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章 建節

作者:安化軍
不幾日,新城駐成。戰俘大部由楊文廣帶走,築豐州新城,及修由東勝州到豐州的道路。

正在杜中宵和包拯忙碌地安排軍隊和戰俘佈置的時候,朝旨到來。杜中宵以文改武,為崇信軍節度使、河曲路經略安撫使兼河曲路都部署。河曲路不再歸河東路節制,單獨為一路。改豐州為沙州,以新奪取的黃河南北雙流之間置豐州,順化渡一帶為河州,東勝州則改為勝州。各州的地理及分界,由杜中宵詳定之後報朝廷,內地想辦法移民實邊。

這樣的改動,主要是參考漢朝設定的郡縣和唐時的州縣,儘量去除契丹的州縣設定。唐時的豐州本就在黃河南北流之間,後來不管契丹的豐州,還是宋朝自己設定的豐州都是來源於此。宋朝南邊的豐州已被党項攻破後廢棄,移來唐時舊置。東勝州是唐時的勝州,被契丹攻破後東移,一起改回原名。這兩州標誌著重複唐時在這裡的故土,有特別的含義。

此次大勝,京城百官興奮異常,文官們稱為可比漢唐之風,首先就表現在地名上。以後人口增多設定屬縣,漢唐的名字會一個一個被翻出來,重新標在地圖上。

杜中宵由文職改為武職,連商量都沒有,朝旨就直接下來了。一是軍功太大,文職不好升遷,改為武職,反正就是節度使到頂,節度使禮遇次於宰執,以後回朝任官可以再次換回文職。作為文官沒做過四入頭的差遣,基本沒有升宰執的先例。以武職入朝為宰執,有狄青這一條路,兩個方向準備著。再一個平衡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杜中宵換為武職,文官們不好過於打壓武將。

另一道朝旨,則是韓琦由河東路經略使回朝為樞密使。除了杜中宵改崇信軍節度使,對河曲路的安排外,其餘軍功還未敘,就是等韓琦回去。

與此同時,王貽永因身老體衰請辭樞密使獲准,狄青由副樞密使兼宣徽院使升任樞密使。

雖然狄青仍然為樞密使,但與以前的安排是不同的。此次大勝前,趙禎的安排,是由狄青接替文臣樞密使高若訥,王貽永依然留任,兩位樞密使全為武將。大勝之後,實際是韓琦接替高若訥,狄青接替了王貽永,樞密院維持了原來的格局。

歷史上文官反對狄青做樞密使,不是因為武將不能掌樞密,而是慣例是一文一武兩位樞密。狄青為樞密使,趙禎要求的是高若訥辭任,狄青接任。歷史上狄青的位置是慣例的文臣樞密使,不管在此之前還是狄青被迫辭任之後,另一位樞密使一直是武將。以此事說明宋朝以文抑武,文臣對武將打壓的那些感性描述,都建立在不把話清楚的基礎上。諸如士卒爭先圍睹,看一眼就覺得與有榮焉,狄青接替王貽永有一樣的效果。文官的反對是建立在破壞了慣例,高若訥因為給狄青騰位置,無故被逼外任,比數年後狄青被逼辭任還冤枉。另一方面,樞密使全用武將,有可能把樞密院變成另一個三衙,改變軍政體制。

狄青真正讓官場和民間震動的,是他的出身。由普通士卒起,以軍功而至樞密使,而不是他的武將身份。不管在狄青之前,還是在他之後,武將為樞密使的多了。但這些樞密使,要麼出身將門大族,要麼是出身於皇親貴戚,要麼就是皇帝身邊的人。狄青與這些人不同,他出身普普通通,沒有在皇帝身邊的經歷,打破了出身限制,這才是百姓津津樂道,禁軍士卒引以為榮的原因。宋朝有這個經歷的另一個人,就是後來的岳飛。狄家將是後世說書,實際上沒有什麼狄家將,狄青本人也未必被將門引為自己人。狄青的後人多為文資官,交往的也大多是文人,這些文人朋友幫助狄家留下了狄青的威名。

韓琦回京之前,到了順化渡新城,也就是新的河州,來向杜中宵和包拯辭別。

迎到官廳,見禮畢,三人落座。

杜中宵向韓琦拱手:“恭喜相公回朝,主持軍機。”

韓琦道:“經略,我此次回京,實是分了你許多軍功,萬莫掛懷。有狄太尉平儂智高,回朝任樞密使的先例在,你此番大勝,也該回京為宰執才是——”

杜中宵笑道:“我本為農家子,登第不過十年,此前官只是一路常平,豈敢做宰執!”

包拯道:“也不盡然。狄太尉拔於兵伍,從指使做到宰執也不過十數年間。寇萊公自登第,入為參政不足十年。經略年資雖淺了些,軍功卻大,又有何不可?”

杜中宵只是笑著搖頭,不再多說。自己什麼年紀?現在做了宰執,以後幾十年還不知道怎麼被折騰呢。那位子再是有誘惑力,杜中宵也不會現在去做,不然人生就太過沒了趣味。

見杜中宵對此不以為意,韓琦也笑:“經略雖然年幼,心胸卻開闊。話說開了,此次我回京為樞密使,就是因為河曲路功大,不如此無以平人心。經略不是因為年資淺,而是一直在地方為官,聖上和京中官員都不熟悉。經略天縱之資,過上幾年,朝廷知你之能,朝廷又怎麼棄之不用!”

杜中宵沉默一會,對韓琦道:“相公,此事我自己想得清楚,現在入朝不合適。不如在這河曲之地待上幾年,把這一次的大勝結結實實地築固下來。唐人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我雖然不才,不敢自比衛霍,但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還是做得到的!”

韓琦點頭:“好,好,經略有此氣魄,有此心胸,此事又有何難!”

包拯在一邊不說話。對於高若訥為狄青讓位,他憤憤不平。韓琦回京,算是緩解一些,但卻是以杜中宵的軍功加到韓琦身上為代價的。高若訥畏惕少過,此次由樞密使降為同群牧使、判尚書都省,由舍人制詞,而不是翰林學士,對他太過了些。起因是他出行時,儀仗驅趕路人,而致人死亡。高若訥立即把自己的衛士送到官府,依律治罪,並沒有袒護。御史還是希上意,彈奏高若諾,加上參政梁適攪合,高若訥被貶。歷史上狄青數年後被文官攻擊,與高若訥此時的遭遇有些關係。高若訥離任樞密使後很快病卒。

揭開了此事心結,韓琦很是高興,對杜中宵道:“此一戰的軍功先暫不敘,經略與官兵說清楚。等我回京之後,必從優封賞。此是本朝數十年未有之大勝,不優賞,不足以勸將士用命!”

杜中宵謝過。心裡明白,自己這次立的軍功太大,一部分給了韓琦,另一部分就要分給屬下。屬下將領優賞,以此安慰軍心。自己年紀太輕,資歷太淺,朝中又沒有真正的倚靠,以節度使為經略使,已經是極限。再進一步,就會引起別人攻擊,甚至被皇上猜忌。

其實自己不爭,依然會被皇帝和宰臣猜忌。獨掌大軍於外,又這麼能打,哪個能放心?把自己調離又不可能,會失去人心,甚至地盤得而復失,沒人敢冒險。接下來的日子,要看韜光養晦的功夫了。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