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外界怎樣變幻,非洲基地都按部就班,實行著當初個基地的初衷。
和北京總公司研發是為了商業化,為了賺錢不同,非洲基地從事的所有研究,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進行——那就是烏托邦計劃!
汪工站在高高的自動工廠上方天橋,俯瞰著他的地盤。
他當初來到非洲,是為了完成蕭牆交待給他的任務:用從德國得到的大型高精密車床作為母機,供應國內所需的大型高精密製造裝置。
另一個任務,就是研製出十二英寸積體電路生產線。
這兩個任務,早在兩年前他就已經圓滿完成。可是,他卻留了下來,並且將老伴也接了過來。一切,都是為了烏托邦計劃。
汪工所領導的是基地製造部門,這可是全基地最龐大的一個部門。
製造部門有粗加工、精加工、精細加工、特種加工等四個層級,每個層級的保密級別都不相同。最簡單的粗加工,工人人數最多,有四百多人。他們的行動非常自由,平時在基地外圍工廠上班,下班可以回家。精加工有一百多人,他們就只能住在廠區,不能回家。
精細加工和特種加工則實行的是高度保密措施,總共只有九十八人。
這麼少的人,要想完成基地研發部門送來的各種超高精密度的樣品,難度非常大。全靠總部帶來的高精密度自動化生產線,才能做出研發部門滿意地樣品來。
在這個超高精密廠房裡。實行的是和實驗室相同的無塵設計,每個工作人員,都穿著全副連套防塵服。雖然工廠裡都有空調降溫,一天工作下來,還是感到很疲倦。
自動化生產線強調的不是批次生產能力,而是儘可能保證最高品質。
所以,雖然自動化生產線一共有三個廠房,數萬平米,但生產能力僅僅能夠完成研發部門的小規模試製。並不能滿足大批次生產的需要。
產量不大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裡所需要的大多數合金材料,都只能由基地自行製造!
基地建有一個小型的特種合金加工廠,透過從非洲各國購買原材料,自行小規模生產,產量也就能維持基地研發部門的試製。有些新配方材料,連特種合金廠也無法提供,全靠實驗室製備。不論從成本計算,還是數量上來說,都無法承擔大批次加工地要求。
在超高精密廠房相鄰不遠的地方,還有兩個特種加工車間。
那裡加工的都是一些特種合金部件,或者是超大型的零部件。裡面的製造裝置,一些是總部購買以後,提供給他們的,更多的是根據加工需要。自行製造的加工裝置。
汪工在天橋上看到他等待地一個部件加工完畢,從天橋上走了下來。
“小型火箭發動機總算完成了,我這就給裝置專案組送過去。”他從工作人員手上接過一個兩尺來長的玻璃盒。裡面有一個直徑相當於成人拳頭、三十工分長的火箭發動機。
在玻璃盒上,貼著一張標籤“集裝箱空間傳送動力發動機”。
汪工將玻璃盒夾在肋下,離開防護嚴密的加工廠,走進了一座七層樓高的基地辦公大樓。
這棟大樓並不高大,看起來外表也樸實無華。是基地的行政事務大樓。裡面有很多的工作人員來來往往,看起來非常繁忙。
汪工拐彎走進右側的一條通道,推開了第二間房間地大門。
房間上寫著“休息間”。
他走進去。裡面一個人也沒有,椅子都被擺放得整整齊齊,桌上還有一盆花。靠牆的位置,還有一臺飲水機、一臺咖啡機和一臺可樂機。
他推開會議室旁邊的一個小門,房間裡靠牆放著一列衣櫃。
汪工開啟最靠裡地一個衣櫃,裡面掛著幾件衣物。他將衣物掛鉤移往一旁,把一個掛鉤扭動了一百八十度,衣櫃壁緩緩滑向一旁,露出了一個電梯平臺。
他走進去,關上電梯門,按動按鈕,電梯平穩地向下行。
在電梯門關上的時候,衣櫃的掛鉤也翻轉一百八十度,重新迴歸正常。衣櫃門自動關上,看上去,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基地的核心研究實驗室,全部都修建在地下兩公里的地方。
為了建立這個核心地下研究機構,基地工程隊整整花了近十年地時間,一點點向下拓展,不斷加固。直到下挖至兩公里的地方,才轉而橫向掘進,並時刻進行固化處理,安裝液壓支撐臂。
工程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完工!
目前只是把主要的核心研究室,都轉入了地下,只在地上留下了一些外圍實驗室。而按照最終設計,他們將把所有地實驗室都轉移下來,並且會再向下掘進幾百米,建立一個小型工廠,囤積一批物資,用於在隱秘情況下的研製開發工作。
當初在執行烏托邦計劃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可能他們一生也看不到這個計劃實現的那一天。
因此,如何在隱秘的條件下,堅持研究,成為他們考慮的首先專案。
汪工在兩年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
可現在,隨著光電混合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到來,並搭建起一套模擬顯示系統,大多數人卻發現了一絲光亮,似乎研究就要獲得突破性飛躍。
烏托邦計劃要進行許多大型的地面、空間試驗,以驗證相關研究成果。
以前,幾內亞比索區區一百公里的國土縱深,他們根本無法在保證機密的情況下,進行試驗。很多測試。他們只能透過十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進行理論上的驗證。進展緩慢不說,資料地真實性,也很讓人懷疑。
但現在,他們終於可以在近乎實際的情況下,公然展開大規模試驗。
這樣,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能擺上檯面。在一個只有他們存在的類真實世界裡,肆無忌憚地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
想想吧。許多研
,就是因為需要進行大量註定必然失敗的試驗,造成費,才因為資金制約,使得研究只能蹣跚而行。可是他們,卻能夠在並不額外投入的情況下,沒日沒夜地展開各種近乎於真實的試驗,隨時驗證他們地想法。對研究方向進行調整、修正,這個研究進度,怎麼可能不快?
光電混合超級計算機系統,超擬真世界的出現,讓他們的研究,一下提高了十倍、二十倍,甚至是一百倍!
並且,光電混合超級計算機系統強勁的計算能力。在資料回放、分析、輔助運算等等方面,都給予了科學家極大的幫助。
連汪工這樣,只想這位烏托邦計劃做出貢獻。並不奢望看到結果的人,都開始怦然心動起來。
也許,在他們有生之年,真的可以看到計劃實現的那一天!
研究人員地熱情,空前高漲!
汪工從電梯出來。沒有直接去動力部門,而是轉到了材料部門。
材料部門是僅次於製造部門的第二大研究機構。
他分成了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三個大項,每個大項下面。又細分了許多小組。像黑色金屬、合金、陶瓷、玻璃、塑膠、碳與石墨材料等等,十多個小組。
蕭強當初覺得材料研究的耗資太大,在這方面走了一些彎路。然而材料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你的理論研究再出色,沒有合適的材料,根本無法作出符合預期要求的產品來。結果寰宇公司在很多時候,只能向國內的研究單位求援,尋求材料配方。
此後,他開始加強了在材料研究上地投入。
特別是烏托邦計劃,需要的材料都是從國際市場上購買不到的新型材料,這些材料國外都是對中國出口封鎖地,他們想買也買不到。
等到寰宇公司率先研製出十萬億次超級計算機,材料研究開始發揮大作用。
各種基礎材料的物理研究,都有非常詳盡的資料。材料研究更多的是透過無數的試驗,以尋找最佳配方,或是將多種材料融合,製造出合乎要求地新材料。
超級計算機加快了這個實驗的程序。
蕭強透過奧斯丁,秘密調運過來的數十臺超級計算機,讓材料研究走上了正軌。這也間接使得其他研究部門大大受益,一個個能夠滿足他們基本要求地新材料、新配方的出現,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材料選擇範圍。
但真正讓烏托邦計劃衝上快車道的,還是光電混合超級計算機的到來。
在所有研究部門中,材料部門對於新超級計算機的到來,舉雙手雙腳歡迎。
他們已經在十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中,嚐到了甜頭,新成果層出不窮地出現,他們怎麼可能,不熱烈歡迎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安裝到位?
瘋狂的材料部門,進行了一系列被其他部門笑稱為“大躍進”的大規模試驗。
各個小組,都利用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先後輸入不同的變數要求,同時進行一百個以上的誓言。如此海量的試驗,新的發現、新的配方,如雨後春筍,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現。
驗證模擬試驗結果的小組,全天二十四小時連軸轉。
他們將其他小組轉過來的,取得了成果的實驗,在現實條件下重現。有些重複性試驗,取得了和模擬試驗一樣的成果,有的居然還出現了超過模擬試驗的成績。
只有很少的驗證試驗,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效。
寰宇公司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研究,已經有將近十年的運用經驗。
超擬真材料研究工程學,寰宇公司的內部應用軟體,其擬真程度非常之高。要是橫向比較的話,寰宇公司要是自認第二。其他任何公司,都沒有資格稱老大。
沒有取得成效地驗證試驗,主要還是因為人們現有水平的缺陷,一些人們還沒有發現的特殊物理現象,制約了超擬真研究,完全等同於真實世界。
基地材料部門驗證小組,將失敗的實驗原始記錄和當初的模擬試驗紀錄,都傳回了寰宇公司總部應用軟體部門,供其進行分析。一些設計上的缺陷。會進行修改,但現有物理研究上的缺失,就不是他們能夠解決得了的。
即便如此,無數新配方、新材料的發現,也讓驗證小組叫苦不迭。
驗證小組地規模不斷擴大,還是跟不上新發現的速度。
最開心的,是那些急等新材料的研究部門。有些研究部門的關鍵研究,已經取得了理論上的突破。但手頭沒有合用的材料,一直眼巴巴地等著。
現在,他們一下子從以前只能在有限的幾種材料中,勉為其難地湊合,到現在,幾十上百種材料及相關資料擺在面前,讓他們挑花了眼。
於是,他們也終於可以在相關實驗中。採用各種不同材料地資料,來驗證他們的新研究成果。
這就是現代科技,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的成果,都會引發鏈式反應。
光電混合超級計算機的出現,讓寰宇公司總部的研究部門、基地的烏托邦計劃研究機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如同坐上了高速列車。一往無前地衝在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並不斷將雙方地差距拉大、拉大……
汪工找到了材料部門的負責人,前蘇聯的一個著名材料學專家瓦西里。他正埋頭在電腦螢幕上,看著一屏又一屏地資料,目不轉睛,一點也沒看到汪工的到來。
瓦西里是在蘇聯崩潰前夕,才被楊克維奇從中央材料研究所,遊說出來的。
他的來到,大大加強了材料部門的研發實力。他所帶來地相關研究材料,充實了材料部門的資料庫,並縮短了一些重要配方的研究時間,取得了相當巨大地成績。
在基地裡,像他一樣的前蘇聯、東歐科學家還有不少。
汪工沒有細算過基地到底有多少科學家,不過據他估計,應該有五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科學家,前蘇聯的科學家右,還有三百多名前東歐的科學家。
由於前蘇聯在崩潰前後,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極度惡化,造成大量的科學家出走。
這個數字,不少於數十萬。
楊克維奇明白蕭強的心意,他沒有胡亂招收這些科學家。每一個被招來的人,都是具有相當科研實力,在國際科學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科學家。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