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賬為什麼用前世的阿拉拍數字,又要會用算盤呢?簡單地以牧場統計來說,除了各種各樣牲畜的數量,還有一個加總。即把所有的牲畜,全都換算成牛馬,不管是三隻羊還是四隻羊算作一頭牛,最後的總數是要牛的數量。這樣做,才好計算牧場多少面積可以放養多少牲畜,冬季要備多少草料,牧子的績效如何。這個道理跟朝廷財政賬籍,使用貫石匹兩作單位是一個意思,即一貫錢、一匹帛、一石糧和一兩銀大致認為價值相等,是一個財政單位,由此計算財政收入和支出。
用加總的辦法計算財政數字,是統計學和數學不發達,不得不採用的辦法,實際很不精確。如市價一兩銀相對於錢是變動的,從不足一貫到兩貫,年年不同。糧價更不用說,米價、麥價和粟價都不同,帛價也是一樣。僅僅這個單位的粗略,就造成了無數的浪費。而不如此計算,以現在的制度和人力,是完不成財政統計的,各種財政政策更是無從談起。
永城縣裡報到州里的賬簿,便就是如此,糧稅以貫石匹兩計。實物送上去是一個數字,最後做賬出來的總數又是一個數字,兩者實際對不起來,必須加折變損耗。
一個不得不有的折變損耗,一個錢的足陌不足陌,讓杜中宵深惡痛絕。不要說一般人,專門的財計官吏都經常搞錯,財政預算和財政審計更加是錯漏百出。
如果有天自己有主持財政的機會,一定要把這弊端革除掉。因為統計單位和制度、習慣,造成的財政浪費數目是非常驚人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只是先進的制度和統計方法,能把這個比例減小,相當於增加了財政收入。更可怕的是這個錯誤還會累積,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著賬面上的數字在不斷增加,實際可以使用的真實物資,卻不知道到了哪裡。
一個簡單的分類統計和加總,需要最基本的四則運算知識,不然統計便不完整。可笑的是,這個年代會四則運算的人,比能寫詩作詞的人更加稀少,能把幾萬幾十萬的加減法算正確已是難得。杜中宵也想開算學,可誰來教,用什麼教材,從哪裡找學生,都必須從頭做起。
數學是一切的基礎,這個年代的大宋,在數學的尖端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普及度上,並不比一些商業發達的地區做得更好。杜中宵不需要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高深的數學原理,只要把他前世小學和初中的數學知識,編成教材教會更多的人,就是了不得的成就,可能就會造就一場科學革命。
羅景是杜中宵來到這個世界,見到的第一個對數字有天賦的人。不需要他成為一個數學家,只要能把基本的四則運算學會,能夠熟練地使用算盤,把賬目理明白,就是不得了的人才。
隨便處理些公文,杜中宵回到後衙,一時興起,在書房裡畫自己剛才給陳勤的表格。這個年代的統計其實使用的是空白紙,填的人連字都不需要認識,只要知道在哪處空白寫什麼就好了。這種統計資料極其難用,審計查賬更是繁雜無比,能夠理清賬目的往往是天才。如前宰相丁謂等聰明絕頂的人,能從這些紙堆裡迅速得出數字,靠的是他們非凡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普通人哪有那個本事。杜中宵能做到,也不會拼命考個進士就滿足,怎麼也會搏一搏前五名。
杜中宵前世所能記得的關於會計的知識,最熟的無過於複式記賬法。他不知道具體的內容,僅從這個名字,便就大約知道是怎麼回事,無非是收支、出入等同時記錄,讓數目一目瞭然,而且可以追溯。試著畫了個五等丁產簿的表格,杜中宵自己自著都笑了起來。其實這東西非常簡單,只是一個思路而已。
偶爾想起前幾日教陶十七的幾何知識,讓他頭痛無比的開方問題,杜中宵靈機一動,開方不一樣可以做成表嗎。不只是開平方,開立方、對數、三角函式等等一些數學知識,都可以做成表格,前世的小學初中不就是這麼教的。這些東西,本來就跟直尺、圓規一樣,是數學的基本工具。
正在杜中宵像孩子找到了新玩具,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陶十七前來求見。
進了門,行禮畢,陶十七偷眼看了一眼杜中宵桌子上畫得亂七八糟的低,叉手道:“官人,你讓小的做的那個什麼鍛錘,小的已經制好了,用的匠人都說好。官人有閒,可以前去看一看。”
杜中宵隨手拿了一張低,起身道:“好,帶我去看。”
走到路上,陶十七實在忍不住:“官人,你帶的那張紙上是什麼?要教我的麼?”
杜中宵笑著把手中紙條遞給他,口中道:“不是要教你,而是要考一考你。前幾日教你《算經》開方法,你雖已學會,卻不熟練。這紙上一到一百各數,你開了方填在上面,多練一練。”
陶十七接了紙在手,看上面密密麻麻,心裡不由叫苦。開平方之法從《周髀算經》即有,後來的各種算書均有涉及,方法已經非常成熟。杜中宵的用意,是讓陶十七熟悉自己教他的數學運算方法,特別是筆算的方法,順便先列出一百以內的開方表,以後可以慢慢補充。
要做一個工程師,僅靠心靈手巧是不夠的,必須會簡單的幾何知識,還有計算能力。杜中宵從一開始走的就不是能工巧匠幹工業的路子,而是向初步的工程學引,自然要把基礎打牢些。
好在中國數學源遠流長,名字輩出,前世初中以下的數學知識,大部分都已經分散於各種算書典籍之中。只是缺少系統整理,沒有形成公理定理體系,也缺乏符號體系,既不利於教,也不利於學。杜中宵打算找一批有天資的人,把這個系統整理出來,形成初步的數學學科。至於最後走到哪一步,就不是他操心的事了。要相信人類從不缺少天才,只是缺乏天才成長的土壤而已,自己開了門、鋪好路就夠了。
兩人邊走邊說,不一會,就到了工地那裡。這裡自從前些日子煉了鋼,打造了三十把上好鋼刀,便就再沒有停過。只是現在不再打造鋼劍,而是改為打造各種農具和其他工件。
除了賣給彭新樹的二十把刀,杜中宵還留下了十把,算作樣品。前兩天,才送了一把到州里給新知州夏竦,讓他讚歎良久。有了那一把鋼刀,夏竦現在非常支援杜中宵的各種事業,只是對各場務,賬籍要求很嚴,要求定時送給他看。夏竦的這種態度,讓杜中宵犯嘀咕,不知道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進場務,陶十七便就帶著杜中宵到了一處鍛錘前。只見一個立起的鍛錘,不停地“咚、咚”落下來,並不用人掄錘。錘前兩個匠人,各自守著一個鐵爐,正在打造著鐮刀,忙得熱火朝天。
犁、鋤、鐮、鍁這些是農具四大件,市場銷路極好,只要製出來就不愁賣。杜中宵這裡又有好鋼加成,可以用在刃上,又有鋼刀傳出去的名聲,附近幾州的人都來買。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