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飲馬長江(2)
九月十八,欽差大臣楊靖攜遼王朱植的奏捷表彰南返。 送欽差等於送皇帝,遼東都司上下齊齊出動,從廣寧到港口,近衛夾道護送,黃土鋪道,清水撒街。
港口也是旌旗蔽日,海上大小艦船鳴號歡送。
朱植、葉旺、鐵鉉、楊榮等遼東大員親自送到港口,朱植、楊榮親自將楊靖送到船上。 楊靖望著港口內外的景象微笑道:“這是遼東千古難見的盛世,殿下功不可沒。 ”
朱植哂笑著:“哪裡哪裡,欽差謬讚了。 ”
時辰到了,欽差大船響起開航的笛聲,雙方依依話別。 楊靖鄭重地盯著朱植道:“殿下,可記得那日你我的約定。 ”
朱植端正顏色點頭道:“本王決不敢忘!”
楊靖一揖到底大聲道:“助天平亂,開創盛世全憑殿下了,靖告辭!”
送走楊靖之後,朱植停止了遼東軍一切的軍事行動,給遼東軍三個月的休整時間,命令遼東軍根據遵化大戰各衛取得的作戰經驗,對整軍之後的作戰條例進行豐富補充;並對各種新武器在作戰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向軍工部門提出修改意見;又趁著這個時間讓一些沒有來得及的衛,列裝新武器,透過新的作戰條例進行訓練。
冀東平原,遼西軍的兵鋒已經全面達到潮河,而燕軍放棄寶邸,撤到香河、三河、通州形成一個鐵三角防禦態勢。 不過瞿能也不去招惹他們,只是放出斥候幕意思意思。
第一場大雪飄落遼東平原,朱植坐在金州的離宮裡,和楊榮品著葡萄酒,這種來自西域的美酒,讓朱植感到陶醉,現在沒有什麼不好的。 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著。
朱植對楊榮道:“勉仁,你覺得朝廷會給什麼封賞?”
楊榮道:“朝廷會將我們這些人封侯,卻不會給殿下封賞。 ”
朱植道:“哦?”
楊榮道:“是的,殿下已經是親王了,還有什麼恩寵?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還是直接賜九錫?都不可能,朝廷對燕逆屢戰屢敗。
可是殿下卻屢戰屢勝,這之間的差距,皇上不可能不感到威脅。
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拆散遼東軍,殿下等著吧,遼東軍一干有功之將必然會被封賞,甚至封侯都有可能,而且最好遏制殿下地辦法就是抽調一些衛所入衛京城。 ”
朱植輕蔑地一笑:“是啊,勉仁說得對。 朝廷對我的猜疑是必然的,除非遼東打不贏,否則他們一定會猜疑嫉妒我。
這就是我們這個制度的悲哀,當我被他調回京城圈禁一年之久,我就靜靜地想通了這些事情。 皇帝不可能讓臣子有所作為。 否則必然威脅到皇權。
所以我必須要去做那件事,必需要改變我大明朝的怪圈!”
楊榮道:“殿下,你真的選擇好了嗎?其實天下對於殿下來說唾手可得。 此乃天命,與之弗取。 必受其禍。 ”
朱植道:“天命,什麼叫天命?!天命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嗎?劉邦滅秦,是因為秦失德,三國代漢又是因為漢失德,到了唐代隋,元代宋,都是因為前朝失德嗎?胡扯,根本一點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
誰握住槍桿子,誰就能當皇帝!所以到了宋一代,為了防止武人擅權,武力被自己消耗殆盡,最終怎樣,的確沒有人起來奪權了,可是朝廷卻覆滅在外人手中。
這是一個死迴圈,勉仁。 你難道沒有發現嗎?四哥現在做的同樣是這樣地事。 他堆砌一大堆理由無非就是說皇上失德,但他憑什麼這麼做。
不就是他手裡的軍隊嗎?好,如果我打敗了四哥又成為了權力的巔峰,那麼是不是我死了,別人也可以進行這樣沒完沒了的重複呢?所以如果不打破這個迴圈,我大明永無寧日。 ”
楊榮一臉茫然地看著朱植,這些不是道理的道理怎麼在朱植嘴裡說出來就那麼清晰呢?楊榮很想反駁,可是他找不到理由。
與此同時,應天皇城裡也發生著激烈的爭吵。 楊靖回報朝廷,朝廷一開始還開心了好多天,甚至方孝儒親自起草了一封告誡燕逆書,再度勸諭燕逆為天下萬民計,息兵伏法。
可是當楊靖提起如何封賞遼王的時候,朝廷內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一名戶部主事上表請朝廷賜遼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方孝儒當場將奏本扔到階下,大罵這名主事心存不軌,奏請建文立刻將其下獄,以戒效尤。
練子寧起身反對,他以洪武三十年,遼東平定女真叛亂,先帝曾下召給與遼王這個禮遇,只是當時遼王謝絕了。 既有祖宗先例,所以怎麼能說主事心存不軌呢?
方孝儒說了一句話:此一時彼一時,彼時遼王乃先皇子,此時遼王乃皇叔。
楊靖出來分解雙方:“既然不合適賞賜如此顯貴地禮遇,也就罷了,但既有祖宗先例也不能處罰人家,否則以後官員還有沒有行為準則了?”
方孝儒重新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賜給遼王一雙玉璧,金三千,綢緞五百匹,封次子貴燮為安陽王,封地安陽,冠禮後嗣爵;另封鐵鉉為太子少保,山東省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晉城候,接旨後立刻赴山東任;瞿能晉後軍都督府都督,萍鄉侯,調京城任;王琙晉山西都指揮同知,蘭陵侯,其他有功指揮使七人為伯,賞賜不計其數。
這個奏本立刻得到了朱允炆的首肯,同時朝廷重新啟用黃子澄、齊泰,兩人官復原職。
齊泰官復原職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發兵部函催促遼王與魏國公徐輝祖,趁著遵化大捷督促各路兵馬進軍北平,一舉蕩平靖難之亂。
另外以山東前線缺少騎兵為由,指名道姓調遼東軍羽林右衛與定遼中衛透過海峽入援山東。
對遼東的封賞詔書一下,朝野上下立刻掀起渲染大波,朝廷看似對遼東恩寵有加,三位軍膽全部加官晉爵,特別是對鐵鉉的恩寵達到加了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一省布政使,達到封疆大吏可能達到的極限。
這些封賞地潛臺詞很明顯,只要平燕大業告成,出閣拜相也是指日可待。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朝廷這樣做名為封賞實則拆散遼東軍,三位軍膽三地就任,等於剪除了朱植的左膀右臂。
如果說過去朝廷一直削弱藩王兵力,百官還覺得應該,那麼現在對於在平定燕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遼王,還採取這樣的戒備心理,立刻遭到了大部分官員地反對。
首先兵科給事中劉錚拒絕在對三人封賞的詔書上副署,封還內閣,理由也十分搞笑,鐵鉉不過是遼王府的長史,升遷他必須找遼王通氣,至少得得到遼王名義上的同意,否則有悖遼王與鐵鉉的君臣之道。
方孝儒從來沒有試過這樣的情形,氣得在上書房大罵劉錚迂腐,原旨一個字沒動又發還劉錚。
隔了一日劉錚不慌不忙,寫了一段文字:鐵鉉不過是文官,我朝有史以來文官中只有李善長一人封公,尚無一人封侯,莫非鐵鉉之功可比劉基,言下之意劉基劉伯溫尚且只封了誠意伯,難道鐵鉉的功勞比他還大?沒得說,再度封還。
這會方孝儒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劉錚不是迂腐,而是存心找茬,但給事中的權力就在於封駁,為帝國地政令加一道保險閥,制度就是制度。
方孝儒急了,他一方面陰使手下去勸說劉錚同意詔書,可是劉錚卻如他的名字一樣,也是個硬脖子的人,任由好說歹說也不同意。
方孝儒無奈,心裡罵著,你他媽就知道搗亂,卻不知道,這是為了保證皇上的位子坐得安穩!只是這話如何能在詔書裡說出來,只能在旨意中對鐵鉉的功勞進行了一番詳細的描述,甚至搬出了先帝賜鼎石字的典故,第三次將旨意發給劉錚。
方孝儒心想這次你得必須同意了,否則就可以直接撤你的職!誰成想劉錚接到詔書之後,將詔書放在書案之上,然後將自己給事中地印璽連同自己地烏紗放在詔書之後,拍拍屁股走人,老子不幹了!
劉錚三度封駁詔書,在朝野上下如同扔下一枚炸彈,掀起了滔天巨浪。
贊成者認為劉錚做得沒錯,人家封駁有理有節;反對者認為劉錚不懂得顧全大局,朝廷需要鐵鉉等人平亂,劉錚卻在這個時候拆臺,分明是拆平定靖難之亂的臺!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問題地焦點就在於,人家朱植在遼東打生打死,平定燕亂,朝廷憑什麼在後面搞小動作,自毀長城,強拆遼東軍,大家對朱植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方孝儒生氣到了極點,不但接受了劉錚辭呈,立刻任命另外一名自己的親信作兵科給事中,這名親信自然用了印,通過了封賞詔書。
只是這一來一去已經經過了兩個月,但北方戰局又有點天翻地覆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