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 s私 檔案時出錯
七月下,李虎抵達長安。。。
李虎自西征離開長安開始。到現在快兩年了,遠離中樞的時間太長,長安的一系列變化讓他有眼花繚亂之感。
羅思南和御前司決定,在長安舉行一場盛大的典禮,迎接李虎和遠征大軍回京。
這場典禮非常成功,長安上下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喜慶的氣氛一直持續到八月上。
李虎非常忙碌,周旋在宴會和各色人群之中,直到八月初六,才一次參加了朝會,向皇帝和百官稟奏了征伐之事。
御前司是羅思南和長安各方勢力互相妥協的一個最高權力機構,現在李虎回來了,做為攝政王,他本身就擁有等同於御前司的權力,那麼御前司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李虎是否願意把自己的權力與其它宰輔大臣共享?
當所有的宰執們都認為御前司的使命已經結束的時候,李虎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繼續保留御前司這一臨時最高權力機構。
當前形勢並不好,李虎尚不具備登基稱帝的條件,在未來一段時間,他還要率軍征伐,在中土沒有統一之前。在中土沒有穩定之前,倉促稱帝很可能引發一系列的衝突,最終導致功虧一簣,所以李虎非常謹慎,他仔細考慮後,決定保留御前司,以最大程度地緩解長安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
另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也是李虎、羅思南和一幫宰執大臣們都在思考的事,那就是中央是不是要高度集權?皇權是不是越集中越好?
大宋一朝為了高度集權,其基本國策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從軍隊到行政、財政、監察各個體系,實施高度的分權,而高度分權的後果大家都看到了,大宋王朝竟然在鼎盛時期,因為北方強虜的入侵,突然就崩潰了。當然了,崩潰的原因很多,但歸根到底,還是過度“分權”造成的。過度的“分權”的確造就了高度的集權,皇帝大權獨攬,從皇帝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好事,以為自此可以永保江山,但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是不可能成功的。
李虎把持權柄後,主持變革。其中首要變革的國策就是“分權”。權力肯定是要“分”的,互為牽制和監督嘛,但這個“分”不能過度,過度就會造成混亂,就會失控,以至於最終一發不可收拾。當中央、地方和軍隊的權力被層層分割後,皇帝手中的無以倫比的權力事實上反而被極大的削弱了,任何一個政策、命令最後都無法傳遞貫徹下去,因為下面權力分得太散了,沒有人可以承擔責任,也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結果政令不通,國事陷於混亂。
長安朝廷在官制上的一系列改革,集中體現的就是“有限分權”,但有限分權的最大弊端就是中央權力減弱,皇權減弱,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如何處理好皇權和相權的關係,成為長安朝廷最為頭痛的事,也是爭論最激烈、利益牽扯最大的事。
李虎肯定要奪取趙氏大宋的江山,他要登基稱帝做皇帝。在他沒有登基之前,他為了大權獨攬,當然要極力削弱皇權,當等他登基稱帝了,做皇帝了,他還要大權獨攬,於是他又要迅速增強皇權,矛盾由此非常突出。
御前司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李虎的難題,緩解了這其中所蘊藏的激烈矛盾。他在沒有做皇帝之前,可以利用御前司來削弱皇權,等他做皇帝了,他可以隨時撤消這一臨時的最高決策機構,再把權力拿回來。
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了,皇權和相權到底如何分配?大宋王朝因為皇權高度集中,結果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新的王朝肯定要吸取教訓,不能重蹈覆轍,那麼,在新王朝裡,皇權和相權應該如何分配?
李虎在御前司這個臨時決策機構上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御前司其實就相當於過去的御前決策會議,皇帝和宰執大臣們坐在一起共商國事,拿出決策,所以這個御前決策會議某種程度上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結合體,皇權和相權在這個決策會議上互相妥協,最終達成一致。
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他只有一個腦袋,只能做自己那份事。而宰執們大臣們各司其職,都有具體的工作,也不可能代替皇帝做出各種各樣的決策,因此,一個王朝若想穩定、富強,皇權和相權必須各歸本位,各自幹好各自的事,任何一方侵犯了對方的權力,最終都將造成王朝的動盪。
出於現在和將來的考慮,李虎選擇了保留御前司,並且對它的地位、職權和人員都沒有做出任何變更。這種臨時的最高決策機構最終是否能解決皇權和相權之間的激烈衝突,能否給中土帶來和穩定和富強,還要很長一段的實踐和改進時間,而李虎則希望它在自己登基稱帝的時候,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御前司保留下來了,各方皆大歡喜,但各方對李虎的這一決策卻有不同的理解。
在虎烈人看來,這是李虎馬上要改朝換代的一個訊號。李虎平定了東南,距離統一的目標近在咫尺了,只要李虎拿下了河北和幽燕,實現了統一,那麼他登基稱帝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誰也無力阻止。
對於長安的舊官僚們來說。這是李虎對他們的一次重大妥協。李虎和虎烈人不能算是大宋人,或者說不能算是中國人,他們在中土的根基太淺了。當虎烈人佔據西北的時候,地盤不大,尚可以勉強應付,但現在中土的統一就在眼前,如此龐大的一個疆域,必須依靠中國人來治理,虎烈人最多不過控制中樞而已,尤其在地方權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李虎對中國人的依賴更是成為他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所以,李虎不得不妥協,否則,他靠誰來控制和治理如此龐大的一個王朝?
對於以鉅商富賈為代表的新興勢力來說,這是李虎給予他們的一次重大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支援。保留御前司就能保留長孫康寧參予決策的權力,否則以長孫康寧的身份和地位,若想做到宰執這個位置,難如登天,阻力太大了,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初羅思南建立御前司,沒有規定御前司人員的官職和品級,正是為了把長孫康寧拉進決策層,如今這一舉措更是成了新興勢力能夠參予和影響決策的唯一途徑。
各方勢力對李虎決策的理解不同,解讀不同,所拿出的對策自然也不同。
虎烈人為了自己的未來,擱置了彼此之間的矛盾,全身心投入到幫助李虎登基稱帝、籌建新王朝的浩大而繁雜的事務中。
中土舊官僚也暫時擱置了各派系之間的衝突,緊密合作,想方設法遲滯李虎篡奪大宋國祚。
現在他們對維持趙氏大宋國祚已經不再保有任何幻想。東南朝廷基本上已經覆滅,趙氏皇族基本上失去了重新崛起於中土的希望,這片江山遲早都是李虎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在這件事上和李虎作對,和虎烈人對著幹,純粹是找死,所以從現實出發,他們的目標已經改為維護自身的利益。
大宋的官制推行了一百多年,各項政策對官僚階層極度傾斜,包括王安石的變法、蔡京的新政,都沒有觸及到官僚階層的利益,相反,還進一步保護官僚階層的利益,但李虎的變革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危及到了他們的利益,而且是嚴重威脅,這迫使他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攜手共抗。從這一點出發。他們需要遲滯李虎登基稱帝的時間,以便給他們在中央、地方上重新恢復昔日的龐大勢力,這股勢力一旦恢復到過去的力量,那麼李虎的變革就很難繼續下去,最起碼很難深入繼續下去,不至於嚴重危及到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
對於長安的新興勢力來說,這是他們崛起的最佳機會,為此,他們要不遺餘力地幫助李虎登基稱帝。李虎做了皇帝,國策持續穩定,他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他們最大的夢想不是攫取權力,而是利用攫取的權力來保護和積累更多的財富,這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們要加快變革的步伐,要加快推行新政策的速度,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以贏取驚人的財富。
各方勢力的對策不同,在決策上的意見也是截然不同。
李虎在御前司會議上詳細解說了北方當前形勢,提出了增兵代北,甚至不惜與金軍開戰的建議,為此,他把北伐時間提前了,他打算在朝廷財政許可的情況下,攻打河北和幽燕,儘快統一中土。
虎烈人一致贊同。
中土舊官僚則持慎重態度,認為短期內朝廷的財政沒有改善的可能,北伐之策恐怕難以實施。
新興勢力的代表長孫康寧不但堅決支援,而且當場提出了一攬子籌措北伐軍需的方案,他還是老辦法,但物件已經轉到了東南的鉅商富賈們,這些人手上掌握著龐大的財富,只要朝廷願意以優惠政策來賒貸,則北伐軍需不成問題。
李綱實在忍不住了,當堂指責長孫康寧以出賣朝廷利益來幫助商賈竊取王國財富,“此乃亡國之策,罪不容赦。”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