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主動接受羅氏家的法度,甚至去主動支援這些能夠為他們帶來好處的法度了。同樣的,隨著九州地區這些民眾的示範,剛剛成為羅氏家領地的長門國、周防國、安藝國等地區將會發生同樣的變化。
有了如此一個社會制度作為基礎,那麼在該制度下的農業、工業以及商業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農業方面,在最早成為羅氏家領地的肥前國、筑後國、肥後國這些地區,經過十數年的不斷開墾,當地的可開墾田地已經大部分被開墾完畢。當地的水利設施的已經比較完善,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政良渠已經遍佈當地的田陌之上,同樣的,那些政良水車也是遍佈當地的河流岸邊。在這樣的耕作系統下,即便是遇到洪澇或者乾旱的災害天氣,當地的農業收入也基本保持著穩定的狀態。耕牛也達到了平均五戶有一頭耕牛的程度。
同時,由於這些地區田地已經開墾完畢,於是當地領民們在羅氏家內政閣大量設定的奴隸農場的示範下,也開始搞起了桑基魚塘、棉花山林等耕作方式。大量的魚塘、桑樹、蔗糖、棉花、麻等作物出現在當地的田地與山林間。實現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而且。隨著這十數年的推廣。政良瓜(也被取名為神瓜,實際上就是地瓜)已經成為與水稻、小麥、雜糧(諸如大豆、玉米、黍子這樣的小面積種植作物)並稱的領地四大主要糧食之一。同時,諸如火灰基肥、糞便基肥、田間規範耕作、兩造耕作等先進耕作辦法也已經徹底被領民們所接受。尤其是兩造耕作的耕作方式,更加是徹底改變了羅氏家的農業耕作現狀,開創了戰國時期的耕作先河。
實際上,此時戰國的其他地區,甚至包括羅氏家剛剛佔據的長門國、周防國等地區,採取的都是一造耕作的辦法。也就是春季春耕,秋季收割,完全不知道可以利用作物的混合種植,實現夏季與秋季都有收入的耕作辦法的。
隨著農業的發展,領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後,他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了,於是飼養家雞、漁場、農貿交易市場、農具工匠屋也相繼在一些地區出現了,隨後,又在內政閣的大力提倡下,領民們開始在自己家裡養殖從明國引進的山羊。同時加大對自家耕牛的供養,希望它們能夠生出更多的牛犢來。從而將這些長大的山羊以及牛犢賣給內政閣。
為了引導領民飼養更多的肉類家畜,內政閣也刻意在奴隸農場中增加諸如耕牛飼養場、山羊飼養場、養雞場(這些雞種是由當初政良捕獲的山雞被飼養數代後轉化成家雞而來)等養殖業,一方面用以為羅氏家軍勢提供肉類供應,另一方面則是用以給領民示範,為領民提供種源以及養殖方法,從而實現將這些養殖工作轉移給領地領民的目的。
良好的農業耕作系統、畜牧業、漁業、農貿交易體系的形成,這些都組成了一個進入良性迴圈的農業系統。當然,這樣的農業體系目前也僅僅在肥前國、筑後國、肥後國這些地區形成罷了,至於筑前國、豐前國以及豐後國這些稍晚被羅氏家掌控的地區才剛剛起步,而長門國、周防國等地則是落後區域,需要一番長時間的改造後才能起步了。
農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工業自然也有所發展了。當然,這裡所指的是手工業。
工坊方面,造紙以及印刷工坊只有一處,位於肥前國岸嶽山城附近,出於保密的需要,該工坊一直由內政閣嚴格控制著。同樣處於保密考慮,紡織工坊也僅有一處,同樣位於肥前國岸嶽山城附近,隨著本地的棉花以及蠶絲的供應,紡織坊織造出大量棉織品以及小量絲綢。其中棉織品主要用於羅氏家內部消耗(尤其是諸如火繩、軍服、棉被之類的軍制品決不允許出售到外部),絲綢則是一部分用於內部消耗,一部分用於對戰國其他地區出售。
劣質水泥工坊一共有五處,分別位於肥前國的野高山與岸嶽山城附近、肥後國的阿蘇山附近、筑後國的飛形山、豐後國的岐埠城附近。這些劣質水泥主要是用於領地的道路修築、水利設施、房屋建造以及城砦修築之用的,雖然以這樣的質量,在後世是絕對被查處倒閉的,但相比起這個時代的那些建築泥漿,作用要好上許多了。同樣的,出於避免增強其他勢力實力的原因,這些水泥的技術以及成品都是不允許輸出到羅氏家的領地以外的。
陶瓷工坊只有三處,分別位於肥前國的伊萬里、有田兩地,以及豐後國的日田皿山小鹿田。與紡織坊中的絲綢一樣,這些陶瓷的工匠都是從明國連同他們的家人一起被請回來的,此外也聘請了倭國當地的一些工匠前來。製造出來後的成品,雖然相比起從明朝走私而來的陶瓷並不是非常精美,但已經能夠滿足這個時代的人們的需要了。這些陶瓷一部分用於內部消耗,一部分用於交給羅氏屋售賣到戰國各地去。(未完待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