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正本,1403年-1408年,解縉。”
連續幾次的鑑定,聖戒都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這讓楊靖幸福的差點死了過去!
《永樂大典》在華夏文化傳承中的地位絕對是處於最巔峰的那一小撮書籍之一,與之能夠比肩的書籍絕對是屈指可數。
楊靖曾經在國家圖書館見過《永樂大典》的嘉靖版副本的模樣,但眼前這些《永樂大典》的樣子和楊靖曾經見過的副本略有不同。
這些《永樂大典》的個頭要比嘉靖版的副本大一點,楊靖用手掌量了一下,寬大約有30釐米,長度差不多有半米。
至於封面顏色和格局,則和嘉靖版的副本差不多。
楊靖手有點哆嗦的掀開了其中一本的封面,顯露出裡面的內容,楊靖敢用自己的腦袋發誓,這內容絕對不是印刷的,而是正兒八經的一筆一筆寫出來的手寫本!
事實上,《永樂大典》的3.7億字,全都是書手們用明代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僅僅是參與抄寫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當年,也就是1403年的7月,就下令編纂《永樂大典》。他對解縉、胡廣等大臣們說:“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記載在各種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檢索。朕想廣泛採集各書中所載事物,用韻來統攝,以便考索,這樣檢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過去的《韻府群玉》和《回溪史韻》等書,雖然也是用韻來統攝的,但採書不廣,記載簡略。希望你們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來歷代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還有天文、地誌、陰陽、醫算、僧道、技藝的資料都收集起來,匯在一書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皇帝一發話,下面的臣子自然就要忙斷腿。解縉等人秉承上意,歷時六年,終於編出了這部共22,937卷,分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的曠世大典。
書成之初,明成祖曾經考慮將之付梓,也就是雕版印行,但因工費浩繁而罷,唯聘書手抄錄了一部,被稱為“永樂正本”。
而眼前這五口箱子中的《永樂大典》,不用說,自然就是明成祖朱棣老大下令手工抄錄的《永樂大典》正本了!
明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金陵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燕京,未逢此劫。
而到了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的4月,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燬,《永樂大典》正本差點被毀。受此虛驚,嘉靖皇帝決定組織人力抄寫一本副本。
重錄之初,大臣徐階認為抄錄上萬冊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來的式樣和書法。但經深入翻檢《大典》,發現如果版式一變,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發生變化,不如照原樣摹寫方便,最後決定重錄全仿永樂正本,不加任何改變。
於是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1562年,嘉靖皇帝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抄繪,耗時六年,於隆慶元年四月完工,被稱為“嘉靖副本”。
正本後來不知所蹤,有人說《永樂大典》的正本在萬曆年間就毀於大火,也有人說是《永樂大典》正本隨著明神宗萬曆皇帝殉葬了。結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定陵開啟之後,裡面卻沒有發現《永樂大典》正本的蹤影。
很顯然,《永樂大典》正本並沒有隨著萬曆皇帝殉葬。
但正本確實是消失的無影無蹤。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流傳到清代的時候,一開始也是不受重視,一直到雍乾年間,《永樂大典》的嘉靖副本才被重視起來,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更是借鑑了很多《永樂大典》副本的內容。
只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即便是副本也流失了很多。
後來在晚清時代,列強侵略華夏,嘉靖副本更是被列強劫掠而去,一直到現代,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也僅僅只存留有八百多卷。
即便是嘉靖副本,在全世界都已經是稀世珍寶了,更別說眼前這些已經消失了幾百年之久的正本了!
這些正本要是拿回到原時空,絕對可以引發一場驚濤駭浪的!
只是讓楊靖覺得有些可惜的是,這五口大箱子中僅僅只裝了六千冊共計一萬四千六百八十八卷。佔了《永樂大典》正本一半多一點的數量。
不過雖然有些遺憾這裡的《永樂大典》不全,但能夠得到這麼多的《永樂大典》,而且還是正兒八經的正本,這已經是老天爺開眼了!
就是不清楚這原本在明末清初之際就已經不知所蹤的《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會出現在這裡。難道是永曆帝朱由榔帶過來的?
要說也只有這個理由來解釋這大半套《永樂大典》正本為何會出現在這裡了。其他的理由根本就沒有辦法解釋這一點,而且還有諸如眾多的金銀珠寶、珍貴字畫來佐證這一點。在明末清初那個動亂的年代,能將這麼多珍貴的東西集中在一起,錯非也就是皇家有這個能力。
只是聖戒雖然神奇,但也只能簡單的鑑定出某一件東西的詳細出處,至於這件東西是怎麼來到這裡的,聖戒也是沒有這個功能。
看著這五口大箱子,楊靖呆呆的發了一會兒愣,最終這才哈哈大笑了兩聲,左手摸上了這些箱子,瞬間,這五口大箱子就在原地消失不見,進入到了升級後的儲存空間。
結果當楊靖把所有的箱子都收進了儲存空間之後,卻發現在地上還有一個不大的紫黑色小木箱。
直覺讓楊靖在看到這個小木箱的時候就是心頭一喜,趕忙上前幾步,一把就抱起了這個小箱子。
箱子非常重,竟然也是小葉紫檀打造的,個頭雖然不大,但抱在懷裡卻是沉甸甸的。
小盒子上同樣有一把小銅鎖鎖著,但這把小銅鎖早就已經鏽爛了,楊靖毫不費力的就打開了這個小盒子。
裡面同樣有油紙做包裹物,揭開油紙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方銀質直紐印,從個頭上來看,顯然是明朝百官印中等級最高的三臺印,也就是一品官才能使用的直紐印。
楊靖拿起這方直紐印,看著底部的印文,心中豁然一驚,同時也是豁然開朗。因為這方印的印文赫然是“黔國公印”四個字。
不用說,這肯定是明朝的末代黔國公沐天波留下的。
想想沐天波先是和李定國共同抗擊孫可望,打的孫可望狼狽不堪,最後又護駕進入到緬甸,最終魂斷緬甸瓦城,絕對的一代忠臣。再看看這二十多口大箱子中的寶藏,楊靖就不難猜出這些寶藏到底是誰安放在這裡的。
除了沐天波之外,別人恐怕也沒有這樣的能力以及魄力。
如果要是別人把這些寶貝藏在這裡,或許楊靖還會懷疑那個人的目的。但唯獨沐天波和李定國二人是絕對不可能做出這種事情的。
沐天波最終為了保護朱由榔而魂斷緬甸,與緬甸計程車兵力戰到死。而李定國在得知永曆帝最終被吳三桂殺死之後,也是抑鬱成疾,僅僅堅持了一年就追隨永曆帝而去,死時年僅42歲。
這兩位大將可以說南明最後的忠誠大臣了,其忠心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這些寶藏如果真是沐天波藏在這裡的,那麼必然就有他的目的。
果然,在這方大印的下面,楊靖發現了一封信,小心翼翼的開啟之後,裡面的內容讓楊靖再次動容。
寧宇吾弟:
若見此信,想必你已經接到為兄的信。兄在阿瓦竹城遙祝你能借助這筆軍資再展雄風,將韃子擊潰於雲滇,還我雲滇朗朗乾坤,我主陛下也可迴歸雲滇。
這筆軍資是為兄多方籌措起來的,其中的《永樂大典》正本為先帝禮宗陛下所有,乃神宗陛下所賜。後恭禮宗陛下因病崩於梧州,吾皇昭宗陛下就一直珍藏這些書。
還有那些本朝、前朝的名人字畫,亦為神宗陛下賜予先帝禮宗陛下,後一直同《永樂大典》一起被昭宗陛下攜帶至此。
金銀珠寶,乃為兄在昭宗陛下大駕抵達昆明之後,開始籌措的。永曆九年,弟護送大駕抵達昆明之後,為兄就深感韃子勢大,於是在三年的時間內拼命籌措軍資,這二十萬兩黃金以及一百萬兩白銀正是為兄三年間籌措的所有軍資。
永曆十三年,為兄護駕進入到緬國並於閏正月二十九抵達蠻莫之後,深感緬國國主對陛下的提防之心,故曾懇求陛下分兵以求穩妥,陛下也贊同為兄的建議,但奈何太后王氏不贊同,此法只得擱淺。
不過為兄說動陛下,將這些年來籌措的軍資給你留下,以圖東山再起,陛下答應,並將多年珍藏的《永樂大典》以及諸多字畫珠寶全都交由為兄。
為兄在蠻莫等待緬國國主迎駕期間,從當地土人嘴中得知蠻莫附近有一孤山,山中有洞,非常適合藏寶,於是為兄在伴隨大駕到達緬國都城阿瓦城之後,就交由心腹將這批藏在蠻莫城郊的軍資全部藏入此山洞,並將山洞原入口徹底封死,重新開闢新入口。想必你在為兄交給你的那封信中已經知曉了。
這三年來,陛下在阿瓦城很不好過,為兄期待著你能好好的利用這筆軍資打擊韃子,爭取早日迎接吾皇陛下大駕回歸!
為兄在此祝弟在戰場上大殺四方,擊退韃子!
兄:沐天波
永曆十五年正月於阿瓦竹城
這封遲來了四百多年的信,解釋了這些寶藏的真實來源......
PS:鞠躬感謝“冰鎮八度”、“書友20171020155651565”各自100的打賞。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