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方面,大明南軍主將之一的駱尚志自平壤戰後便一直在養傷,因其曾親眼目睹朝鮮軍實戰表現,故多次探訪柳成龍,對教練士卒、防備倭患之事傾囊相授,希望能借柳成龍之力幫助朝鮮士兵加強訓練,以堪大戰。
因此自三月起,駱尚志便應柳成龍邀請,選派南軍精銳十人向朝鮮軍傳授槍、劍、狼筅等武技及鴛鴦陣法和辛酉刀法(注:這些在大明其實是公開的,戚繼光早有著作問世)。此外,駱尚志也建議朝鮮開採銀礦與遼東互商,富國強民。柳成龍深受感動,與駱尚志從此交往甚密。
而進入三月之後,大明朝廷因為京察導致的閣部之爭訊息也傳入援朝明軍之中,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等都感到風雨欲來、壓力山大,越發愁於如何改變對峙態勢。
宋應昌召集贊畫袁黃、劉黃裳以及提督李如松、遊擊沈惟敬、朝鮮三道都體察使柳成龍相商軍務,道:“敵眾我寡,本地貧瘠,雖然因為漸漸開春,海路順暢許多,大軍糧草總算也能勉強應付了。
然而海運不比陸運,並非源源不斷而是批次抵達,萬一其中某一批次因故延誤,軍需供應便可能出現意外,大軍也將面臨絕境,因此似如今這般長期對峙實在不利於我。
內閣對我軍戰法也有指導,要求我們或伺機奇襲或迂迴要害,總之需要尋找良機……不過以當前態勢而言,奇襲良機仍未出現。
如今全羅道尚未被倭寇攻佔,若在王京虛張聲勢,經全羅道南下,假意直取釜山斷其歸路,而後於要道設伏聚殲敵寇主力,似乎值得一試。
不過無論選擇何種方式,我軍眼下都急需補充兵力,朝廷援兵不至,則我傷亡愈多、戰力愈弱,收復朝鮮全境實是萬難。”
贊畫袁黃道:“趁糧草軍需尚無意外、倭寇忌憚我軍之際,或可上疏朝廷請求即刻再發援兵,待援兵集結,經略便能盡展謀劃,倭寇指日可平。”
贊畫劉黃裳則道:“朝廷亦有難處,伐元之戰結束未久,近來不僅需要分配土默特、鄂爾多斯及女真各部之功賞,大明自己也要向原察哈爾舊地派駐軍隊、建設城防,還要在陝甘各地軍鎮進行強化,以免西遁的察哈爾勢力東侵等。
再加上西南播州之亂,朝廷僅在前線就調動了二十餘萬大軍,後備動員尚未計算在內,這些地方何處不要花錢,何處不要費心?
正因有諸般困難,才使此次徵調不過五萬餘人。再說,即便朝廷肯再發援軍,那也頗費時日,我認為等待援軍之時也不可錯失戰機,還是詳加探查倭情,再定攻取何地。”
他這番話倒是真正的大實話,戰爭這種事並非打完就完,後續的工作有時候比打仗還麻煩。伐元之戰時土默特、鄂爾多斯、嫩科爾沁及女真各部奉命隨徵,戰後都有賞賜要發,還要幫他們劃分勢力範圍、確定今後的地位等等。
高務實作為此戰的執行者,在戰後也自然而然地負責起這些善後工作,再加上大戶部制度下他還要給京察提供許多考功資料,忙得不可開交,對於朝鮮戰場的支援力度有限也是人之常情。對於這些情況,無論是宋應昌、李如松還是以下文武將官都是心知肚明的,尋常也不會去多麻煩人家高閣老。
場面稍微沉默了一下,沈惟敬忽然提議道:“既然兩軍暫時相持不下,經略何不考慮下官此前建議,由下官前去挾天兵之威,震懾倭寇使其退兵,我軍即可兵不血刃收復王京,也可新獲軍需糧草。”
他這一插嘴,柳成龍立刻警惕起來,問道:“沈遊擊不會是前去議和吧?”
沈惟敬怒道:“都體察使怎麼又問這種問題!我早已說過,身為大明臣子豈會與賊寇媾和?此是為威懾敵心,曉以利害,避免傷亡而收復王京之計。都體察使總對上國抱有懷疑,豈是藩國之禮!”
這次還沒等柳成龍回話,李如松已經語帶嘲諷地道:“沈惟敬,你也太高看你的口舌了,僅用言語便能逼退數十萬敵寇,那還要大軍在此作甚?兩軍之間劍拔弩張,而我軍並未有一舉擊潰敵軍之力時,誰能被一介區區使者震懾?
你若執意如此,要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要麼毫無作用反讓我軍為倭寇輕視。我勸你少說這些沒用的,需用你時自有經臺吩咐。”
沈惟敬雖然上次立了些功勞,但地位相比李如松自然望塵莫及,被李如松這樣一說,也只能悻悻然暫且作罷。
宋應昌則沉吟起來,緩緩道:“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從敵軍糧草入手了,惟有如此堪稱戰爭之要害。倭軍跨海而來,實乃孤軍也,若能斷其軍需,則敵寇軍心必亂,無論兵力如何雄厚也將一觸即潰,而王京即日可下。
只是,眼下尚不知倭寇將糧屯於何處?都體察使,你是朝鮮名臣,熟知本國地理,你認為王京附近何處可為倭軍屯糧之地?”
柳成龍拱手答道:“經臺既有此意,外臣自當竭心盡力。外臣忽然記起,王京城北之龍山有官倉,朝鮮歷年租賦所入盡積於此。眼下雖不知龍山積糧已損耗多少,但倭寇遠道而來,理應就近將軍糧存於龍山才是。
今倭寇屯據王京,憑勢險阻,龍山也有地勢可守。若前布疑兵,乘入夜後攻上龍山,焚燒糧倉,倭寇斷糧,則王京必難堅守。且經臺也說了,倭寇千里孤軍,左右皆是我官、義之兵,只要那時全數出擊,將倭寇首尾斷絕,王京倭軍必然南逃,屆時天兵從後追擊,必能大獲全勝。”
宋應昌對此頗為滿意,頷首道:“如此說來,倭寇軍糧若果真盡數屯於龍山,則此戰良機已至。只是尚需探明實情,以免又打一場此前那般的糊塗仗。恰好,我已請錦衣衛百戶駱思恭派出四隊錦衣衛秘密查探各地,不久之後必有回報,那時再定具體戰策即可。”
李如松略有遲疑,道:“經臺,這錦衣衛平日錦衣玉食,濫用權勢,戰陣之中恐怕未必能有大用……”
宋應昌搖頭答:“你常年不在京師自然不知,這駱思恭可非比尋常,絕非平庸之人,不僅久經歷練,軍政全才,深受皇上信賴,且你弟李如楨也在京中任錦衣衛指揮同知,你可問他。
這幾隊錦衣衛可稱精銳,全部由駱思恭親自挑選,忠勇幹練,我甚放心。諸位等待訊息即可。”
既然經略親自作保,剛剛因為高務實回信而與宋應昌關係緩和的李如松自然不好繼續持疑,於是眾皆領命。
於是錦衣衛百戶駱思恭領數人翻山越嶺、密走小溪,躲避崗哨探查京畿道軍情。他們趁夜行至龍山附近伏於草叢之中,駱思恭問已到何處,下屬答應是龍山附近,駱思恭立刻問道:“看此處倭兵往來搬運糧草,莫非是倭寇屯糧之地?”
下屬回道:“倭軍兵力眾多,此地或許只是其中一處儲糧所也未可知。”
駱思恭微微點頭,但仍道:“連日來我們多方查探,只見城砦遍佈,防備嚴密,但各砦大小不足以存放足需軍糧,在此之前也並未發現有集中屯糧之地。
大軍軍糧多集中屯放,或一分為二,我猜測王京之內應有一半,而這龍山……看倭兵搬運不絕,如此則另一半軍糧定是在此處無疑。
不過不可著急,我等再靜待觀察是否有詐,若果真如此,我們也可交差,確定為倭寇屯糧之地,再秘密勘探地勢回報經略,此番必是大功一件,爾等切記不可輕忽。”
不久之後,宋應昌便得錦衣衛密報,確信龍山便是日軍軍糧所在,柳成龍立刻請令道:“經臺,既然已經確認,火攻龍山倉之事就請讓朝鮮軍出力吧!我們等這一刻已經太久,官軍義軍都等著立功時機,念上國千里來援,朝鮮無以為報,只願多加效力。
請經臺放心,朝鮮對倭寇恨之入骨,此次必將全力以赴。只是還請經臺派遣精兵助陣,借予朝鮮一窩蜂、火箭車等火器,我亦將令朝鮮舟師廣佈疑兵,以為助勢。”
宋應昌答道:“都體察使能如此說,我深為感佩,龍山事關全域性,必須全力引開倭寇才可成功奇襲。我知駱尚志已在協助朝鮮訓練士卒,練習陣法,逐漸推廣,想來無論是對朝鮮防務還是此次大戰,此皆百利而無一害。
這樣,你們之間的意見交換,駱尚志已向我進行過陳述,我並無異議,想必朝廷也願意看到朝鮮軍能有自保之力。不過你也可放心,即便如此,我也不會只讓朝鮮孤軍奮戰,我明軍也會助勢吸引敵寇,方便朝鮮火攻龍山。”
宋應昌這番話氣度儼然,正是上國雅量,柳成龍感佩之極,千恩萬謝,拜別而出。
三月十五,明軍祖承訓、李如柏、楊元、吳惟忠等部率兵八千渡江佯攻,與漢陽周邊城砦守軍做零星對射。日軍聞明軍來攻,自然緊張不已,立刻廣發援兵協防。
而另一邊,在柳成龍的命令下,忠清道水使丁傑、京畿道水使李嬪、倡義使金千隘則率舟師耀兵,牽制龍山日軍相互發炮對轟。江面之上,山腳之地,一時火光沖天。而朝鮮軍果然遣精兵乘夜從山後突擊,明軍將領查大受、李如梅、戚金等也受命派小股精兵助陣。
誰知駐守龍山的日軍守將平秀嘉已率三百日兵伏於地勢要處居高臨下看得分明,依靠日軍獨特的山城建築優勢,以連段鐵炮阻擊,朝鮮軍被火力壓制,兵力又根本難以展開,因此不得前進。明軍也受到彈丸射擊,多有死傷。
李如梅、戚金在後方觀戰,既詫異於日軍山城城防如此易守難攻,也不甘這般輕易退敗,紛紛急令前線精兵仰發火箭,全數射出。山間因此起火,煙火熏天,火勢借風蔓延,日軍全力撲救,但朝、明聯兵依然前進不得,最終只能趁亂而退以減少傷亡。
次日,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緊急招來黑田官兵衛問道:“昨夜龍山糧倉遭受火攻,損失如何?”
黑田官兵衛答道:“總大將不需驚慌,明國與朝鮮正面佯攻,實為焚燒我軍糧,但我早有準備,龍山軍糧已妥善存放,也早已令平秀嘉一旦遭遇攻擊必守後山,因此龍山雖遭火燒,但軍糧並無大礙。”宇喜多秀家很是鬆了口氣,繼而大為稱讚。
但意外的是,黑田官兵衛卻又提議道:“然而我軍軍糧僅剩一萬四千擔,只夠兩月之用。我軍苦於糧運已久,自釜山至漢陽百里連屯,採樵多阻,又多遭朝鮮襲擾,糧運不至,供給甚艱。
此事石田君已上報太閣,另外大軍駐守京畿,糧不經耗,久必生亂。而我軍雖防守嚴密,明軍戰力卻不可小覷,其往來奔襲,隨時可兵加漢陽,我軍疲於應對。加之軍糧不繼,漢陽籠城難以持久,不如退守釜山,駐守下三道,如此軍糧無憂,兵力聚集則進退有餘。”
宇喜多秀家大為不滿,含怒道:“官兵衛!你怎能提議退兵,我軍按你之策集結京畿,防備得當,明軍不能輕進,正是等待戰機向北反擊殲滅明軍之際,此時退守釜山如何服眾?軍糧之事太閣殿下必有妥善解決之法,而若擅自退兵,太閣殿下必將震怒,你如何擔待!”
黑田官兵衛也怒道:“宇喜多秀家!戰況如此,豈能固執!此一時而彼一時,如今軍糧不繼,即便太閣殿下有妙策示下,其傳至漢陽再到實施見效,少說也得數月之期,數月之內戰況難測!
你也是將兵之人,當知全軍疲憊速戰尚可,而長期對峙如何能守?明軍、朝鮮志在漢陽,為收復王京必竭盡全力。眼下繼續在此扼守我軍必敗,為保全軍安危,必須撤出漢陽!你怕太閣問罪,那就由我一力承擔便是。我只擔心我軍撤兵之時明軍將大舉追擊,難免狼狽。”
小西行長見兩人爭執至此,再吵下去怕是要鬧出亂子,因此建議道:“不如與明軍議和,商談條件,由明軍來約束朝鮮,以此保障我大軍安然撤出漢陽。”
與明軍和談是小西行長一貫的態度,以往在日軍內部並不為大多數人認可,但此時非比尋常,黑田官兵衛認為可行,表示贊同。
宇喜多秀家心裡也覺得小西行長此時提出和談的確是個辦法,但他身為總大將卻不好明言,只能一言不發轉身而走。
小西行長不知如何是好,黑田官兵衛擺手道:“他只是怕承擔責任罷了,小西君不必多慮,照你所想去做便是。事後太閣殿下若要追責,自有我來承擔。”
小西行長鬆了口氣,向黑田官兵衛行禮道:“黑田殿下高義,行長代二十萬軍兵謝過殿下救命之恩。”
黑田官兵衛擺擺手卻不答話,臉上深深的皺紋中寫滿疲憊與落寞。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援,謝謝!
感謝書友“陰天好心情”、“曹面子”、“單騎照碧心”、“snakedman”的月票支援,謝謝!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