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9章 魔幻的變化

作者:雲無風
高務實接過了將來“以建築新法重修皇極殿”的任務,百官和民間震撼最大的其實不在於那新法據傳“不畏雷擊”,而只是更淺顯地感慨高司徒之豪富,乃至於他“為隆聖眷”所下的血本之大。
實際上,高務實自己都忘記了一件原本會出現在十年後,而最終可能影響到大明國運的大事正與此有關。
原歷史上的1597年農曆6月19日,紫禁城內火光滔天。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從金水橋西側的熙和門驟然騰起,蔓延至皇城中央的皇極、中級、建極三大殿。
狂風裹挾著烈焰,捲成數丈高的火龍,但凡觸碰到木質結構的樓堂宮軒,就迅速燃起一片火海,屋瓦在肆掠火中噼裡啪啦地爆炸,火星倒如冰雹般滿天紛飛。
這場發生在萬曆二十五年的皇城大火,最終席捲了半個紫禁城。除了三大殿全部被付之一炬外,皇極門(後世太和門)及其兩側的掖門也全部焚燬,群臣早朝廣場兩側的文昭、武成二閣,連著廊房一起被燒成了灰燼,“自掖門內,直抵乾清宮門,一望荒涼”。惟獨午門因為隔了條大名鼎鼎的金水河,才得以倖免於難。
或許是因為大明這紫禁城五行屬火,以至於從建成到明亡的230年間,竟發生過47起火災,平均5年就要來一次。更巧的是,在這次大火的九個月前,乾清宮和坤寧宮也毀於火災,整條皇城的中軸線都給燒沒了。
其實早在1421年,三大殿就曾因雷擊被焚燬。碰巧那會兒朱棣剛住進紫禁城,本就難免心虛的他以為是生死未明的侄子在作祟,嚇得趕緊去太廟禱告。
而在三十年前,也就是1557年,沉迷修仙的世宗嘉靖帝莫名其妙的宣稱自己是“總掌五雷大真人”,結果李鬼驚動了李逵,引得雷公親自拜訪,在四月的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雷雨大作,火光驟起,三殿兩樓十五門俱災”。
如果說成祖當年燒燬三大殿時因為國力富強,受到危害最大的可能只是朱棣的內心,那麼嘉靖三十六年這場雷擊損毀,就已經以巨大的財富消耗而讓百官和民間咋舌心悸了。
嘉靖朝主持三大殿重修的是嚴嵩父子,貪腐和浪費十分嚴重這是肯定的。三十年後,萬曆二十五年時,朱翊鈞已經數年不上朝,因此他覺得三大殿可以緩修,但乾清宮和坤寧宮的重建工作卻刻不容緩——皇帝和皇后總不能睡工棚吧?
這種領導多、經費少、工期緊的專案,最後落在了工部一個叫賀盛瑞的郎中頭上。
賀郎中是當時朝中為數不多的實學派“殘黨”,不賄賂太監,不勾結官員,還特別能幹,是那種楊國強特別想要的專案經理。當時朝廷給修建兩宮撥了160萬兩白銀,賀郎中僅用了67萬兩就完成了任務,留存93萬兩上繳回部。
這顯然是典型的能臣幹吏,然而那時候的朝堂容不下這種實學派殘黨,那些想借此撈一把的貪腐勢力更加不能容忍,最終賀郎中被汙衊陷害罷官離京,後來鬱鬱而終,令人扼腕。
乾清宮和坤寧宮的重建因為賀勝瑞的卓越才能而順利完成,但三大殿的重建卻最終演變成一場財政災難,甚至可以看做是敲響了大明的喪鐘。
三大殿再次起火的萬曆二十五年實屬多事之秋。這一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拒絕受封,日本軍亦未撤離釜山回國,日將清正統戰船二百艘駐紮張營,並同時調動各路人馬,準備重新奪回歸還朝鮮的戰略要地和都市。
正月二十五,朝鮮再一次遣使向大明求援。二月初五,大明朝廷遂召集各官議論朝鮮戰局的形勢,分析日軍的動向。
十一日,再議援朝事宜,決定調宣府、大同和薊、遼軍隊七千人,募浙兵三千七百人,並詔令朝鮮設立海防司道官。
十五日,任命原延綏總兵官、都督同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帥南北諸軍,出師朝鮮,征剿日本侵略軍。
三月十五,升山東布政司右參政楊鎬為右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
不止是朝鮮亂局再生,這一年播州的楊應龍也出爾反爾,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和湖廣;朝堂之上,刑部右侍郎謝傑直諫朱翊鈞“節用不如初,勤政不如初”,刑部左侍郎呂坤更是直言朝廷攤派過重,民不聊生。
在這種艱難局面下,已經變得將和文官集團鬥爭作為戰略目標的朱翊鈞不僅不肯退讓,反倒憤而決定重啟三大殿的建設。
此時的大明財政,皇室費用、官俸支出、軍費糜耗等日常開支已相當龐大,如何籌措三大殿的鉅額修建費用,成了一樁難事。最終還是萬曆拍板,“迨兩宮三殿災,營建費不貲,始開礦增稅”,最簡單的表述就是:增稅。
中國宮殿的大跨度木質結構,對名貴木材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金絲楠木。這種珍貴木材出產於大明西南的深山老林,開採和運輸成本極高。朝廷購置金絲楠木的費用,被攤派到地方,各地不得不加賦一年來湊錢。
而大明特有的皇木採辦體系則更是貪腐嚴重,奉旨太監在地方上吃拿卡要,各省叫苦不迭。[注:前兩年看其他書的時候有人議論說金絲楠木只做棺材,此說大謬,真是隨便百度一下都不肯,卻偏要胡說八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朱翊鈞的這個決定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財政惡果:戶部官員韓光祜上書,彈劾監工太監陳永壽勒索物料,“指一倍百”,導致三大殿光木料成本就高達930萬兩白銀,比嘉靖朝修三大殿高了數百萬兩。
最終這三大殿的修建,一直到萬曆的孫子,那個著名的木匠天啟皇帝手裡才完工,天啟年間耗資又接近600多萬兩白銀。也就是說,萬曆二十五年的那場火,前前後後一共燒掉了大明朝整整1500萬兩白銀。
1500萬兩白銀是什麼概念?明末韃子崛起後遼東的軍費支出,支撐幾十萬兵馬的軍事行動,一年差不多是500萬兩,1500萬兩可供明軍在遼東支撐至少三年(這還是在遼東軍腐化墮落的前提下)。
而等到1644年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號召群臣捐款給士兵發餉,一共只募集了20萬兩白銀。
這三座大殿,在歷史上劃出一條詭異的曲線,它們的落成、修補、雷擊、起火、重建、崩塌,竟然神奇成為了大明財政和皇朝命運的縮影。
如今,高務實意外接過了皇極殿的重修工程,雖然不是立刻動工,而是要等日新樓建成並觀察一段時間之後再開工,但這或許已經無意中改變了三大殿的命運,也間接避免了大明又一處財政災難。
如無意外,將來皇極殿的各種金絲楠木及其他名貴木料將會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石柱、石雕的興起,考慮到漢白玉這種主材料的產地就在京師附近,皇極殿未來的造價有望大幅降低。
高務實只記得自己當年看《神宗實錄》時動不動就看見有關修三大殿的記載,雖然具體時間記不清了,但至少他知道有這件事,而且修了很多年,花了很多錢。
因此,為了將自己承接皇極殿新建工程這件事“板上釘釘”,高務實故意把日新樓的建設弄得沸沸揚揚,整個工程全面對外展示。
與此同時,他還親自放出話來,說將來定要為大明奉上一座能歷雷擊火焚而不毀的“永恆之殿”,一時間京師民間又被吊起了胃口,甚至有人開了長盤,賭高司徒這“永恆之殿”到底是不是吹牛。
白玉樓的鼎鼎大名這時候終於有了作用,不少到訪過白玉樓的官員、文士,以及常常路過白玉樓別院而遠觀的民間人士,紛紛表示說白玉樓自建成以後,還從未進行過修葺,如今看來也“一如當年”,進而認為高司徒這話恐非虛言。
但也有人認為白玉樓到底也就只建成了數年光景,它又是個“石頭房子”,一時半會自然還壞不了。可是,“石頭房子”畢竟不“宜居”,人之居所還是得在“木”中才合五行相生之道。
這件事最終演變成了“新法好”還是“成法好”的爭論,繼而又成為朝中實學、心學兩派的新爭議。
實學派官員例舉白玉樓建設成本之低廉、建築本身之堅固,認為推廣新式建築“利天下萬民而澤被蒼生”;心學派官員則引經據典,甚至編出一些神神道道的鬼故事,證明“石頭房子”不宜培養正氣,甚至“陰邪入室”,不利長久。
不過這卻被實學派官員抓到了小辮子,直接拿高務實作為例子,質問那些心學官員,為何高司徒沒有受到“陰邪入室”的影響?
這下倒好,雙方爭來爭去,最後那部分神神道道的心學官員只能捏著鼻子承認:高司徒一身正氣非比尋常,乃是六首狀元出身,文運通天。再加上他安南、定北、平西,三戰之下血煞無數,白虎殺伐之氣過甚,是以能抵禦這些“陰邪”。
但他們依然堅持認為不是人人都做得到這一點——天下能有幾個高司徒?就算在座諸位也有文運在身,可又有幾個能引來這白虎煞氣?
最終這事到最後高務實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合著我在土默特成了明王菩薩還不夠,在大明也要成神了?盡他M瞎說。
為了把議論的風頭扭轉回來,高務實甚至不得不把一件原本打算等兩署十一司編制完成、正式啟用之後才提起的事情提前上奏。
這一次,高務實請求皇帝取消除糧食、布帛之外的其餘五花八門的所有實物稅。
原本這事他是打算明年年初才提的,現在不得不提前了,不過事情本身的確非常重要,而且早一點也不能說很影響大局,只不過就算皇帝答應,也還得走流程並且等待兩署十一司投入工作才好辦。
此事為什麼重要?這得從朱元璋那個被後世一位叫黃仁宇的學者稱之為“洪武型財政”的制度說起。
這位學者在他的成名大作《萬曆十五年》中有不少論點並不為高務實所贊同,但高務實是個就事論事的人,他對於其作品中“洪武型財政”的相關論述基本認可。
這個“洪武型財政”是怎麼回事呢?大抵就是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對貪腐深惡痛絕,同時深諳“豬肉過手,留下層油”的官場智慧。於是他自作聰明的設計了一套以實物和徭役為主體的徵稅制度,即讓納稅人直接將物資繳納給消耗部門。朱元璋認為,這種“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於是,在“洪武型財政”的組織排程下,蘇湖生產的糧食送往西北遙遠的邊疆軍營;江西煅燒的瓷器運向北方的京師宮殿;浙江編織的絲娟賞賜後宮佳麗……所有的賦稅收入直接與消耗部門掛鉤相抵,而朱元璋自己則事無鉅細的將國家各項開銷中所需物資分配給全國的縣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理想化的計劃經濟,往往是開歷史的倒車,最起碼唐、宋的貨幣稅又退化成了實物稅。一個消耗部門(需要使用物資的衙門單位)可能要接收數十個縣的實物,對縣城來說也同樣麻煩,比如京師宛平縣的一位知縣就曾經抱怨說,他們縣要給個朝廷27個消耗部門繳納各種實物稅,而這些林林總總的東西加起來,總價才區區2000兩銀子。
這種烏托邦式納稅制度,在高務實這個後世之人看來委實太過魔幻。他甚至記得自己過去看史籍的時候看到過,明亡前夕一位戶部尚書向皇帝上呈全國欠稅報告中,甚至列出某縣拖欠宮廷價值二十八兩白銀的蜂蜜這種瑣碎小事。
高務實對此目瞪口呆:你是堂堂戶部尚書啊!“價值二十八兩銀子的蜂蜜”這玩意,是怎麼需要勞動一位國家發改委主任兼財政部長、人民銀行行長等一系列職務的大佬惦記的?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魔幻,在大明朝廣袤的國土上,徭役們車載牲馱著糧食、棉絮、染料等各種亂七八糟的物資,川流不息地往來於大江南北繳稅,運輸費用常常遠高於物資價值。
這玩意不改,你們指望我高日新會去管那二十八兩銀子的蜂蜜欠賬嗎?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援,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陰天好心情”、“流光劍語”、“雪碧無量”、“特斯拉的漏電保護器”、“單騎照碧心”、“東莞光頭王”的月票支援,謝謝!
PS:我懷疑長此以往,我的月票會比周推薦票高,這也有點魔幻啊各位!推薦票雖然沒啥大用,好歹能讓資料看起來正常一點不是?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