局盈利状况进行汇总后的结果。

三千多处惠民药局所代表的,基本上就是大明三分之一的医生数量,而这个数量是四万六千多人。

朱由检想了想,如果这四万六千多人都能通过李中梓等名医设置的考卷,那惠民药局大概需要每年支出六十多万两的银子作为俸禄。

至于那七十几万亩药田,也需要每年几万两银子的支出。

这么看来,这消耗倒是不太大,花七十几万两,保障上千万大明百姓的健康,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日后每年的上千,乃至数千的学子,医疗支出也不过顶多增加二三万两银子罢了。

不得不说,中医看病确实很便宜,不过即便如此,这七十多万两银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

朱由检想到了日本的石见银矿,想到了非洲的金矿,想到了南亚莫卧儿的黄金,想到了……

这些地方,随便薅一笔,都能满足惠民药局十几年的支出,比对着自家百姓收税要简单,也划算多了。

为了百姓的健康,似乎在这件事情上,大名不得不做……

这么一想,朱由检长叹了一口气,有些“不忍”道:

“再苦一苦外夷,骂名我来背……”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