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初亮。徐榮、程普各領百騎,奔赴東郭港。
將令發出,停靠在港口的一千輛機關兵車,陸續進發。劉備與兩位義弟,七如夫人,長史府主簿李儒、府曹段煨、張猛,門客徐晃,左旗長史渙領藏霸等一百零一繡衣吏,出裡道西行。
左鄰右里聽聞動靜,紛紛出門相迎。目送臨鄉侯西去。
麾下人馬皆換穿新式樓桑兵甲。
短氅吞光,旌旗如林。
旗幟分繡三足踆烏,赤鹿焰角。皆是臨鄉徽記。此去西域,必聲名遠揚。
跨長分橋時,列隊兩側。靜待郭門開啟。
早起行人指指點點。便有好事者將騎士挨個數過,不過三百零九人。未及三百六十之數。
兵車雖有千乘,卻皆是御者輔兵。古往今來,皆不算戰力。
人群各自嗟嘆。臨鄉侯言出必行,率三百餘騎疏通西域。果然英雄了得。
還有人不信。這便壯著膽子貼近兵車查探。許久,車內一片死寂,乃知其中並未藏人。
密閉車廂又豈能藏人?
待郭門大開,騎士呼嘯而出。兵車緊隨其後,捲土而去。
上西門外有‘夕陽亭’。乃洛陽都亭。時為餞別之所。
出征日期,前夜才定。劉備誰也未說。一眾好友皆在湯館歇息。料想無人相送。不料過夕陽亭時,卻有一白衣狂士,疾步而出。一頭紮在馬前。
萬幸龍虎營騎士,騎術了得。穩穩勒停戰馬。才沒把他踩成肉泥。
打頭騎士,心中不悅。也不知是故意還是有意。徐徐勒馬,覆蓋馬首的‘吞光秘環鼉龍皮’面簾(馬鎧配件),險撞上白衣狂士的腦門。
“何人攔路!”徐榮拍馬上前。
“潁川戲賢,毛遂自薦——”白衣狂士抓著韁繩,仰頭高呼。
圍攏在亭舍前的官吏,紛紛搖頭嘆氣。
話說。此人數日前,入住夕陽亭舍。亭長與一眾官吏,見他相貌不俗,談吐風趣,頗有風儀。不敢怠慢,好酒好菜,好生款待。試討酒錢,卻今日推明日,明天推後天。問急了,只說路遇明主,還能少了爾等些許的酒錢!
豈料今日一大早竟跳窗而出。身手之敏捷,一看便是騙吃騙喝的宿賊慣犯。
亭長將將帶人追出,不料此狂徒竟自撞一隊軍馬前。
再看旗幟。這便幡然醒悟,乃是輔漢將軍、西域長史、臨鄉侯當面。
“何人喧譁?”劉備推窗問道。
史渙抱拳道:“回稟主公,前有狂徒攔馬。”
“何人?”
“自報家門稱‘潁川戲賢’,欲‘毛遂自薦’。”史渙言簡意賅。
名字似有印象。
劉備卻忘了,此名乃是前幾日翻看兩位主簿整理的禮策時所見。當時本欲細看,恰逢霜兒姐形勢緊迫,勢如累卵。這便哆哆嗦嗦被岔過。
“領來相見。”一想又不妥:“且隨我親去一觀。”
“喏。”史渙牽來黃駥。換乘後,劉備率眾奔向前隊。
見劉備親來,白衣狂士露齒一笑。對四周譏笑充耳不聞,只顧埋頭逗弄險與自己頭撞頭的戰馬不提。
此去西域,駕車皆是溫血匈奴馬。騎士多為鮮卑良馬。此馬甚有脾氣,被他弄的頗為心煩。不時打著響鼻。
“足下何許人也?”劉備下馬笑問。
白衣狂士這便撤步回禮:“鄙人潁川戲賢,字志才……”
戲志才。
三字連起,如一個大寫的晴天霹靂。在劉備的腦海中隆隆作響。
好在。劉備現在也是練出來了。
面含微笑,試問道:“先生意欲何為?”
戲賢長揖及地,大聲喝道:“志才毛遂自薦,願助君侯一臂之力。掃平西域!”
劉備簡直頭上長草,心花怒放啊:“既如此,先生便暫居侯府行人,兼領長史府錄事掾,如何?”
話音未落。
啪嗒一聲。亭長手中材棒,應聲落地。
見劉備親出,戲志才雖已心知‘事成矣’。卻不料劉備竟以雙食俸相聘!
行人,掌賓客又主號令之官。食俸六百石。
錄事掾,為負責書記、總錄官署文簿的主管。位在主簿之下。食俸四百石。
《續漢書·百官三》少府條:“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掌錄文書、期會。”《續漢書·百官五》州郡條:“主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
六百石加四百石。年俸一千四百四十石。折錢四十三萬二千。
次於賈詡、李儒,在洛陽家臣中,排行第三。
啪嗒!
便是習慣被人‘負俗之譏’,心中常詼諧以待,外表更放浪形骸的戲志才,亦不禁淚灑當場。
這便肅容跪地,行認主大禮:“戲志才,拜見主公。從此生死相隨,縱百死不悔。”
劉備這便上前,將其扶起。
聽聞劉備又丟擲雙俸。昨晚剛在何後處,折了一手的主簿李儒,急忙上前。說什麼也要給主公把把關。自從跟了主公,這世道是不是變得也太美好。什麼人都能食雙俸是吧!
待擠上前去,與白衣狂士一對眼。
李儒心頭一凜。
麒麟善識人。時人誠不欺我。
劉備正欲執手一同返車。戲志才忽以袖拭淚道:“主公且慢。志才還欠亭舍三日酒錢未還。”
劉備一愣。抬眼掃過。見一干人等正將橫在手中的棍棒,紛紛豎起,藏於身後,不禁會心一笑。
這便取下紫艾綬玉佩。拉著戲志才,走到一眾亭吏身前。
不等劉備開口。
亭舍官吏紛紛跪地行禮:“拜見君侯。”
劉備笑道:“諸位請起。”
說著,又將玉佩遞給亭長。
美玉綬紫艾。
如此珍貴又燙手,亭長如何敢接。急忙擺手:“君侯隨身物,下官豈敢受!些許的酒錢,算不得數。算不得數……”
劉備卻言道:“非只為酒錢。更為諸位好生款待先生三日之義也。”
“這……”亭長胸中豪氣頓生。這便不做小女兒姿態,含淚接過。為何一遇君侯,便如此蕩氣迴腸。直讓人心馳神往。
古之英雄,莫過如此。
莫不如此!
‘三日之義’遂成典故。
為何忠臣志士,紛紛來投。
往大了說,臨鄉侯安邦定國,國之擎柱。
往小了說,君侯能開雙俸哇!
雙俸。汝曉得不啦?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