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聽著就愣住了。
陳止卻繼續道:“盧君先前擔心的幾點,本將也都已注意到了,所以有所注重,但有一點,盧君恐怕是沒有看到!”
“什麼事?”盧志收拾心情,做出了虛心求教的樣子,內裡卻盤算著等會繼續勸,畢竟這次將軍似乎有了鬆動,而孫秀也暫時沒有話來反駁自己,可不能放過這次機會。
但跟著卻見陳止沒有說話,而是起身走到書架跟前,從裡面抽出了一本書,然後就扔到了盧志、孫秀面前的桌上。
盧志與孫秀看著面前的書冊,頓時上心起來,就看著書名思索起來。
《陳氏文錄》?
這書他們並不陌生,是最早一批刊印的書冊。
最初,為了推廣印刷術,也為了防止被世家抵制,陳止拿了自己的幾篇文章,整理成一本字數和章節不多的文錄,拿過去刊印發行。
這種事,就像是他在彰顯個人文采、傳播自身名望一樣,世家並沒有太過警惕,加上內容不多,便於刊印,於是順利發行,又有官府免費分發,很快就遍及各處。
現在見陳止拿出這本書,無論是盧志,還是孫秀,這一個世家、一個寒門的代表,都希望找到背後的含義。
在舉子下鄉的這個問題上,他們相信陳止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意義。
“莫非是文錄中的哪篇文章,正好涉及到這個問題,給出瞭解答?”
這個想法,同時出現在兩人的腦海中。
這可不是他們無緣無故的瞎想,和其他人的文錄不同,作為徵北將軍、幽州刺史的陳止,他的文章不似尋常的名士那樣只是空洞的探尋論道,恰恰相反,文錄中收錄的幾篇文章,往往代表著陳止的某些思想和政策傾向。
其中最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無疑就是《師說》與《六國論》這兩篇,前者表露出陳止對於教化之道的看法,後者則涉及到諸多對外思想。
除這兩篇之外,文錄還收錄了陳止在《齊民要術》中對於農事的幾點看法,以及對農人、佃戶的主張,約莫三章內容,剩下的一些章節,就是節選自《大典》,典藏之文被摘錄出來,組合成一套書,關於儒家、道家的文章為多,體現出一定的執政思想。
這兩年,不少世家和寒門計程車人,都將《文錄》買來研究,對其中幾篇文章更是研究透徹。
現在兩人一回想,就覺得好幾篇文章,都涉及到了有關選拔人才、教化百姓的問題,只不過零零散散的分散在不同的句子裡。
“這次回去,得讓族中將文錄中相關的內容挑出來,組合完整,說不定可以看出將軍的本意!”
正當盧志這般想著的時候,孫秀卻隱隱覺得有些不對,主公既然已經談具體問題了,就不該打啞謎,莫非問題不在文章之中?
兩人就這麼左右推敲,不敢貿然開口,大堂裡一下子就安靜下來,安靜的有些尷尬。
陳止見狀,開口說道:“我是說,這本書是刊印出來的,背後涉及到印刷術,你們肯定了解,前兩年,這印刷術也給世家帶來了不少的錢財。”
印刷術!
頓時,孫秀和盧志都明白過來,意識到陳止為何拿出這本書了,敢情是自己想岔了,不由有些尷尬。
但緊接著,他們又想到了印刷術的問題,隨即,盧志的臉色又不好看了。
印刷術的興起,和陳止的推廣脫不了干係,其人還在代郡的時候,就拿出了相關技術,還希望世家能夠加入進來,共分利潤。
可惜,代郡世家出於階級本能,對之抗拒,於是便只有陳止獨自推廣,刊印了些文書,只在代郡內流傳,出了代郡,哪怕是幽州,亦被壓制,明面上不怎麼流通。
可等陳止掌握幽州,入主北地,再次推動了印刷術的發展,情況就不一樣了。
實際上,就算陳止不推動,私底下的小作坊也已經遍佈各處,初具規模,而當他倡導幽州官方刊印的時候,被他剛剛征服的世家為了表現順從,紛紛加入進來,想借此討好陳止,那個時候,世家的階級本能,更多的是要延續家族,其他的原則都可以放放。
再怎麼說,陳止也是根正苗紅的上品名士,歸順這等人物,不丟人。
起初,效果斐然,印刷術於刊印物的流通,讓世家得了意料之外的豐厚回報,但等他們剛有點興趣,情況就急轉直下,小作坊如雨後春筍一樣拔地而起,搶佔了低端市場,讓幽州官方的刊印只能在世家圈子裡流轉,這下子利潤可就稀薄許多了,成了雞肋。
另一方面,低廉圖書帶來的知識擴散,開始引起世家的警惕。
陳止的話在兩人身前響起:“印刷術傳播之後,很多小作坊出現,他們的印製可以說是粗劣,但是數量眾多,每冊的價錢越來越低,接觸書冊的人群越發擴大,要不了多久,這讀過書的人,就會超出一定數量,那要如何約束這些人?”
孫秀眼中一亮,稱讚道:“原來如此,將軍的文武舉法,正好給這群人一個盼頭,讓他們知道每年都有個中舉的機會,這次不行,還有下一次,年復一年,總有指望,於是就會讓人費盡心機去晉身,安心讀書為學了,被禁錮在家鄉,不會四處流竄”
盧志也明白過來,但這心裡多少還有點埋怨,在他看來,這印刷術也是將軍您倡導的,讀書人多了,一個控制不住,沒法當官,就滿天下的亂跑,不知道要成為多少反王的謀主,結果又是你出主意來約束他們。
他自然不會知道,印刷術的普及、知識壟斷的崩潰,知識向下層階級蔓延,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與其放任局面自行發展,倒不如現在就動手加以約束。
當然,更主要的是,知識壟斷造成的惡果,在這個時代已經逐步體現了。
不管盧志如何想,也不得不承認,陳止的話很有道理,文武舉法確實是個將學有所成、精力旺盛、偏偏無處晉身的寒門讀書人,約束起來的好辦法,只是……
“再讓他們去各地,給百姓宣講,就有些過了吧,百姓未曾為學,不見有什麼志向,往往趨利避害,知道得多了,反而不好控制。”
陳止卻道:“正要讓百姓習慣從舉子的口中獲取訊息,只要有了這個習慣,些許隱患,根本不足為慮!”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