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議事結束,眾人散去的時候,有不少人聚集過來,大部分人都湊在聶道仁的身邊,與之交談、攀談,談論的多數是如何攻伐東邊三郡的話題。
相比之下,張賓身邊就顯得有些冷清了,也就是夔安、支雄等少數幾人,湊在邊上與之商談,臉上都有憂色。
就在剛才,石勒不顧張賓的分析與勸阻,雖然沒有表現得多麼執意,但卻有一股迫切在裡面。
“兵馬一動,糧草輜重隨之,耗資日以萬計,大帥焦急也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幾名老同僚的憂心之言,張賓表現的還算平靜,“咱們現在不同於以往,過去兵馬相隨,劫掠為生,是以強橫,但遇到朝廷的堂堂正兵,就要避其鋒芒,沒有穩固之地,現在佔領冀州,建制立規矩,徵稅納糧,招募兵丁,有了穩定的錢財與兵員,諸位也都過上了錦衣玉食的日子,但凡事皆有利有弊……”
說話之間,他目光掃過面前幾人,注意到這些人的臉上,比起之前,都多了些富態,神色更好了,雙目更加有神,而身子臂膀,雖然有衣衫遮擋,卻依舊看得出孔武有力的架子。
過去這些人追隨石勒,要麼是寄人籬下,要麼就是在草原、中土奔波,沒有根據地,靠搶吃飯,運氣好了,搶著多一點了,就能過兩天富裕日子,吃香的喝辣的,大口朵頤,可若是運氣不好,那不光沒有什麼好吃的,甚至還要忍飢挨餓,更要被人不斷追殺,難以立錐之地。
實際上,不光是這些,就連徵兵之事,過去也多數靠著搶劫、強拉,張賓其實就是受害者之一,而他因有學識、本領,被石勒看重,加以重用,但其他人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多數人都死於非命。
這樣的消耗,無論是對劫掠者而言,還是被劫掠的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過去處處遷徙,可謂辛苦,朝不保夕,自是難過,如今定居下來,便有了享受的根基,只是正像在下說言,凡事皆有利弊,再動刀兵和過去比起來,消耗就大得多了,過去一番劫掠,便是收穫,若無大勢力干涉,甚至能以戰養戰,越強盛,草原上部族崛起,相互吞併,就是這個道理,但現在有了基本地盤,運作維持就需要投入,而一旦興戰,牽扯各方利益,戰爭時間持續的越長,消耗的錢糧就越多,受到的阻力就越大。”
支雄聽了,明顯是有感觸,就嘆息道:“軍師此言不假,我等初來冀州,橫掃幾郡,也不過就是原本人馬,就地徵兆,就可以直接用來交戰,但那時對手乃是流民軍,本就不堪一擊,一個衝鋒過去,敵人就先潰敗了,可現在不一樣了,面對裝備精良的官兵,打一個河間郡就耗費眾多,便是那無用的江都王,若不是經常丟盔卸甲,留下輜重糧草,恐怕幾場打下來,咱們的人也都拼光了,現在打仗,真是日耗千金!”
夔安眉頭一皺,沉聲說道:“若是這麼說,那某家就不懂了,怎麼地盤越大,人越多,咱們這戰力反而越弱,越要花錢?”
“不是戰力越弱,而是不光要打仗了,”張賓搖了搖頭,指出了那話中的錯漏之處,“過去就是一支軍隊,如今不光兵馬,還有產業、有官僚,不光要打仗,要徵稅、要勸農勸學,是以變難了,但這是必由之路,否則不可持久,只能如古時部族一般消失無蹤,我想大帥之志,必不會如此,只是當下好不容易穩紮穩打了一陣子,奠定了基礎,卻不能冒進,否則去了江都王,來了苟晞,那是逼走了兔子,引入了豺狼,北邊還有猛虎,西邊也有野獸,哪裡還有安心展的局面?”
支雄與夔安亦是這般心思,這兩人同為武將,過去也是同僚,但現在各領一軍,爭奪權利、補給、糧餉,私下裡已有齟齬,但面對關係到整個勢力集團的問題,還是頗為驚醒的,因此才會過來和張賓商議。
支雄則道:“依軍師所見,當前要怎麼辦?某家也知道,那屠伯苟晞乃是餓狼,早就想要提兵北上,卻被江都王擋住,冀州已經夠亂,不能再引入此人。”他當初跟隨石勒東奔西走,是吃過苟晞的虧的,當然畏懼,不想此時面對那位東平侯。
“這事的癥結, ww. 其實在於花費,”張賓卻將事情看得很準,“因為前期花費太多,結果因為幽州威懾,這河間國不能打,平白耗費錢財,大帥在面子上過不去,關鍵是和先前拿錢的那些商賈、宗族、佛門不好交代,是以才有這般判斷,因此除了要說服大帥,還要將其他各方關係理順,這件事還請兩位將軍能夠出手。”
“怎麼?”夔安有些詫異,“軍師不親自去梳理麼?”這話一說,卻見張賓朝著一側看去,他循著目光看過去,入眼的正是被幾人圍著的聶道仁,登時瞭然。
此時說是有商賈、宗族,其實這兩邊真正歸順石勒的不多,主要還是佛門支援,而這次聶道仁又是提供情報,又是提出戰略,還出錢出力出人,影響力在短時間內大漲,而且隱隱要挑戰張賓的地位,如果張賓出面,這結果可想而知。
另一邊,支雄卻看出了其他東西,他自是清楚,羯人族中以石虎為代表的族人,對張賓受石勒信任,早就心有不滿,時時刻刻都想著找張賓的把柄,這時如果張賓出頭,說不定就要被人抓到什麼事來借題揮,因此主動退避才是正確選擇。
“但如此一來,焉知張軍師未來還能否全力為主公謀劃?”
支雄也有擔憂,他很清楚張賓的能耐,這半年以來越傾向於張賓,但畢竟不比石虎乃是石勒血親,影響力上不夠。
與兩人告別之後,張賓回到自家府上,見到了侄子張鐸,嘆了口氣,對他說道:“我恐不能久留此地了,你當有準備,最近這段時間,讓家中行商之人,多留意幽州陳氏吧。”
瀏覽閱讀地址: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