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見陛下。”驃騎大將軍張濟,披甲入殿。
“大將軍免禮。”史侯難掩急色,一氣呵成:“曹司空已破承光殿,二董舉族下獄。董侯亦被禁錮……”卻在言及江東合肥侯手書時,戛然而止。
確定天子已言畢,驃騎大將軍這才起身落座:“陛下,何意。”
史侯答曰:“朕欲入甄。”
“何其急也。”驃騎大將軍,久居高位,又鎮漢中。比洛陽時,不可同日而語。此時,曹孟德雖破承光殿,將二董舉族下獄。董侯亦被禁於宮苑之中。然言及塵埃落定,為時尚早。
待曹孟德誅二董,夷三族。裹挾群臣,恭請史侯都甄,再動身不遲。
事已至此,史侯亦不做隱瞞。遂以合肥侯手書示之:“大將軍且看。”
驃騎大將軍,不疑有他。雙手接過,定睛一看,不由大驚:“嘶——”
史侯言道:“董侯,非朕之二弟,乃朕之三叔也。”
“其父,何人?”洛陽舊事,張濟未曾親歷。故觀書上“唐周之亂”,未能窺破隱情。
雖是永樂隱秘,祖母醜聞。然事關大漢帝位,史侯亦不做隱瞞:“聞乃永樂良工唐七。”
“這……”張濟出身草莽,然將心比心,堂堂大漢帝后,豈能自甘墮落,委身一匠人。
無怪張濟不信。便是史侯,亦面露慚色:“前朝舊事,諱莫如深。朕亦驚怖其(合肥侯)言。然,‘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大將軍當信之。”
一句“大將軍當信之”。可謂切中要害。史侯言下之意,真偽不重要。信以為真,才是關鍵。即便,董侯真乃王美人貴子又如何。終歸,“三人成市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若無權臣,鼎力支援。試想,單憑董侯,孤兒寡母,如何自辯。
試想。合肥侯乃董太皇次子。由其親筆傳書,群雄焉不見疑。
悉知史侯言中深意。驃騎大將軍張濟,忽生一絲悲涼,又很快隱去:“薊王知否?”
史侯嘆聲一笑:“朕料,薊王,必不知也。”
“茲事體大,曹司空,焉不告薊王。”張濟必有此問。
“薊王,總王權之極,威震天下。薊王一言,‘強於百萬之師’,‘重於九鼎大呂’。群雄,豈敢見疑?”史侯以己度人,窺破時局。
“‘《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張濟如何能不醒悟。
“大將軍,所言是也。”史侯雖心慨嘆,然意不改。
一言蔽之,薊王立義,合肥侯立疑。假董太皇次子之身份,自揭家醜。且言之鑿鑿。群雄豈不,捕風捉影。於是流言蜚語,甚囂塵上。漢宮禁忌,永樂隱秘,大白天下。世人豈不譁然。
試想,董侯如何還能穩坐帝位。
先秦,呂不韋、嬴政,名為君臣,實為父子之事。史上亦無定論。便是太史公,亦有兩套說辭(注①)。
何況,董侯生父,乃一介匹夫。不值一提。甚至已被,滅口多年。無從與董侯助勢。合肥侯傳書袁術,不惜斷母子親情,捨身造謠。袁公路,心領神會,將合肥侯手書,轉呈曹孟德。便是所謂“以訛傳訛”。曹孟德,非但不傳書薊王,以正視聽。反又將手書傳於南陽。便是張濟所言,“疑以傳疑”。
合肥侯、史侯,權衡利弊,當信以為真。為奪大位,必爭相示好。曹孟德自可,坐收漁人之利。
於合肥侯而言。關東播亂,便可火中取栗。叔侄二人,心思各異。然皆為竊據大漢帝位,無所不用其極。
史侯與張濟,這便定計。由張濟親率三千西涼鐵騎,護送史侯,君臨甄下。十萬大軍,伏於南陽。
稍後,待甄都來使,司空司直程昱,安睡自醒。史侯又設宮宴,為其接風洗塵。席間,與程昱商定,各項儀軌。史侯堅持,曹孟德需率百官,出城十里相迎,云云。
程昱快馬回稟。
曹司空,無有不應。只需能將史侯,誆入甄都。則事成矣。
所謂,“願者上鉤”。曹孟德,遣程昱轉呈合肥侯手書。便為誘史侯上鉤。又謂,“香餌之下,必有懸魚”。大漢帝位,足夠吸引。
不出三日,史侯移駕都甄。
甄都,司空府。
曹孟德,收南陽密報,沉思不語。
少頃,御史中丞荀彧,入堂來報:“明公,董承之女,確已脫身。”
“食母何在?”曹孟德眼中,一閃利芒。
“尚不知,藏身何處。”荀彧答曰:“卑下,竊以為。必在甄下。”
“善。”曹孟德亦如此想。自端午之亂,甄都嚴防死守,寬進嚴出。料想,董女並食母,必蟄伏城中,尚未遠離。
見機已到,荀彧遂進言道:“史侯,乃出史道人門下。明公,不可不防。”
“文若何意?”曹孟德不解。
“卑下所慮,史侯,恐將合肥侯手書,佈告天下。”荀彧言道。
“哦?”曹孟德,不由一驚。須知,此時合肥侯手書,尚不為眾人所知。只在袁氏、曹氏、並南陽史侯間,傳閱。正因無有定論,故不敢公之於眾。
若史侯,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合肥侯手書,佈告天下。坐實董侯乃董太皇所出。且其父卑鄙。與漢室毫無干係。必起天下震動。
更有甚者。薊王若知,又當何為。
南陽,西南十里,受禪臺。
本是袁術任南陽太守時,為合肥侯受禪所築。雖歷經大水,而臺基猶在。得合肥侯授意,驃騎大將軍張濟,命兵士取土重築。雖草草行事,然足可一用。
移駕甄都之日。
史侯冠冕登臺。將合肥侯手書,公之於眾。三軍挫動,百官愕然。
臺下程昱,有苦難言。
不料史侯,竟枉顧天家顏面,將前朝隱秘,公之於眾。
不等車駕入甄。永樂隱秘,已遍傳關東。
南宮雲臺。
月朗星稀,光照如水。
雲臺羽林郎,合力將失蹤中大夫,架入殿內(詳見:《列宿·1.12 料事於先》)。
中大夫。乃董太皇心腹婢女。知永樂宮諸多隱秘,忽然失蹤,董太皇焉能不驚。
“速救。”董太皇急言。
冷水潑面,灌下藥湯。少頃,中大夫悠悠回魂。舉目四望,仍不知所以。此情此景,何必多言。中途必遭人暗算。
董太皇問道:“先前之事,可曾記得。”
“奴婢奉命回(永樂)宮,傳語太僕(封諝)。復返雲臺,行至半途,忽聞惡臭。頭昏目眩,再無所知。醒時,已見太皇。”中大夫,亦知事大。
“聞史子眇,道術高深。雖已入土,然道猶存。汝被攝魂矣!”董太皇心中驚怖,不足為外人道哉。
若被史夫人窺知,命永樂太僕封諝盜《起居遺詔》,董太皇,便已性命不保。若再被其窺得,永樂隱秘,知曉董侯出身,天子一怒,永樂宮上下俱亡矣。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