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幕府九卿,與太上帝廷九卿,分庭抗禮。帝廷主政,幕府掌兵。
故皇上先立幕府九卿,以定百萬軍心。
月末大朝,皇上冠冕臨朝。封南閤祭酒許攸為大司勳,長史蓋勳為大司民,從事中郎毛玠為大司會。與大司士、大司儀、大司諫、大司正、大司刺、大司命,共號“無上九卿”,金印紫綬,食萬石俸。
群臣振奮,三呼萬歲。
循《漢律》,三公皆有開府之權,稱“宮府”。如太傅屬吏: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司空屬吏: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無上將軍,乃太上皇帝兼領。故九卿稱上卿,位同三公。皆有開府之權。換言之,大司士、大司儀、大司諫、大司正、大司刺、大司命、大司勳、大司民、大司會,各有公府。可設長史、主簿,從事中郎,不一而足。屬吏可自行招募。此亦是兩漢官場慣例。
因可自募屬吏。故觀太傅、司空屬吏可知。員數並不固定。因時制宜,應權通變。
季漢新政之一,擴編門籍。將原本只用於進出宮門之名籍,擴為吏治之籍。凡署寺、官治、府庫、大營,皆設門籍。換言之,門籍,等同於官籍。
門籍書錄何處,便在何處為官。門籍最高,便是宮籍。可進出太上帝廷。一言蔽之,門籍亦有品秩。且與官秩對應。
幕府人事既定。皇上需著眼帝廷。
太上三公,已各得其主。儒宗、義父,恩師。共號“三君”,匯聚天下人望,輔弼太上皇帝。位高權重:“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
既領太師,儒宗上疏,欲卸太學上庠令之職。太保盧植亦同日上疏,請辭大學成均令。唯恐太傅黃忠,亦請釋兵權。皇上遂親赴義父府邸勸之。聞皇上肺腑之言,義父遂將疏奏焚去。
皇上準儒宗、恩師奏請。遂下皇命。
太上三公,各領太上九卿之三:太師領少師、大司空、大司成;太傅領少傅、大宗伯、大司馬;太保領少保、大司徒、大司寇。
少宰共六人。分掌:三公曹,吏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計六曹。由左右太宰,分掌。右太宰,掌三公曹,吏曹,中都官曹。左太宰,掌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
換言之,太上九卿,再增大司成。即,少師、少傅、少保、少宰、大宗伯、大司徒、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大司成。
或有人言,少宰乃太宰屬官。雖同秩萬石,然不在太上九卿之列。正如左右太宰,雖秩萬石君,亦不歸於太上三公之列。
此言大善。至此,太上公卿,涇渭分明。
帝廷公卿人選,皇上亦又決斷。
四少師,崔寔、蔡邕、劉寵、荀爽。薊王改封劉寵、荀爽,並甄下楊彪,同為左、中、右三少傅。崔寔、蔡邕,自為左、右少師。擢升司辰令龐德公,與幕府大司士賈詡,共守左、右少保。
大宗伯,皇上已封京兆尹劉陶。又擢升司州牧黃琬,為大司徒。橫海上將軍黃蓋,兼領大司馬。助太傅黃忠,掌兵馬軍事。左國令黃承彥,拜大司空,掌水土營造諸事。門下祭酒司馬徽,為大司成,掌五帝之學。
擢升太學博士祭酒,已故陳少師,長子陳紀為上庠令。陳祭酒,號“陳子”。深得其父,陳太丘真傳。今皇上破格,拜為上卿,得食萬石。亦念舊情也。擢升雙博士祭酒服虔,為成均令。
如此,帝廷公卿,大半既定。唯剩大司寇,掌刑獄司法,皇上未得人選。
實則,皇上心中,已有人選。正是慈明無雙,荀爽。
大司寇,需通法家之精要。論儒法合流,潁川荀氏首屈一指。奈何,荀爽先為少師,今拜少傅。若再遷大司寇,一降再降,雖同秩萬石,然畢竟位卑。
故皇上遲疑不決。未曾當殿下詔。
罷朝後,皇上移駕增成殿,問安太皇範太后。
言及朝事。
太皇範太后遂為皇上解憂:“‘荀氏八龍,慈明無雙’。自我兒並《荀子》入五學。荀氏遂尊家學。然‘鄭門三千’。太學生,亦多出鄭學。若為大司寇,掌《季漢律》。荀氏家學,可興也。”
“母親所言是也。”皇上欣言道。
謂“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孤”雖位尊,為三公之副二。然論實權,卻不及大司寇。然國老重臣,不可冒然行事。慈明無雙,究竟何意。皇上先問中書令荀採。並幕府大司儀荀攸。
二荀皆言善。皇上這才傳召慈明無雙入宮。細問情由。
果被太皇範太后言中。慈明無雙,五體投地,甘之如飴。
皇上,知人善用矣。
太上三公九卿,既定。六少宰人選,薊王亦有決斷。
正是薊國五尹,並門下署東西二曹掾。
何故七人?
乃因六曹之中,主客曹分南、北二曹。“主外國夷狄事”。
七少宰,便是後漢,六曹尚書。每曹,設尚書令、尚書僕射各一,左、右丞各一,侍郎六人:“總典綱紀,無所不統。”
門下署,遂改行人署,主官稱“大行令”。秩中二千石,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又設郡邸長、丞,主郡國、蠻夷邸。另有治禮郎數十。
行人署各處要職,皆由門下五吏升任。大行令,封於門下督鄭泰。門下主簿孫乾,受封大行治禮右丞,為大行令副貳。秩真二千石,助大行令,主治禮諸郎。門下功曹掾許靖,受封大行治禮左丞,亦為大行令副貳。秩真二千石,助大行令,主守邸諸丞。
賊曹劉翊,並記室張節,繼為東西二曹掾。
無出意外,左右國相,榮升左右太宰。
八月初,薊王冠冕臨朝。
封賞群臣。自左右太宰以降,帝廷公卿,皆有定數。朝野振奮,群情鼎沸。百姓奔走相告,海內普天同慶。
不出三日,天下盡知。
季漢三興,已不可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