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89【清华讲课】

作者:王梓钧
张学良要过两天才能回北平,到时候就会带着周赫煊去拜会张作霖。

所以周赫煊还得等,他除了跟徐志摩等一群诗人交游外,还顺便认识了清华的其他名人。比如刚刚创办清华哲学系的金岳霖,以及中国近代哲学界的超级大拿冯友兰。

剩余时间,周赫煊便在创作《神女》。

故事一出场便是女主人公入狱,恍惚中跟监狱里的鬼魂对话,鬼魂说她是被杀人灭口的,还讲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紧接着时间线猛的急跳,突然闪回辛亥革命那年。某劣绅纠集土匪响应革命,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杀进城里宣布起义。女主人公的父亲本为城中吏员,却在这场混乱中丧生,小小年纪便颠沛流离。

接着是地方大旱,新社会的督军带领百姓祭祀祈雨。年仅10岁的女主人公,被当成献给龙王的祭品,在人们虔诚的欢呼祈祷声中,她随着蔬果、牛羊一起沉入大江。

半梦半醒间,她见到了河神。河神说洋人军舰太厉害,坏了他的降雨法术,还带着女主人公畅游江河。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江上渔民救起,成为渔民的养女。

时间线再次跳转,渔民的傻儿子娶女主人公为妻。成亲第二天,便遇到军阀混战,渔船被一炮打沉,养父和丈夫都淹死于水中,婆婆把她卖给了人贩子。

几天内周赫煊便写出四万字,拿给梁启超一看,梁启超对这本小说的评语说:“荒诞无稽,毛骨悚然。”

因为书中女主人公的遭遇虽然悲惨,但每个场景都非常欢乐,甚至连军阀打仗的描述都幽默有趣。不管是军阀、土匪、贪官、百姓、渔民、人贩子,各自生活在自己世界中,他们把坑害女主人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这天上午,周赫煊又在写小说。

梁启超冲进来拉着他便走:“别写了,你那小说让人瘆得慌,快随我去开讲座。”

民国时期讲座很流行,各所大学也热衷于请名人讲座,而且酬金不菲。周赫煊如今住在清华园,清华大学自然不会放过他,早就邀请他讲课了。

周赫煊随梁启超来到历史系,见教室里人头攒动,惊讶道:“清华历史系这么多学生?”

“其他系的学生也有来听讲座。”梁启超笑着解释道。

清华历史系创建者兼主任陈懋德热情地和周赫煊握手说:“周先生,久仰大名,早就想一睹风采了。”

“陈主任客气了。”周赫煊笑道。

陈懋德说:“清华历史系初创,许多方面准备不足,还请周先生不吝赐教,传授一些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周赫煊道:“传授不敢当,一定竭尽全力。”

清华大学是在一个月前,正式设立各系的,其中就包括历史系,甚至连考古等学科,都被算在历史研究中。也即是说,今天来听周赫煊讲课的,很多都是清华第一届历史系学生。

周赫煊走上讲台,朝下面一扫,发现陈寅恪、王国维、梁簌溟、李济等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也都在坐着听他讲课,顿时感到压力山大。

事实上,自清华历史系设立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已经变相并入历史系,许多教授也变成历史系老师。

“大家好,”周赫煊朝台下鞠躬,然后说道,“鄙人周赫煊,才疏学浅,没进过正经学校,连中学文凭都没有。被陈主任、梁教授邀请来清华讲学,在下深感惶恐。不说在座的各位老师,就是任何一位同学,都比我文凭更高。所以今天我讲的内容,大家认同的就鼓掌,不认同的,就把它当个屁放了。”

“哈哈哈!”

台下传来一阵轻笑,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在寒暄客套后,周赫煊终于进入正题,他说:“西方史学界,自十年前的大战以来,开始兴起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思潮,跟文艺复兴史学有很大不同,我们姑且称之为现代史学。”

周赫煊在黑板上写下“现代史学”四个大字,台下师生立即安静重视起来。因为这种史学研究,在西方都没有形成完成规范的理论,还在逐步探索当中。

周赫煊指指台下的梁启超:“梁任公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他认为历史和社会是连续性变化发展的,强调历史的总体性、连续性和因果性,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还不够!”

台下师生齐齐朝梁启超看去,梁启超摇头苦笑,周赫煊是他请来讲课的,结果一上台就把他当靶子竖起来。

“我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周赫煊在黑板上分别写下“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和“个人”。

他继续说:“这里的历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而政治、经济、文化,是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三个因素,他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历史事件。历史并非孤立的,所以外交和民族也得研究。至于个人,就是历史人物的影响,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历史人物的行为活动,很多是偶然的,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

台下师生露出思索的神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做过这方面研究,但却没有周赫煊讲得这么概括和全面。

周赫煊又说:“至于单独的历史事件分析,我认为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他又在黑板上写下“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说道:“我们拿甲午中日战争来举例,它的起因是什么?这就要分析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还有中国和日本,甚至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个人等因素。战争为什么会打,为什么能打起来?先来说说日本方面……”

周赫煊先是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日本当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实行“征韩侵华”政策。而中国内忧外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朝鲜是中国最后一块遮羞布,当时的统治者又不大看得起日本,自然要力图维护我大清的尊严。

说完战争起因,周赫煊又讲战争过程,两国的外交、两国的制度、两国的经济、两国的军事力量等等对比,包括慈禧修院子也在其中:“中国输掉战争是必然的。在战前,中日两国经历了20年的军备竞赛,中国的海军策略是以防御为主,而日本则是进攻型海军。1889年美国海军报告中,认为中国海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甚至排在美国和日本前面。李鸿章对此沾沾自喜,认为渤海门户不可动摇,日本深感海军力量不足,最大限度的增加海军军费,斥巨资建造了三艘口径大、航速快的军舰。在随后的几年,中国海军停步不前,而日本还在加快海军发展速度。结果此消彼长,到战争爆发前,日本从军舰数量上已经超越中国,军舰的许多性能也超过中国,整体实力其实已经超越中国海军,位列亚洲第一。”

“这是军事方面,再来说外交。中国毫无外交可言,只能是列强瓜分的对象。而日本呢,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都支持日本发动战争,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

“为什么这些列强会支持日本侵略中国,这就要从他们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说起……”

等周赫煊把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讲完,台下师生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这一战对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相关研究不计其数,但还真没哪个像周赫煊讲得如此透彻。

“啪啪啪啪!”

周赫煊正待继续讲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台下已经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等掌声结束才继续说:“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不再复述。现在来说它的影响,战争中国虽然输了,但国人却在思想文化上彻底觉醒,许多改良派人士逐渐转为革命派……”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