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聲隆隆,駿馬嘶鳴。
遠山近水,忽消失無蹤。無邊曠野,一望無垠。車隊已穿越燕山孔道,奔赴塞北。
萬輛兵車,迅速散開。組成兵車大陣,奔赴北海。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時人據此認為,“北溟之海”乃大地極北。
《漢書》亦載,高祖時,婁敬自請為“高車(形容大氣)使者”,出使匈奴,“分土定界”。婁敬至匈奴王庭,言:“汝本處北海之濱,秦亂,汝侵其界,居中國地。今婚姻已成,當還汝敝肆,還我中國地。”
意思是說,爾等本居北海,因秦亂侵略中原。現兩家和親,理應回到北海,歸還所侵漢土。婁敬又作丹書鐵券,曰:“自海以南,冠蓋之士處焉;自海以北,控弦之士處焉。”割土盟誓,然後求還。換言之,以北海居中為界,南屬大漢,北屬匈奴。
天漢元年,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為質。匈奴人多次威脅利誘,蘇武寧死不降。不得已,遷蘇武北海牧羊。言,“公羊生子”方可釋其歸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方獲釋歸漢。待去世,宣帝將蘇武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中,彰其漢節。
後有霍去病,元狩四年北伐二千餘里,越離侯山、過弓閭水,封狼居胥,禪於姑衍,兵至瀚海。
瀚海,即北海。
平心而論。太史公言李陵諸事,自有道理。然與蘇武相比,武帝心中,高下立判。若不殺李陵,如何慰蘇武十九載,持節不屈。更何況漢匈戰爭,勝負未分。若前線將領皆如“李陵故事”,戰敗即降。此戰危矣。
孰是孰非,關鍵看與誰對照。
俗語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已道盡其妙。
路過白海高車王庭,歸義王柩車入列。劉備披麻戴孝,入靈堂祭拜。歸義王妃及家人,含淚回拜。
皆出東胡一脈。高車習俗與匈奴近。“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然南高車,深受漢風向化,恥於舊俗。歸義王家眷,自不願再嫁其子,新任副伏羅侯。薊王入帳祭拜時,紛紛泣求。劉備遂與副伏羅侯商議,不必勉強再嫁。
副伏羅侯亦因此陋習而左右為難,故並無異議。劉備又言,若王庭諸多不便,可遷母妃等,往薊國安居。入住國賓館,副伏羅妃亦能朝夕相見。
副伏羅侯,躬身應諾。老王家眷多已年過半百,再令其改嫁王長子,亦是強人所難。
隊伍宿營一夜,翌日繼續開拔。
自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後,再無如此規模漢軍,縱橫北疆。
劉備開創性的將整支大軍機動化。
正如北地稻作。對於戰車的運用,劉備亦非先例。前漢時,“大將軍(衛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大將軍衛青所用“武剛車”,《後漢書·輿服志上》有載:“吳孫《兵法》雲:‘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武剛車者,為先驅。又為屬車輕車,為後殿焉。”
車長二丈,闊一丈四,外綁長矛,內建大盾。平時可運送士兵、糧草、兵器等,不一而足。戰時車身蒙牛皮犀甲,捆紮長矛,上立堅盾。盾牌可另開射擊孔,弓弩手置於車內,居高下射。還可將武剛車,列成堅固車陣。用以阻擋胡騎衝鋒。
與劉備的機關兵車,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備只不過是在前人基礎上,將機關術與戰車深度結合。創造出機關馬車。事實證明,將全部兵士、輜重、乃至整個後勤機動化,對戰爭的影響,無比深遠。歸根結底一句話:農耕文明對城邑的依賴,被劉備運用到了極致。
兵車大陣,號稱“移動塢堡”。足見一斑。
只需就地展開,拼成營地。營內設定,一應俱全。所攜糧草輜重,足夠大軍數月所需。再加出外抄掠狩獵,以戰養戰。堅守數年,亦不在話下。
說走便走,說留便留。攻守兼備,如之奈何。
高車十二侯,置身兵車大陣,一路隨行,方知薊國之強。晝出夜伏,各式兵車,萬般變化。真神鬼莫測也。
時下分割漠南、漠北的浩瀚大漠,後世稱“大戈壁”。
無需尋找水源。汲水罐車記憶體水,足夠三萬人馬數日所需。三萬大軍直穿大漠。抵達漠北高原。
北高車斥候,開始出現。
遙見兵車橫行,旌旗蔽日。紛紛驚疑不定。
遠遠圍觀,不敢上前。劉備遂命營中南高車斥候,前去接應。
聽聞乃是“東(胡)(共)主”扶棺北上,為南高車老王送葬。話說,東主在南。路徑、旗幟、兵鋒、氣勢皆對。北高車斥候不敢怠慢,紛紛打馬離去。
漠北亦有城池。匈奴時便有:龍城,趙信城,頹當城,範夫人城及郅支城等,大小城池,不一而足。後北匈奴遠遁,高車南下,沒鹿回部強盛。漠北高原,以北海為界:西至西域,屬沒鹿回。東接扶餘,屬北高車。
東主親臨,非比尋常。
北高車雖未臣服,卻亦知劉備大名。
萬輛兵車,聲勢駭人。卻不似千軍萬馬那般,殺氣騰騰。
一言蔽之。聲勢雖大,卻無殺意。
待夜幕低垂,兵車拼組成營。便有數騎,趕來相見。
解兵搜身,引入中軍大帳。
“北高車,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拜見東主。”六人口出生硬漢話,再伏地行僵硬漢禮。
“東主”乃出班固《西都賦》:“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本為“東都主人”之省稱。後又以“西都賓”與“東主”,引申為“西賓”、“東主”之意。時下乃指“東家”、“家主”之意。
然此語之於劉備,乃是“東胡共主”之省稱。雖有些望文生義。
細品下來,卻別有深意。劉備不僅是“東胡共主”,貴為一國之君,亦是所有國人之“家主”。
“諸位免禮。”劉備居高示意:“賜座。”
“謝座。”六人漢禮一絲不苟。頗得帳內文武讚許。
“敢問東主,所為何來?”便有狄氏使者,起身相問。
“無它。”劉備笑答:“(南)高車歸義王薨天。遺命歸葬北海之濱。孤遂與十二歸義侯,護送柩車,前往北海。達成所願。”
“原來如此。”六使表情,稍得舒緩。
仍不放心,袁紇氏又起身問道:“東主此來,只為送葬乎?”
本章已完成!