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之人,正是身份諱莫如深的一億貴女。
“下妾拜見王上。”貴女身披華服,滿頭珠翠。雖做婦人裝扮,卻仍是處子之身。莫問劉備如何知曉。臂上硃砂,便是明證。話說,劉備旁敲側擊,皆未能窺破身份之冰山一角。莫非是……先帝妃子。
“夫人免禮。”劉備收攏思緒。
見薊王略顯遲疑,左國令士異,遂進言道:“穆夫人乃太妃禮聘之披香博士。”
“何為披香博士?”劉備倒是初聞。
“宣帝時,有披香博士淖方成,白髮教授宮中,號‘淖夫人’。”士異答曰:“披香殿,乃前漢宮闕。班固《西都賦》有:‘茞若椒風,披香發越’之句。披香博士,便是在披香殿,傳授後宮禮儀之女博士。見宮人漸多,太妃亦將王宮,仿前漢分列五宮。設:昭陽、飛翔、增城、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鴦,等宮室。披香殿,便設在南宮之中,乃傳授王宮禮儀之所。‘穆夫人’,便是首任披香(殿)博士。”
“原來如此。”劉備欣然點頭。話說,貴女姓穆?
劉備卻終未能想出是何來歷。
穆夫人舉手投足,優雅高貴,絕非常人。必然久居深宮。話說,此時敢以真面目示人,卻不知是否與黨錮已除有關。
想想亦無妨。居於深宮,除去薊王親近之人,外人素未謀面。穆夫人安全自是無虞。
“披香博士,食俸幾何?”劉備問道。
“與太學博士同,食俸六百石。”士異答曰。
“能傳授漢宮儀之人,又豈能等閒視之。當與博士祭酒同。”劉備言道。
“喏。”士異領命。
博士祭酒,乃博士之首。掌,教授經學;備,顧問應對。食俸一千石。統領薊國太學壇,諸多太學博士,及隸屬於各城學館的五經博士。換言之,薊國太學壇,已建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太學之下,乃是分設在各城的“學館”、“校館”。
如前所說,時下學、校有別。設在郡(王國),則稱為“學”。設在縣(侯國),則稱為“校”。
薊國又有不同。校館,為適齡兒童開蒙,屬於蒙學。學館,為青少年繼續研讀,屬於行學。學館、校館,設館長一人。另設五經博士、六藝博士等,數人乃至十數人不等。開設《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靈憲》等課程。
館長食俸六百石,博士食俸四百石。國中學、校,皆統歸太學壇掌管。薊國太學壇,則由博士祭酒,及眾太學博士,共管。薊國適齡子弟,先入校館,再入學館,後升太學壇,成為“太學生”時:依漢制,薊國太學壇亦分設策試之法,擇其優良者,補缺國中官吏。薊國今有十一縣。城邑眾多。能三百石出仕,已是眾多太學生夢寐以求。即便不能,百石少吏,亦衣食無憂。百石少吏,民爵第五等“大夫”。據大漢《田律》、《戶律》:授田五頃(250畝),得五宅。
二百五十畝薊國美田,實在是太值錢。
今,博士祭酒,乃陳少師長子,難兄難弟之陳紀。於黨錮時,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除四位少師外,乃眾望所歸。
陳家一門六子,俱入太學壇。難兄難弟之陳諶亦被蔡邕舉為“王子祭酒”。
劉備先前曾命人將紫淵六國館,改建成薊王子館。王子祭酒,便是將入王子館,傳授諸王子學業的授業之師,與博士祭酒並稱。食俸一千石。民爵十等“左庶長”,授田七十四頃,得七十四宅。
諸如王傅黃忠,與左右國相,皆是民爵二十等“關內侯”,授田九十五頃,得九十五宅。
一言蔽之。薊國的田地和宅地,皆與民爵相呼應。土地、宅邸並非能隨意買賣。尤其“低爵不能上買”。
王子祭酒之上,還有薊國四少師坐鎮。王子館的規制,顯然要高於太學壇。
薊國九令五尹,人選呼之欲出,已在路上。薊國四少師,即將轉去王子館。於是,薊王準備將太學壇主官,提升為二千石俸。位在博士祭酒之上。或可仿效各校“館長”,另設“太學令”一職。
薊王心有所思,身有所動。這便問計入東宮授業之蔡少師。
蔡邕發明雕版印刷,“薊書”亦成薊國名產之一。如今,左伯紙產量大增,薊國已全面進入紙質書寫時代。如廁暖水沖洗,從不用紙。
聽完薊王所言,蔡邕笑答:“王上所言極是。太學之令,當食俸二千石。稱‘太學令’或太過直白。何不稱‘上庠令’?”
蔡少師乃大才。劉備虛心求問:“敢問少師,何為上庠( xiáng)令?”
“太學古而有之。周時曾設五太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我國在北,當以‘上庠’名之。”
“原來如此。”劉備欣然點頭,便又問道:“首任上庠令,蔡少師心中可有合適之選?”
薊王行事雷厲風行。蔡邕亦不做敷衍,這便答道:“老臣倒是可向王上,舉薦一人。”
“少師且說來。”劉備大喜。
“高密鄭康成。”蔡邕答曰。
劉備幡然醒悟:“可是北海鄭公!”
“然也。”蔡邕笑答。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漢末經學大師。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及《左傳》等,後從大儒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裡後,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
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採今文經學。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文獻,後世稱其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繼馬融之後,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
如此大賢,隱居東萊。近在咫尺,如何能不令人垂涎。
只是……“如此大賢,豈肯屈就?”劉備心有不安。
“無妨。”蔡邕笑答:“換成旁人,必不肯就。然若是王上相召,鄭康成定不能拒。”
劉備問道:“少師何以知之?”
“正如華大夫‘大醫治世’。鄭康成廣授門徒,亦為經學治世也!”蔡邕一語中的:“今時今日,王上已是天命所歸。又是漢室正宗,鄭康成若不能佐王上,再續大漢國祚,百萬言‘鄭學’,終不復所用也!”
劉備欣然點頭。
事不宜遲。得蔡少師手書,劉備遂命門下督鄭泰,攜厚禮,即日啟程。自南港順流而下,橫渡渤海,前往東萊,徵闢鄭玄。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