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94章 盟約信任危機(2/2)

作者:甲青
是把百姓當成牛馬驢驅使,但想要讓地裡長出莊稼來,也是要時間的。

長出莊稼還不算,還得讓百姓家裡有足夠的餘糧——至少耕種兩三年,才能攢下一年的口糧。

只有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朝廷的恩惠,才能進一步徵召青壯入伍。

否則的話,家裡的壯勞動力沒了,萬一再遇到點什麼災害或者意外,流民便產生了……

這樣計程車卒,就算是強行召到軍中,又有多少戰鬥意志?

這與魏賊對屯田客的壓迫又有多大區別?

故而季漢現在實行的,是徵兵制與募兵制相結合的兵制。

有戶籍則分田,有籍有田的人家,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須得抽丁服兵役。

兵役一共四年,一年在本郡戍守,這就是郡兵,同時接受正規軍事訓練。

剩下的三年要調入中央軍,參與對外作戰。

這四年兵役是義務性的,除非戰死或殘疾,才有撫卹金。

不過在中央軍,他們可以在接受文化教育,如果進入工程營,甚至還能學到某類技能,算是難得的福利。

如果服役超過了四年,個人就能領到朝廷發給的軍中俸祿,可以補貼家裡。

運氣好一些,能立下足夠的軍功,那麼還能分到“軍田”。

軍田並不是實分給個人,而是按交易所各地的糧食均價折算成錢糧,分到個人手裡。

同樣,這些錢糧也可以按要求送到家裡——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對立下軍功者不吝重賞的制度,是維持漢軍強大戰鬥力的保證。

而想要維持這些制度,須得有兩個最重要的基礎:

一是有足夠的兵源,二是有足夠的財力。

幸好,這些年來,隨著新興產業的飛速發展,再加上生產工具的改進等等。

最重要的,還是糧食的增產,是保證大漢財政良好的最底層基礎。

至於兵源,正常來說,按季漢的情況,確實是個大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卻是被大漢丞相的漢夷如一,與馮某人對胡夷的恩威並施化解了。

南邊的夷人,北邊的胡人,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不但給大漢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勞(動)力。

而且還踴躍地加入漢軍,以期能跨躍階層,為後代謀求一條更好的生存之道。

無當軍、義從騎就是最主要的代表。

馮某人雖說有時候手段酷烈了一些,但確實也給邊地的胡夷帶來了許多改變,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活路。

有胡夷視之如惡鬼,但同樣有更多的胡夷視之為天神。

季漢對軍功的重視,導致想要翻身的漢人百姓都趨之若鶩,更別說胡夷。

漢夷如一的好處,就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了。

因為軍功的賞賜,可是不分漢胡的。

但政策就是再好,也要有實施的前提與基礎,而現在的新復三地,條件恰恰還沒有成熟。

這就要求大漢必須得再等幾年。

以大漢現在的兵力,分散守住各地,已經算是難得。

就如九原都督府,管轄著如此廣袤的草原,卻僅有五千兵力——其中還有兩千是胡騎義從。

若非馮某人屠戮了數萬鮮卑精騎,徹底打斷了鮮卑人的嵴梁骨,嚇破了九原胡兒的膽。

九原會不會像現在這般安定祥和,還是個疑問。

所以大漢現在想要集中兵力發起大戰,確實有些勉強。

“從別處徵調兵力過來是等不及了,所以只能是調關中之兵。”

作為戰略預備隊,長安的禁軍已經被調走了一部分,由張舅哥帶去了河東。

剩下的不能輕動。

再說了,攻城要的是步兵,騎兵很明顯不合適。

左夫人點了點潼關,“抽調潼關一部分守兵如何?”

“現在我們在河東布有重兵,魏賊必然不敢掉以輕心。”

“再加上潼關險要,就算是暫時調走一部分兵力,只要關內守軍緊守關城,應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後面還有話左將軍沒有完全說出來。

那就是留守長安的禁軍,足夠應付意外——包括魏賊出其不意地突入關中。

只要禁軍能守住長安,拖到河東大軍與馮都護迴轉,一切就不用擔心。

更別說魏賊敢不敢在關中與禁軍一決雄雌,那都是個問題。

馮都護沉吟一會,點了點頭:

“看來唯有如此了。”

雖說草橋關也算是一個關城,但主要還是倚仗丹水,遠不如武關那般險要。

武關道地勢多是河谷,不好展開兵線,倒也不用領太多的兵力過去。

“武關守將句孝興(即句扶)與孟昂雄(即孟琰),乃是忠勇之輩,且皆與阿郎交好,阿郎此行倒也不用擔心無人可用。”

“卻是不知阿郎打算從潼關那邊調何人過來?”

既然已經決定了出兵,接下來自然是要定下帶誰出征。

左夫人這一回沒打算跟著去。

一來她還有一個鎮東將軍的身份。

馮都護親自出馬,已經算是給了陸遜面子,若是再加上一個席捲幷州河東的關鎮東,那陸遜的面子也太大了點。

二來左夫人還要留守中都護府,處理府中軍務。

“讓信厚(即李球)領軍過來吧,給他加一個參軍之位,柳休然(即柳隱)留守潼關,我也放心一些。”

馮都護為主帥,李球為參軍,句扶與孟琰為副將,這個陣容,對付區區一個草橋關,足夠豪華了。

為您提供大神甲青的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免費閱讀.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