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蕩盡群雄(一)
武平(注:治郎州,今常德),原是唐末武安節度使馬殷所建政權,到後晉之時,已是“傳國三世,有地數千裡,養兵十萬人”的一塊割據之地。
馬殷死後,其子馬希葵與馬希崇爭位,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南唐李景趁機派兵滅掉了武平。馬希葵部將王逵、周行逢、張文表等起兵擊敗南唐兵,收復了湖南。
為了得到大周保護,武平從此向大周稱臣。
不久,王逵被部將殺死,周行逢遂成為湖南的實際統治者,被柴榮封為武平節度使,他雖然是節度使,實際上是擁兵自重、基本獨立的地方政權。
在侯大勇曾經生活過的另一個世界,有一句名言,上帝讓誰滅亡,就先讓誰瘋狂,這個名言用在一個政權也同樣成立。武平政權的重臣們,利令智昏,不去思考如何在大周、南唐等強敵的包圍下生存,內部卻為了權利開展了一場混戰。
內戰原因很簡單,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逝,周行逢病逝之前,留下遺命,讓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繼位,遺命一出,衡州刺史張文表就勃然大怒。發怒原因同樣簡單:周行逢一死,張文表就成了老大,有了實力,就不願意屈居十一歲的小兒之下。
久經戰場的張文表,有足夠的信心藐視十一歲的周保權。
周保權不過是半懂事的孩子,讓他領導一個風雨飄零的地方政權,實在是對其心靈和肉體的雙重摧殘,他所能依靠的就是父親遺策和少數忠心大臣。登位不久,周行保便派出一隊人馬前往永州,這是父親周行逢生身制訂的策略,在南面為張文表安上一顆釘子。
一個人登上權力地峰頂之後。就算他如何清醒,時間久了,就必然會高估自己的力量,周行逢的種種防範措施正是建立在這種虛幻之中,他沒有想到,活著的張文表遠遠比死去的周行逢更有力量。這一支用來牽制張文表的人馬,路過衡州之時,刺史張文表振臂一揮。便痛快地成了張文表的一部人馬。
兵變正式開始了!
張文表帶著一群披麻戴孝的軍士,偽裝成奔喪地模樣,直奔周保權的治所郎州,途經潭州之時,潭州守將廖簡正在大宴賓客,他本是張文表的死對頭,聽到張文表兵至,喝得迷糊的廖簡竟然神差鬼使般命令開啟城門。張文表輕易進入了潭州城,酪酊大醉、無法行走廖簡這才清醒過來,此時他只能坐地而罵,結果被張文表斬首示眾。
真實的歷史有時比演義還要離奇,平定武平、南平以後。侯大勇聽到這一節時,不禁嗟嘆連連:造化弄人,莫過於此。
周保權得知張文表叛亂並佔領了潭州,頓時亂了陣腳。幾位老臣商議一番,派出大將楊師潘率兵平叛,同時嚮往來甚密的西蜀求援。
楊師潘所部與張文表所部在潭州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陷入了膠著之態。就在楊、張兩部混戰之時,大周迅速組建了南征軍。
南征軍出發之日,侯大勇親自出城相送,朝中百官傾巢出動,送行的隊伍逶迤不絕。聲勢浩蕩。
侯大勇和郭炯兩人騎著高頭大馬,走在隊伍地最前面。
侯大勇身著紫服,腰上有玉帶,還帶著魚袋。此次大軍南征,算得上統一戰爭的第一仗,在另一個世界的軍事教科書裡,極為重視首戰,首戰必勝成為軍隊重要傳統。侯大勇穿上了最為正式的服飾。就是表達對首戰的重視。
郭炯則一身玄甲,玄甲是由張青海親自打造。輕便結實,是大周軍最好地制式將軍鎧甲,當郭炯穿著這一身鎧甲來到了大梁城,許多禁軍將領都極為眼紅,千方百計想弄一套,只是玄甲在侯大勇特意控制之下,只能作為賞賜,因此,將軍玄甲有價無市,令無數禁軍將領望甲興嘆。
“南征之戰,郭郎是西南方面兵馬都部署,匡操為西南方面兵馬副都部署,你和匡操都是黑雕軍老將了,所以說,此戰其實是黑雕軍南下之首戰,首戰必勝,這是我給你的任務。”
“此戰也是警告各個節鎮,讓他們見識黑雕軍武力,去掉所有非分之想,老老實實接受朝廷的整訓與改革,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戰意義遠非奪取荊湖這麼簡單,在我們家鄉有一句古話,叫做戰爭是朝政的延續,此戰就是最好地註解。”
“楊樂和是長江水師的副帥,此人據說有勇有謀,此戰,是驢子是馬,正好可以帶出來溜溜。”
“南平、武平畢竟從名義上臣服於大周,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戰三分靠戰,七分攻心,郭郎可以在襄陽威壓兩平,若能夠不戰而屈人之戰,當是上上之策。不過,兵戰兇危,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郭郎也不必拘泥於條條款款,若要戰,便要將敵人打痛打服,切不可沽名學霸王。”
馬蹄聲聲,春風拂面,身著玄甲的郭炯目光透著經過無數鐵血戰鬥培養出來的堅毅,聽著侯大勇的細心交待,郭炯內心莫名心潮澎湃,他腦海間突然閃現出滄州遇見侯大勇的情形,當年誰又能知道這位買野山參的漢子,竟然是頂天立地的一代雄主,而自己不過是滄州普通平凡地富家子,不過幾年時間,誰又能想到能成為統兵滅國的大將軍。
世事之奇,真是超過人的想象。
郭炯充滿豪氣地道:“南平、武平加在一起也不過幾萬人馬,還要防守各個城池,機動兵力極為有限,南征軍有一萬黑雕軍老軍,有五千名從各節鎮挑選出來的能戰之士,另有五千長江水師,兩萬虎狼之師,對付兩平輕而易舉,侯帥放心,末將定然能夠一戰定兩平。”
說話間,兩頭到了十里外的別亭,郭炯在馬上行過軍禮,也不多說,率著大軍就往南去。
軍人們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視線之外,侯大勇這才帶領著百官返回大梁城。
魏仁浦、王簿等人緊緊跟隨在侯大勇身後,進入了大梁城,全城百姓皆夾道歡呼,侯大勇頻頻揮手示意。魏仁浦臉上也帶著微笑,但是,他心中卻在盤算著:“朝中諸事,無論大小皆由侯大勇所定,大梁城內所有軍士,皆為侯大勇嫡系,小陛下實際上已成了徹底的傀儡,改朝換代是遲早之事,若自己首先提議陛下禪讓,則是新朝第一大功臣。”
這個念頭在魏仁浦心底滋生,便如快速生長的水草一樣滋生蔓延,可是這畢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魏仁浦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他跟隨在侯大勇身後,臉上陰睛轉換著,汗水也不自覺地往下直趟。
一旁地王簿無意中看見魏仁浦臉色,道:“魏相臉色如此難看,身體不舒服嗎?”
魏仁浦打了一個“哈哈”,道:“偶染風寒,無妨,無妨。”
南征大將郭炯率兵離開大梁之時,掛著禮部侍郎職務地先鋒官劉成通,率著前鋒兩千黑雕軍騎兵,快馬加鞭,已經到達了襄陽城。
襄陽城,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也是著名地軍事重鎮。
漢水沿萬山東下,直行十里,呈90度角急轉,繞向正南方,和西南群峴構成一個長約十里,寬約六里的長方形闊地,小小平原。襄陽城位於東北角漢江邊,正所謂“峴山亙其西南,漢水縈其東北”。樊城夾江而峙,作為襄陽的藩城(樊籬、遮蔽),與襄陽互為犄角,扼水陸交通要衝。
這個地形特點,決定了襄陽不是通都大邑,只能是一座府城,在西南方向遠離群山,壓住東北靠漢江的一端,以湍急的漢江為北部城池,鑿開東、南、西三面寬闊的護城河作為排澇和防禦體系,輔以不甚高大的堅城,就構成了著名的難以攻克的軍事防線。
遠在大梁的侯大勇目光也聚焦在襄陽,對於襄陽,他有著特殊感情,這個感情源於十二歲的一次經歷。
在侯大勇記憶中,那是一年暑假,不知什麼原因,侯大勇就來到了佈滿灰塵的舊閣樓,從父親的舊書櫃裡翻出了一本毫不起眼的老書,書名叫做《射鵰英雄傳》,作者是金庸,侯大勇原本對父親收藏的古香古色的老書沒有興趣,他更喜歡看有聲音和味道、並且是立體的圖畫書,只是這本書上有個雕字,從字面理解以為是講大雕的故事書,就隨手翻來看看,誰知這一看就不可收拾,他隨著郭靖、黃蓉的故事馳騁在大漠和襄陽城中,從此對立體書再也沒有興趣,成天躲在舊閣樓上閱讀父親收藏的古樸平面書。
襄陽城,從此在侯大勇小小心靈中永遠地留下了一個位置。侯大勇成為軍人之後,多次考察了襄陽古戰場,對襄陽地形極為熟悉。此次攻打南平、武平之役,襄陽城從位置、地形到道路各方面來看,皆是南征大軍天然根據地,因此,南征軍總指揮部就位於襄陽城。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