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预,见过中都护!”
弱冠之年的杜预,也不知是因为早年杜氏的落没而奔波,还是在河东干实务时经常晒太阳。
看起来皮肤比一般的世家子要粗糙一些。
面容也显得成熟一些。
若非知道他才年至弱冠,冯都护说不得以为他已经有二十四五了。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
不管从别人嘴里听说到杜预的事情,还是眼前的杜预窄袖紧衣干活人的打扮。
冯都护对这位小伙子很是入眼。
“坐。”
“谢中都护赐座。”
杜预行了礼,小心地坐下。
“好歹也算是学院的学生了,就不要见外了,叫山长就行了。”
杜预一听这个话,脸上顿时现出又惊又喜的神色,还没坐稳的屁股,又立刻抬了起来,再次深深地鞠躬行礼:
“学生杜预,见过山长!”
虽然按理来说,待河东事了,回长安后肯定是要入学院求学。
但一日不回去,学院这个事情就不算完全确定下来,总是有些放不下心。
此时听到冯都护这么一说,岂不是说明自己进入学院的事,已经被打了包票?
毕竟这学院之事,如果冯都护说了都不算,那还有谁能说了算?
杜预不是迂腐之人,迂腐之人达不到原历史上的那等大成就。
当然,冯都护并不知道杜预在原历史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因为他有个毛病,看三国的时候,失荆州以前的情节是反复看。
失荆州到五丈原,则是囫囵吞枣地看。
五丈原到蜀被灭,则是跳着看。
至于蜀被灭之后……
三国不是已经结束了吗?还看个屁!
(注:这个前文曾有提起)
最多是上历史课的时候,记个大概历史脉络。
比如说,淮南三叛,是个大事件,而且主要人物很清晰,再加上诸葛诞与诸葛亮有些关系,所以比较容易记住。
而到吴国被灭的时候,已经是司马晋时代,最垃圾的朝代,没有之一。
只记得九品中正制。
只记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只记得男子弱如鸡,出门要人扶。
只记得门阀气焰滔天,只记得玄学袖手清谈……
当然,最大的事件,还是中原陆沉,五胡乱华。
然后世家大族,要么衣冠南渡,要么与胡人沆瀣一气。
光是这些,就已经让人下意识地抗拒去详细了解这个朝代。
更别说晋灭吴有六路大军,那就有六个主帅,杜预不过是其中之一,怎么记?
不过杜预的反应,确实是让冯都护有些满意。
这几年来,朝廷大力推进新政,涉及司隶、并州、河东等地豪族世家。
冯都护记不住杜预,但京兆杜氏,肯定是有过了解的。
杜预的反应,正好说明了杜氏对新政的态度。
这也合乎情理。
京兆杜氏,在杜预的祖父杜畿之前,就已经没落。
杜畿好不容易才重新振兴了家族,谁料到杜畿之子杜恕,在朝与曹魏重臣不和,在外又得罪了司马懿。
最后不得不被逼得称病归隐,杜预作为杜恕的儿子,自然是受到了牵连,难有出头之日。
随着杜恕的归隐,代表着京兆杜氏被迫从曹魏政治中心退出。
谁料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又遇到死对头司马懿镇守关中,日子就更是难熬。
王师光复关中,对于杜氏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至于朝廷新政,那就更是天降大喜。
所以杜预听到冯都护让自己喊山长,立刻纳头便拜,非常合理,十分真诚,毫无做作之态。
“坐,坐,迟早的事,不用这般样子。”
冯都护伸出手,向下压了压,示意杜预坐下。
杜预又行了一礼,这才正襟危坐。
“知道我叫你过来是为了何事?”
“学生不知。”
“我曾听季彦盛赞过元凯,说你的才能,远胜过他。”
杜预一听,连忙面露谦虚之色:
“这是季彦抬举学生了,学生何德何能,敢说胜过河东后进领袖?”
冯都护摆摆手:
“不须自谦,季彦是我的弟子,我知道他的性子,能让他说出这番评价的,肯定不会是平凡之辈。”
说着,冯都护看向杜预,“更何况,除季彦,我还从蒋太守那里听到了你的名字。”
人情嘛,要落到实处才算数。
以冯都护的地位,不需要冒领别人的人情。
所以他要让杜预明白,现在他能坐在这里,是因为谁。
“从蒋太守介绍中,我知伱对眼下的战局别有一番见解。”
冯都护站起来,拿起长鞭,点了点挂在帐壁上地图:
“军中不少将领,都以为吾领军至此,迟早会挥师北上,收复长子。”
杜预见此,连忙也跟着站了起来。
冯都护转过身,看向杜预:
“唯有你,认为北上不若南下,对否?”
“不敢瞒山长,学生确实曾说过这个话。”
冯都护点点头,问道:
“南下攻取高都城,然后呢?你对后面可有想法?”
杜预眼睛一亮,身形微动,下意识地就想走上前,但又立刻反应过来,连忙又重新站定。
看到他这副模样,冯都护招招手:
“看来你是真有想法?过来与我细说。”
杜预得令,这才上前,深吸了一口气,这才鼓起勇气,伸出手指,点了点高都的位置:
“山长,从石中郎将传过来的消息看,高平关一战,司马师兵败,遁走高都。”
“司马师非中郎将之敌,那就更非山长之敌。若是山长领雄师从高平关南下直取高都,必能一鼓而下。”
“到时司马师连遭两败,军心动摇,到时恐欲守天井关而不得也!”
“山长可挟大胜之势而取天井关,则太行陉尽在山长股掌之中。”
“到时山长令一将守好高平关,以防长子贼军。再令一将从河东攻轵关,而山长自领大军,自太行陉伐河内。”
“只要山长领军进入河内,轵关的贼军就会呈背腹受敌之势。”
“贼子若不想全军覆没,就只能让出轵关,退守河南。如此,河内可定是也!”
冯都护听到这里,眼睛大亮,不由地用长鞭一敲手心,赞叹道:
“妙哉!”
只是他的目光,又落到地图上,长鞭点了点上党与太原:
“如今一直未见司马懿主力,想必定然是趁大汉不备,欲取太原。”
“不打长子收复上党可以理解,但太原怎么办?”
说到这里,冯都护似乎想到了什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杜预。
这个年青人,确实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朝野上下皆以为自己会迫切地想要第一时间收复上党,唯有他不以为然,实是深得吾心。
毕竟上党又不是我这个中都护丢的,我着急什么?
上党一天不收复,被吊着打脸的是魏延,是宫里那位,和我这个中都护有啥关系?
但见杜预胸有成竹地一笑:
“山长这是在考我耶?关将军领铁骑驰援太原,更兼有虎骑军跟随。”
“司马懿不攻城便罢,若是他敢攻城,只要邓老将军能多守几日,待关将军尾随而至,司马懿便是双肋生翼,亦难逃矣!”
冯都护敛起心思,叹息道:
“战事无常,岂能心存侥幸?元凯有所不知,太原实无多少兵力,可谓守备空虚。”
“若是司马懿在太原无备之下,领大军直取晋阳,晋阳怕是难守。”
并州的兵力部署,杜预自然不知道。
此时听到冯都护之言,不由地一怔。
他的目光,落到地图上的太原郡。
略一思索之下,他的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就算如此,那亦无忧也!”
“哦?”
冯都护眉头忍不住地一挑,“怎么说?”
杜预指向上党与太原之间的山脉,说道:
“司马懿从上党攻太原,能走的路,不过寥寥。”
他一边说着,手指一边移动,移到晋阳的位置:
“且从上党北上,再至晋阳,路途可不近。”
“就算是晋阳失守,被司马懿所据,但只要关将军能领军进入太原,就必然能截断上党与晋阳之间的联系!”
说到这里,杜预看向冯都护,加重了语气:
“除非司马懿能打败关将军的铁骑,否则,他的后路同样堪忧,即便是让他得了晋阳,说不得反成困守孤城之势!”
冯都护笑笑,“你对关将军倒是信心十足。”
杜预听到这个话,不由地微微瞪大了眼,似乎有些吃惊冯都护会说出这个话:
“天下安有人能在平地与关将军所率的铁骑相争耶?”
这不单单是对关将军有信心。
同时也是对她所率的大汉铁骑有信心。
更别说还有虎骑军作最后的保障。
太原郡乃并州最大的粮食产地,可谓一片坦途,骑军随意纵横,贼子拿什么跟关将军打?
看到杜预这个表情,冯都护忍不住地笑出声来:
“如此说来,太原无忧?”
“依学生看来,确实无忧。”
“那就有些奇怪了。”冯都护此时,脸上终于现出凝重之色,“若依你之见,贼人北上攻打晋阳乃是失策之举。”
“司马懿好歹也算是知兵之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